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停也,在路边,或在园林里供以停骖休憩,可避风雨。明代鼓山后浦村的“官道”上就已经有一座石建的凉亭,因距福州水部门五里之遥,所以称“五里亭”或“五里长亭”。“长亭”即“凉亭”,之所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环境优美,风物宜长。
福州五里亭建于明代,四个石柱撑起一片四方形的屋顶,小巧玲珑,古朴生辉。四根石柱有两副楹联,一为隶书:“北极位尊恩媲万家生佛,南闽地杰灵钟五里长亭。”一为行书:“宝剑烛天龙降虎伏,福星当路凤翥鸾翔。”亭旁还有一座小小的庙宇祀“北极真武大帝”,所以有“北极位尊”的句子。想来当年在五里亭穿亭而过,或在亭里休憩的来往游子还不乏其人。有一首《五里亭歌》:“送郎送到五里亭,柳丝依依是奴情。此去台湾路迢迢,马尾港外波不平。送郎送到五里亭,执手相看泪盈盈。一到台湾频寄信,应记今日奴叮咛。”清初台湾从荷兰人手里收回,福州有许多到台湾的移民,五里亭驿道便是必经之路。离乡背井人的家属多送到“五里亭”,然后挥泪相别,因此五里亭又是一座很有特色的送别亭。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情意绵绵,催人泪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但“五里亭”于民国期间倾圮,2006年又由里人林利本等捐资重建,用的是原来的四根石亭柱,楹联也是旧的,原汁原味,古色古香。
紧挨着“五里亭”新建一座“柳园”,栽花植柳,再现古代“五里亭”送别的风光和后浦村古代的原生态风貌,实在难能可贵。如有一口“葫芦池”,池内立假山,流水潺潺,花草葱茏。池上建“灞桥”,池畔建“草堂”,录唐诗人杜甫句书楹联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园北有一块16平方米的水稻田和几丘菜圃。瓜果将熟,绿油油的水稻也吐着稻穗的芬芳。“柳园”里有古井、流水、石磨、石臼,还竖立有四块古碑:一是清代《水源保护碑》;二是清代《耕田碑》;三是清代《官河界碑》;四是民国时的《建桥碑》,不但对研究福州地区的民风民俗大有裨益,还增加了一道颇有韵味的风景线。有人给“柳园”总结十二景,分别是:灞桥惜别、葫池清赏、瓜井追思、桑溪流觞、碑前考古、柳下纳凉、草堂吟哦、榜书可仿、菜畦试栽、稻田观秧、古臼舂米、石磨流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