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温泉古今谈 纵观福州温泉历史
2014-04-1004-26-08来源:福州地情网

福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除具有一般历史文化名城的共同特点外,尚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它就是温泉。福州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尽管别地也有温泉,但却没有福州那样得天独厚。福州人发现温泉,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特点主要的有七条:一、处在市区中心,其分布范围北起树兜、汤边,南至王庄、水部,西自五一路,东达六一路。南北长五公里多,东西宽一公里,约占中心市区面积的三分之一;二、埋藏浅,有时还露出地表,便于开采利用;三、水温高,在温泉区内,井深40至65米,水温一般在摄氏45度至60度之间,井深80米,水温在70度左右,井深300米,水温在90度以上;四、水量大,现全市有200多个汤井,日出泉量约1.5万吨左右;五、水色清,泉初流入池中,一根针放入池底都可以看到;六、泉量不受季节性及气候影响;七、水质好,含有硫、氯、钠等矿物质,可以治疗皮肤病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因此,福州温泉的特殊条件,是世界各大城市所无可比拟的。

正因为温泉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藏之一,所以我们在此略谈它的古今。同时寄希望于有关部门,珍惜这个宝藏。温泉,不是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能取之无穷,用之不竭的,它是地热异常的一种标志,是一般常见矿泉,应加以科学的管理。保护其泉源,也就是保护这个名城。

一、福州在唐代已有温泉

一般志书,多认为五代(907~960)时期,福州才有温泉。殊不知在唐代或以前,福州就已发现温泉,据《宗一大师师备塔碣残文》载:“师备(835~908)本名谢三郎,唐福州城南温泉乡归化里人。”温泉乡究在何处?原来就在今城门乡附近。据淳煦《三山志·地里类二》载:“开化西乡在(闽)县东南三十里,旧温泉乡,有归化,崇信与今三里(归仁,永福,高详)为五,今并焉。”又据该书载:归仁里下有卢螺、石步,永福里下有城门山。则南宋时代的开化西乡是当今城门乡所属各村无疑。乡旧名温泉,顾名思义,其地必有温泉。师备为玄沙开山之祖,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他生于晚唐,被称为“温泉乡归化里人。”则唐时乡名未废,在此之时,乡必出温泉,或泉源已竭,而名仍存。至宋代,泉源已殆尽,乃改名为开化西乡。此为唐代,福州已有温泉发现之证。惜当时不加爱护,开掘殆尽,致泉竭,而乡名随之而改。这一事给于我们的教训很大,我们今天应如何合理利用和爱护泉源,确实非常重要。

二、五代和宋代的佛寺温泉

福州温泉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山志寺观》,据说:五代时,福州城区就有温泉两处,都由佛寺管理。一是龙德外汤院,在崇贤里,当时崇贤里是属于闽县凤池西乡。(包括今之东大路一段和整个温泉路一带)这个寺院为闽王王审知所立(志原载·为石晋天福十年置。天福无十年,当误)。因龙德为后粱末帝的年号(921-923),故名。此地多温泉,每数十步必有一汤穴,味甘而和,热气加硫磺,能煮熟大芋头。王延政天德二年(944)占城国派宰相金氏婆罗访闽,他因水土不服,遍体生疥疮,土人教他往外汤院沐浴,数日即愈。他十分惊奇,捐助五千缗钱在汤泉旁建亭,买田,请僧人加意保护,并立番书两石碑,记载此事。这是最早外国人来福州用温泉治疗皮肤病的记录。一个世纪过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官府又将碑亭重修一次,并将外汤院作为官吏休假沐浴的场所。梁克家于淳熙九年(1182)编《三山志》时,番碑亭还在,以后便不知下落了。这个外汤院的地址,当在旧汤门外,今三山座,新榕浴室附近。相传:清代的“十槽”便是外汤的遗址。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亦曾提及龙德外汤院,并录有知州程师孟一诗云:“曾看华清旧浴池,此泉何日落天涯?徘徊却想开元事,不见莲花见荔支。”(此诗或以为是咏雪峰,因王象之乃宋人,故录)。

宋代,福州城另有一个汤泉,在城东汤门内,因名内汤院,也归佛寺管理。院在宋仁宗嘉祐(1056)前建置,具体年代不详。宋时,院也立有石碑记:“嘉祐七年(1062)元给事阅郡图,图有佛寺,曰内汤。”元给事就是当时知州元绛。曾加以修理,堆石为井,开浚源流,四面加围墙,不许闲杂人进入。宣和六年(1124),侍郎陆藻又新建温室四所和振衣亭,设备更为完善。但规定:

“非衣冠不许游”,也就是只有官员和高级土族才能进内沐浴,这规定直至南宋末未见变更,所以宋代的福州两个汤院,可以说都是“官汤”。

三、明代的官汤和大众浴所

福州的温泉不见于元代公私记载,大体上和宋代一样。到了明代,宋时的外汤院、内汤院都不见于志书,当已毁废了。明时,由于人民的实际需要,温泉穴有更多的发展,在孝宗弘治时(1488-1505),据《八闽通志·地理·山川、福州府》的记载,福州城的温泉有四处:

(一)内汤井:在府城温泉坊,旧有内汤院及温室、振衣亭。俗谚有“一入温泉坊,硫气使人昏”。

(二)外汤井:在汤门数百步,绕以围墙,公府人员休假,多浴于此,俗呼“官汤”,可以“荡邪而难老”,起了血脉流通和关节舒畅的作用。据清代郭柏苍在《竹间十日话》卷四说:此井“在汤门外河边。”

(三)石槽汤:在汤门外百余步。郭柏苍说:此即“八角井”。

(四)崇贤里汤泉,在府城东,数十步便有一泉,或出河渠中。

《八闽通志》所列福州温泉四处,其中内汤井和外汤井似即宋时内汤院和外汤院的改称,其设备有温室、振衣亭等,且外有围墙,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入内。至其他两处:石槽和崇贤里汤泉,都在汤门外,这地带即遍地皆汤,当然人民可以自行开辟和沐浴,不受限制。其中“八角井”过去尚沿用旧名,今日六七十岁左右的人有曾进内沐浴过,对治疗疥疮有特效。

到了万历时,官汤之禁渐弛。据万历《福州府志,山川(下)·温泉》所载,福州城区附近温泉有七处:

(一)在城东温泉坊,今名汤井巷。宋嘉祐七年(1062)元绛建,陆藻修,万历十年(1582)重建。

(二)在闽县易俗里晋安桥北,有四五窍,左右二池,中有沟,架屋其上。

(三)在闽县行春门外二里,为长乐山,有小兰亭,山阴有温泉。

(四)在闽县崇贤里,每数十步辄有一穴,出河中,或在河边。

(五)在旧怀安汤门外河边,俗呼“官汤”。前朝官府休假间治于此。正德间(1506—1520)太监尚某重修。

(六)在汤门外百步,名石槽。

(七)在旧怀安井楼门外,名石壑。据郭柏苍说:“其地即今之汤边,一名双槽”。“双槽”与“三座”音近,即今之古三座。

《万历志》与《弘治志》相较,福州温泉多了三处:这三处温泉的发现,或在弘治之后,所以《八闽通志》未列入,或黄仲昭系莆田人,未知福州详情,漏列,都有可能。其中除河边“官汤”外,其余都无禁令。万历时福州人王应山在《闽都记》中说:温泉坊内汤井,……其后郡人群浴于此,溷杂颓废。”《万历志》的编者谢肇淛在《五杂俎·地部》也说:“黄山下温泉,非如闽中之秽杂。”可见万历时福州的官汤面愈为缩小,禁令也比弘治时更松弛了。

四、清代的澡堂业

澡堂业由私人经营,自清康熙时(1976—1722)社会安定,人口增加,商业也随之发达。官汤在明末,早已名存实亡。因实际上的需要,私人经营澡堂乃应运而生。当时比较大众化的澡堂,即为古代外汤井的“十槽”,以泉热价廉闻名,为劳动人民所喜爱。至规模稍大,设备较佳者则为福龙泉。此店相传于康熙时已有,多为官绅游浴的场所,内设有官座、雅座、普通座三种。大厅上有名人所写的楹联甚多,中堂一联系木刻涂金,句云:“非福人不能来福地,有龙脉才会有龙泉”,为道光时经学家陈寿祺的手笔。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回福州,曾在福龙泉沐浴,亲自题词:“龙泉第一”并跋:“此店有二百年左右之历史”云云。此匾原挂在官座厅当中,后被拆除。康熙三十七年(1998),诗人查慎行旅游福州,闽浙总督满保陪他同往温泉沐浴。查慎行有《陪凫山同年遨游城东温泉》诗:“万壑千峰赴海疆,却从此地发温汤。名同绣岭宁愁污?派引曹溪亦有香。身外尘埃供洗涤,人间炎热变清凉。仍然沂水风云意,童冠中间著老狂。”道光时浙人施鸿保在《闽杂记,汤堂》中曾引此诗,并下结论说:“当时已有开设汤堂者矣。”则康熙时,福州有澡堂业,概无疑义。

道光末年以后,福州澡堂业多系集中在旧汤门外和井楼门一带,最有名者为六一泉,场所临河,有亭榭之胜,并附设菜馆,可以召唤歌女,故文人墨客夏日多集中此地,联吟避暑,早出晚归,作为避夏胜地。由道光末年至光绪止(约1843~1908),此店在福州澡堂业中享盛名达六十余年之久,至民国初年犹有名气。《闽杂记》曾记井楼门外澡堂情况,说:居民并设浴室,渭之汤堂,有日新堂、一清居、万安泉、六一泉等;客人可以择室设盆,后来又兼设酒馆,大会小烹,马上立办,妙龄歌女,往来伺应。文学家林纾在《畏庐漫录》也提及,井楼门外之澡堂,以六一泉为最佳。清代诗人咏六一泉之诗甚多,如泉州杨浚、江西符兆伦都有佳作。现举林则徐好友莆田诗人陈池养《六一泉》诗一首为例,诗云:“温泉怒涌近高城,洗却尘埃亮体轻。最喜振衣无暑气,荷花香送午风清”(见《慎余书屋诗抄》)。

因为温泉的效用,既为国人所共知,故外地人来福州者亦必以一浴为快。所以清末,福州澡堂业大旺,经营者约有数十家,计有,福龙泉、第一楼、闽山座、十槽、八角井。永安泉、三山座、登春台、福华清、醒春居、太清泉、清于沂、南华清、松有泉、暖香居、仙沂泉、六一泉、古三座、万安泉、小沧浪、善其泉、三新、又一新、龙华泉等,其余小澡堂也无法列举。

五、民国后及现在之澡堂业

民国后,旧汤门内外澡堂尚有增加,有的旋开旋歇,甚至有商人用地下管引导城内温泉至台江,开设“沂春亭”以满足南台区人民的需要,全市总数仍有二三十家之多。解放后,福州澡堂业经一番整顿,或停业,或合并,店数大减。现在较著名的澡堂有温泉浴室,新榕浴室,大众浴室,三山座,醒春居,五一浴室,暖香泉,亦兰亭等。卫生设备较前为佳,座位亦增多。至五四路一带之新建宾馆如温泉大厦等,莫不附设有温泉浴室,以供旅客应用,在温泉区之机关、单位亦多设有浴室,供内部人员使用。福州温泉有名于世已久,凡旅游福州的人及归国侨胞,一来福州便争先恐后,急欲入浴,洗却身上的尘垢,畅舒筋骨,然后再瞻仰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名胜古迹。

目前,温泉还被广泛利用于工农业生产、科研、医疗卫生和体育方面,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本文来源:腾讯网)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