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image1]][[/p]]
永德会馆
坐落于福州下杭路张真君祖殿斜对面的永德会馆,历史悠久,中西融合,文化内涵丰富,极具保护价值。无论是福州人还是永春、德化人,鲜有知道“永德会馆”的。我们经实地调研勘察,查询知情人,查阅相关史料,了解到福州永德会馆大致情况。
一、发展概貌:永德会馆历百年沧桑而基本完好
永德会馆中的“永德”为永春、德化两县的简称。名称的由来与福建省区域建置沿革相联系。清初沿袭明制,永春、德化两县均隶属泉州府。雍正十二年(1739)升永春县为福建布政使司直隶州,德化县归永春州管辖。两县地域毗邻,且所产陶瓷(永春县与德化县相邻的部分乡村也产陶瓷)成为省内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共同的经济利益把两县商贾紧密联系在一起,“永德堂会”、“永德会馆”、“永德同乡会”先后建立,不仅在省城福州建有永德会馆,在境外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也建有永德会馆。
福州永德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光绪间重修,民国20年重建,均为两县在榕商帮集资所建。查民国档案,在永德同乡会筹备处主任林青山写给福州市政府并福建省政府的报告中称:“永德地域系本省辖内永春县与德化县。自清业已在福州成立永德会馆并建筑壮丽堂皇馆址壹座于南台硋埕里门牌三十九号,藉以联络同乡感情,增进桑梓福利,倡办公益事业等……”林青山,字育德,永春逢壶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时任福州永德会馆董事。
现永德会馆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元素相融合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24平方米,东西宽36米,9柱8间排,其中正厅两侧厢房,东厢1间、西厢4间;进深7+2柱,长度34米。一、二层高度各4.5米,西式建筑元素居多。第三层歇山顶,层高5.5米,面积400多平方米,纯属清代古建筑,系民国20年重建时将清代福州会馆建筑中的厅堂部分依原样搬建在顶层,形成中国传统建筑与仿西洋建筑叠加的独特风格。大门门额嵌大理石刻镏金牌匾,榜书“永德会馆”。
从永德会馆地理环境看,它地处星安桥与三通桥之间,与上下杭街连片,距中亭街不过百米。门前星安河环绕,设有道头,交通运输通江达海,并可沿大樟溪上溯达德化水口。南台是福州的商贸中枢,万商云集。明清至民国时期,来自各省及省内各州县商人先后在南台建会馆30多座,联系广泛,推销商品十分有利。福州开埠后,仓前山一带洋行林立,不少外国商人直接到硋埕里采购德化瓷器。从人文环境看,附近还有抗金民族英雄陈文龙尚书庙,殿堂宏伟、气宇轩昂的张真君祖殿,以及东金寺、法师亭、状元府、九使庙等名胜古迹。
长期以来,永德会馆被作为福州永德商帮堂会、商会、同乡会的活动场所。福州解放前夕,永德会馆人员纷纷迁移境外定居,如林青山等人到香港,王士性等人到台湾。黄其禄先生(德化水口人)原移居台湾,后又跟随儿子到美国居住,2007年回福州故地重游,已是98岁高龄。
福州解放后,永德会馆作为公产,由台江区房管局管理,先是租给台江区草席厂作厂房。上世纪70年代草席厂停产后租给福州汽车改装厂,承租户还在永德会馆东侧原有的一块货场空地上建起一座4层砖房,作汽车改装厂职工宿舍。上世纪末,汽车改装厂停产,台江区房管局又将会馆房屋租给福州市清辉文化工艺厂,使用面积2200多平方米,用途是厂房、仓库,租赁期15年。
现存永德会馆建筑基本完好,轻度破损。
二、社会历史价值:永德会馆的历史背景与闽省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永德会馆地址:福州南台硋埕里20号(民国时期为硋埕里39号)。硋埕里的“硋”,即福州方言“瓷”,“硋埕”即瓷器专卖市场。因德化人在此经营瓷器而得名。
福州是福建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闽江流域土特产品和外贸物资的集散地。宋代,福州港“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国”,德化窑场生产的高白度莲花纹碗、刻花大瓷盘、印花浮雕盒等,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宗输出商品。宋元祐二年,因飓风暴雨闽江泛滥,上游泥沙冲积形成今中亭街、义洲一带的楞岩洲。新洲地具有水陆交通便捷优势,木材、毛竹等各种土特产品专卖市场相继登陆。德化陶瓷商人也随之跟进,地皮先租后买,摊点由少到多,“硋埕”名声在外。
德化自古是中国三大瓷都之一,所产瓷器因质地优良洁白、工艺精巧、釉色多样、釉面滋润而倍受青睐。德化瓷器大量从福州港出口,这在连江定海白礁海域沉船遗址出水的包括黑釉壶,白釉碗、盘等一千多件宋元时期陶瓷器,以及平潭海域“碗礁一号”出水的1.6万多件清康熙年间的各种瓷器等,均可佐证。
明初郑和七次率领巨大船队出使西洋,每次都在福州港停泊候风,采购包括德化瓷器的福建特产运往外国,对促进德化瓷器外贸和硋埕市场繁荣有着重要影响。嘉靖年间,德化工艺瓷产品远销日本、法国、英国、埃及以及东南亚地区,被誉为“中国瑰宝”、“东方艺术”。崇桢十四年七月,当月福州港输出日本的瓷器达2.7万件,大多由“硋埕”德化商人提供。
清代,1720年清政府允许外商设立“公行”。随后,各地商人陆续在福州建立会馆,永德会馆也在其列。据《福建史志·明清时期福州的商贸与会馆》载:“来自各省的商人和福建内地各县的商人穿梭于江岸和家乡之间,他们为了联络乡谊,互相支援、救济,提供一个集会的场所,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便在异乡组织了‘纲’、‘堂会’、‘帮’等组织。康熙五十九年,清政府准许外商设立公行,各地商人在福州建立‘会馆’。清代福州有许多的会馆,仅南台一带就有建郡会馆……玉融会馆、永德会馆、古田会馆……”永德会馆的建立,对推动永德经济发展和福州内外贸市场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德化县志》载:“清乾隆年间,德化全县从事陶瓷业人数2.7万余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永德商人经营商品除了瓷器外,还有木材、毛竹、葛布、茶叶、柑桔、干杂货等,以戴云山区的木材、毛竹为大宗,扎排从涌溪、大樟溪顺流而下进入福州,销往省内沿海、潮汕、江浙,台湾等地。台湾光复后经济建设急需,以煤炭换取闽省大量木材,德化木材商王士性、王开进等涉足其中,成为当地首富。
为了扩大乡谊的联系广度和深度,上世纪40年代永德会馆林青山等人发起成立永德同乡会。经长时间筹备并报经福建省政府核准备案,成立大会于民国35年11月30日在永德会馆礼堂召开。福州市市长严灵峰派陈中孚、刘雄等人到会指导并监选。计出席会议会员代表93人。选举结果:李怡星、王晃、李于摶、郭振华、王士性、宋廷瑜、颜瑞菴、黄河、郑淑麟等九人当选为理事,黄其禄、章和乐、苏德曜等三人为候补理事;丘华玉、林子白、林青山等三人当选为监事,潘玉徽为候补监事。12月3日理监事互选结果:李怡星为理事长,李于摶、王士性为常务副理事长,林青山为常务监事。同乡会以永德会馆为阵地,定期每月一聚会,每次聚会欢宴少者五六桌,多则十几桌。同乡联谊卓有成效,不仅协调关系、拓展商务、倡导公益,还为来榕同乡介绍工作、提供食宿,困难者免费,解决不少实际问题,直到福州解放前夕。
永德会馆为研究闽省社会变革及商贸发展史提供了实物佐证史料。
三、建筑艺术价值:永德会馆是中西建筑形式相融的福州近代传统建筑形态变异的典型
永德会馆中,一、二层西式建筑元素占相当比重,砖墙配方形石柱;大门雨遮外挑,以罗马式圆形花岗岩石柱支撑;屋内旋转楼梯,拱形门窗配磨沙玻璃采光;厅前廊道配雕花木栏栅等西式做法显现。而第三层则是中国传统明清古建筑的形态,包括建筑规制、材料等。从上下两种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可以看出,永德会馆在民国20年改建时,将原有清代会馆厅堂建筑依原样(包括木料及部分瓦片等)叠加在第二层之上,成为清代与民国时期不同建筑的复合体。这在福州大学建筑学院陈义彦、孟忻《开埠后的福州商业会馆》,郑君彧、朱永春《福州近代传统建筑形态的变异》文中均有论述(见《福州大学学报》等)。《开埠后的福州商业会馆》写道:“开埠后,福州商业会馆建筑的另一变化,是中西建筑语言兼用。一方面,殖民者在福州建造了第一批西式的领事馆、教堂、洋行后,西方建筑语汇被敏感的商人运用到会馆建筑中。尤其是会馆的门面,西方折中主义风格的兴安会馆、绥安南城馆和永德会馆的门面,都可以引以为证”。《福州近代传统建筑形态的变异》称:“福州这类中西交融的中国固有形式建筑典型实例,如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办公楼、私立协和大学办公楼、福建师范大学教学楼和永德会馆等。这种中式复古的折中,多为多层建筑,其体量由功能、空间尺度确定。一般为砖墙和石构,门窗、廊道等引入西式做法,但仍冠以中式大屋顶。砖石墙面上有石制的壁柱、斗拱、额枋等饰件,采用中式大屋顶,窗却是西化的。屋脊的脊饰,以具象的鸽子取代了鸱尾,入口阶梯明显受西方文艺复兴式样的影响,但做法却是中国式的。”
从研究福州开埠后至民国时期福州建筑形态的传承与发展角度看,保留现有为数不多的永德会馆这类中西相融的建筑典型,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四、精神文化价值:永德会馆是福州诸多会馆中弘扬商帮团结互助,热心公益、造福桑梓等仁德精神的典范
无论清代原有永德会馆还是民国20年重建永德会馆,均由两邑商人捐资,同心协力而就。会馆的大门及正厅石刻镏金楹联,均以“永德”冠头,体现两邑一体。
永德会馆内供奉本邑爱国华侨神像并立碑赞颂,这是在其他会馆内难以见到的。《桃源翁李立斋先生传赞》石碑嵌在会馆一楼正厅后墙左下方,文中记载李立斋、李俊承父子出国往南洋及回国均搭乘商船,从福州港进出,并在永德会馆寓居。福州永德会馆重建,李俊承乐捐巨资,贡献颇大。郑玉辉,与李俊承同乡,爱国华侨,有诗作传世;他在福州永德会馆寓居期间,以诗会友,与南台诗社发起人林之夏交情甚笃。林之夏,福州城门人,时任福建省政府参议。会馆供奉桃源翁像并树碑立传,旨在凝聚同仁,崇尚仁德,报效社会。
永德会馆内设有戏台。每逢神诞节日演戏,大多演出福州闽剧,有时也演出闽南高甲戏,以及提线木偶戏,内容丰富。行帮借此机会聚会宴欢,联络感情,增进同业之间的和谐。
因此可以说,永德会馆是研究商帮精神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作者:林璧符 林宗馗)
(本文来源:福州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