坛紫菜
2013-06-0604-53-56来源:
福州主要海水养殖藻类。坛紫菜属红藻门,红毛菜科,叶片形如薄膜,本色为绿色、棕绿色或棕红色,因紫色为重,故又称紫菜。紫菜质嫩味美,营养丰富,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药效功用。明《本草纲目》载:“主治热气”、“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紫菜”。紫菜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常食可化痰软坚,清热利水,补肾养心等,对防治动脉硬化、甲状腺肿、水肿、慢性气管炎、湿性脚气、降低血压、胆固醇等有一定疗效。
紫菜喜生长在营养盐丰富、潮流通畅的潮间带,亦有部分种类生长在浪大流急的外海岩礁上,海水流动是紫菜赖以生存的条件。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潭已开始紫菜的菜坛式栽培管养,并将紫菜干制后,列为贡品供奉朝廷。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年)平潭渔民在岩礁上洒上石灰水灭害清坛,以便紫菜附着生长,形成菜坛养殖法。50年代末,罗源濂澳、吉壁和连江东洛岛等地也开始试验菜坛式养殖紫菜。由于适养岛礁有限,全市养殖面积仅近400亩,年产量约150吨。
60年代,采用文蛤壳培育紫菜丝状体的育苗技术获得成功后,全人工筏式养殖紫菜迅速发展,连江、福清、平潭和罗源相继进行推广。1971年全市紫菜筏式养殖面积达1200亩,产量210吨。1978年养殖面积达1.28万亩,产量0.2万吨。1980年养殖面积达2.1万亩,产量0.34万吨。1982年养殖面积达3.2万亩,产量0.28万吨。1994年养殖面积2.72万亩,产量0.57万吨。2000年全市养殖面积4万亩,产量0.88万吨。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