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在向外地人介绍福建美食时,大多数会推荐一种叫“土笋冻”的东西。这“土笋冻”是用“土笋”做成的冻品。“土笋”学名叫作“星虫”,是一种环节软体动物,生长在海边的滩涂上。它含有胶质,身长两三寸,肥圆细长,状如蚯蚓,其外形粗陋,颜色黑褐,粗者如食指,细者似稻茎,约有拇指长短,还拖着一条长有一二寸,细如火柴梗、伸缩自如的“尾巴”。
土笋冻的制作方法是:将鲜“土笋”压出“土笋”的内脏和杂质,洗净后加水入锅,以烈火猛烧,至其汤成胶状为止,然后盛于容器里,冻结即成。土笋冻如调以盐渍酸菜、蒜白、酥海苔或酸辣、酱油等佐料,味道更佳。清顺治年间(1644~1662年)福建左布政使周亮工在《闽小记》中对土笋冻有这样的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美。”
土笋之所以能够成冻,是因为此物中含有胶质,经过熬煮,胶质溶于水中,冷却后就成了冻品。一般吃的时候都要放些佐料,比如酱油、北醋、甜酱,或辅以芥末酱、沙茶辣、蒜泥等,细嚼慢咽,别有滋味。
在闽南,“土笋冻”主要产地是晋江安海、漳州龙海等地。“土笋”是按照闽南语的发音习惯音译成汉语的,原本应该写成“土算”,因主要产区在浅海滩涂,形如蚯蚓,故俗称“土笋、土钉、土蚯”。
土笋一般喜欢生活在软泥滩中,主要分布在比较湿润的泥质海滩上,在福建沿海有滩涂的地方基本上都有,但是因为福建各地的土质和水质的不一样,所以闽南一带的土笋个头就比较大,味道比较淡些,吃的时候需要沾配料,如芥末、甜辣酱、芫荽一起吃。
“土笋”这东西在福州罗源县海边也有,当地人叫它海蚯蚓,个头很大,比筷子粗得多,和大号蚯蚓差不多,白色。饭馆里的海蚯蚓是炒空心菜的,炒熟的海蚯蚓没有内脏,口感清脆,但腥味较土笋冻重。现在一般将它和西芹一起炒,土笋的腥味被西芹掩盖,味道就好多了。
宁德也有土笋冻,不过他们习惯称之为“土钉冻”。宁德的土笋长在咸淡水交界的滩涂上,因此,宁德的土笋个头较小,身上环节明显并呈黑褐色,还带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在肉质上,两地的土笋各有千秋。闽东一带的土笋则个小,肉有弹性,味道较咸些,因此在将其煮完后,放点味精即可,然后放入冰箱冷藏柜做冻后即可食用,吃的时候只需在上面浇一点酱油,抹开即可食用,这样才能吃出它的鲜甜,其中味道较好的要属于宁德郊区漳湾镇的最好。(杨军)
(本文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