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岩
在鼓山十八景达摩洞左下方,有巨石矗立于山坡。据说八仙在此聚会,故称“八仙岩”,又称“八仙洞”。题刻于岩壁的有清魏杰的八首诗,其中有:“石门高锁自高坚,九曲盘旋住八仙。翠关丹梯九层蹬,此身直上洞中天。”清谢章铤《八仙岩》诗:“顽石如顽仙,闲散无名姓。卓立向空亭,呼之不能应。”“八仙”者,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韩湘子、张果老、蓝采和、汉钟离、曹国舅等。鼓岭凤池山另有“八仙岩”,也称“八仙聚会处”。
葛仙岩
又称“葛仙洞”,在“法华岩”的上方,由“南极”、“北斗”、“葛仙居”等一组巨岩组成,洞壁刻“葛仙居”,洞门额刻“北斗”,洞前又刻“南极”,人称“南极升天”,为“鼓山十八景”之一 。有诗曰:“南极仙翁气象新,巍峨冠冕乐天真。蟠桃林下闲翘首,仿佛云端见老人。”清魏杰《南极升天》诗:“葛洪吐饭幻成蜂,洞壑风生响万松。恰似放衙声乱嚷,岩前奇石化仙踪。”葛洪,中国古代著名的炼丹术家,晋句容人,葛玄从孙,少好神仙导养之法,有功于朝,赐爵关内侯。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至广州,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而卒。著有《抱朴子》。
其实,葛仙与葛洪是两个人。葛仙是三国吴琅琊人,名葛玄,字孝先,慕长生不死之道,遁迹灵岳,入天台赤城,上罗浮,遇苏元明,授以金丹之旨。或云从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经》,汉建安中,游阁皂山,于东峰坐卧云山修炼,后得仙,号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南极”是天上的星星。《观象玩占》说:“老人一星孤指南,一曰南极老人,主寿考。”也称“老人星”,仅于二月现于南天地平线附近。当织女星为北极星时,此星为南极星。
天镜岩
在鼓山“般若庵”前。《榕城考古略》说:“岩中有洞,深八丈,广二丈,只通一窍,其圆如镜,天光下瞩,故名。旧有楼倚洞以居。”
清魏杰《天镜岩》诗:“灵岩高覆石为天,一窍中穿若镜悬。登眺不辞人力苦,仰观疑是鬼工镌。虚明绿晕通三昧,朗彻清光照万年。未许尘凡轻着眼,孤圆挂在白云巅。”
将军岩
在鼓山,亦称“卸甲岩”,为鼓山“十八洞”奇景之一。清魏杰《将军岩》诗:“奇石森森状甲盔,将军何事驻岩隈。想因来谒慈悲地,血战沙场志已灰。”
蟠桃岩
在鼓山。过刘海台、金蟾洞,下葛仙居,有三岩相叠,若三颗硕大的蟠桃,称“蟠桃岩”。“蟠桃岩”附近还有许多岩石,或大或小,酷似蟠桃,有题刻“蟠桃林”三字。“蟠桃满坞”为鼓山“十八景”之一。《武帝内传》说:“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帝留核,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此蟠桃巨大无比,稀罕绝极。鼓山能“蟠桃满坞”,实在难能可贵。
清魏杰有诗曰:“谁种蟠桃林一丘?开花结果几千秋。山中金母年年宴,仙桃须防曼倩偷。”金母就是西王母。福州版的故事说,东方朔被谪降人间后,幡然悔过,向汉武帝乞得蟠桃核,潜行到福州,见鼓山土厚地沃,正宜种桃,不几年果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他不但自己享受,还分给福州的百姓。此事被王母侦知,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将到鼓山,把蟠桃树尽行斩尽砍绝。谁知蟠桃是仙种,又得日月精华和鼓山的水土,十分了得,纷纷化作岩石,立地生根,凭你天兵天将有再大的力气,也奈何不得。时至今日,给鼓山留下一方不可多得的仙桃胜迹。
仙猿岩
“仙猿岩”在达摩洞前面的右侧。一片巨岩直插崖谷,高20余米,似猿猴。西向有“仙猿岩”石刻,旁款:咸丰甲寅(1854年)四月重修达摩洞魏杰题。“仙猿岩”的前面是大峡谷,宽仅咫尺,深不计底。临岩俯眺,令人胆战心惊。谷底长满松树,秀丽多姿。魏杰称这里为“仙猿守峡”,题诗曰:“孤高一片石天然,恰似猿栖古洞旁。慧性也知清静好,名山独守听谈禅。”魏杰还有许多写“达摩洞”的诗都提到“仙猿岩”,如“石胎结屋还成瓦,山气熏人多盖棉。秋冷猿啼青障目,夜深鹤梦白云天。”“人定犹能擒虎伏,诵经不管啸猿哀。看他世事如流水,涧饮岩栖自快哉。”等。可见,在开辟达摩洞之前,“仙猿岩”就已经有非同一般的分量了。但大多说仙猿听法参禅的事,少见写仙猿守峡的情。其实,仙猿除听经参禅之外,更重要的是守卫峡门,保卫达摩禅师“面壁”清静的环境,忠心耿耿达9年之久。
相传达摩禅师的肉清香可口,吃上一口,能与天地同寿,所以峡门之下常有狼嗥鹰翔,都想来劫持达摩。仙猿本有灵性,又参了达摩的禅,十分了得,自告奋勇守卫在峡门口。一日从山下走来一个女子,提着一只饭篮,说是要送饭给在山上砍柴的丈夫吃。仙猿让她上了峡门。女人忽然变为九尾狐狸,张开血盆大口直向达摩禅师扑来。禅师大喝道:“孽畜不得无礼!”把仙猿喝醒了来,提起棍棒,运出神功朝狐狸精乱棍打来。自此狐狸精不敢再来。
仙猿打败狐狸精后,仍然不敢怠慢,日夜守在峡门口,久而久之,成了一片巨岩,后人称为“仙猿守峡”。
集仙岩
在于山“登云台”左上方。有九石,形状各异。相传汉代何氏九仙常集于此,故称“集仙岩”。为于山“二十四奇景”之一。
清林直《集仙岩》诗:“云开露岩扉,中有仙人住。不闻空谷音,山花坠秋暮。”清杨叔怿《集仙岩》诗:“仙人留高岩,此是集仙处。无数野花开,独鸟入云去。”
榕寿岩
在于山“戚公祠”的西南侧,有一奇岩,岩缝中长一榕树,盘根于岩上,榕岩相抱。榕者,寿也;岩者,亦寿也。因称“榕寿岩”,岩上镌刻一“寿”字,署名“奎联”,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福州百姓为榕树祝寿所刻。
喝水岩
在鼓山灵源洞。《鼓山志》说:“五代时,僧神晏诵经,恶水声喧,叱之遂西流,故又名喝水岩。”《榕城考古略》也说:“相传僧神晏安禅于此,恶水声喧聒,喝之,水遂逆流右转,是为喝水岩。”有趣的是,喝水岩这个地方,不管下多大的雨,至今还无水可流。“喝”字不是口渴了要喝水的“喝”,而是大喝一声的“喝”。世称“喝水往东流”,以至于“有涧无水”。宋徐锡之在喝水岩刻有一诗:“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座间。我若当年侍师侧,不叫喝水过他山。”明江以达《喝水岩》诗:“路忽青山断,岩因喝水闻。寻源窥石罅,认刻爪苔纹。荫映千峰日,虚无一壑云。松间衣袂冷,空翠湿纷纷。”明张天显《喝水岩》诗:“喝断泉声百劫空,寒烟荒草寄遗踪。我来却爱风光好,笑破岩云千万重。”明唐震有《喝水岩》诗:“灵境敛幽寂,玄岩閟林莽。秋风何处来,泠泠百泉响。传闻妙禅机,默坐谢尘鞅。萧然一榻净,厌此渎遐想。昙花散天雨,空翠入沧漭。卓锡振梵音,寒流自西往。道人此投迹,风磴时独上。竹径清露繁,松关碧苔长。伊亭性疏癖,隅地爱弘敞。莲社如有期,攀缘恣佳赏。”明马森亦有《喝水岩》诗曰:“悬浇珠泻绝壁,大石翠拥松关。长啸白云四起,恍疑身隔人间。”清朝末年,福州螺洲乡的陈宝琛当宣统皇帝的老师,称太子太傅。他在喝水岩干涸的溪涧建有一座别墅,取名“听水斋”,不知道他听到地下河里流水的声音没有?却自称为“听水居士”。他有一首诗曰 :“听惯田水声,时复爱泉响。循崖入窈深,入埯息夷敞。老禅风烟寥,松间草木长。活活隔岭流,日夜逐孤往。僧闲试函苋,我倦借轩恍。危滩梦中遥,连雨心上爽。独寐渐入宽,六凿谢天养。从兹傲愚溪,西亭在乡壤。”
国师岩
在鼓山灵源洞,西向。有“国师岩”三字题刻。《鼓山志》说,为宋蔡襄所题。蔡襄,字君谟,仙游人,庆历、嘉祐年间,两次知福州。“国师”指的是神晏。神晏为鼓山涌泉寺方丈。一日闽王王审知来访,神晏仍在灵源洞安禅。王觉得神晏无礼,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神晏听罢仍闭目安禅,却冉冉升空,意在不享闽王之土。闽王忙道歉,拜神晏为“国师”,此地因称“国师岩”。
神晏有诗曰:“何事最堪依?岩中独坐时。路险人难到,峦高鸟不飞。白云常满洞,论劫未曾亏。不话曹溪峕,焉干道者机。”明郑心崇亦有《坐国师岩》诗:“敲诗坐岩畔,凉露滴衣清。月白澄潭影,山空足虎音。孤松凝夜翠,绝壑送秋声。不觉桂花落,石床云气平。”“听水斋”南侧另有一处“国师岩”。
老鹰岩
在达摩洞上方,一片巉岩峭壁,凿岩为阶,逶迤而上,俗称“玉石云梯”。阶旁以铁链为栏,密密麻麻地锁着许多“同心锁”。“云梯”尽头有一巨岩,凌空伫立,势若鹰鸟展翅欲飞,故称“老鹰岩”。依岩远望,福州市全景历历在目。清善甫长庆有摩崖题刻:“千崖竞秀,万壑争流”。难能可贵的是,当年闽江如带,小浦纵横,涨潮时,潮水穿行在碧绿的水稻田间,活灵活现地排列成“福”、“寿”二字,令人叹为奇观。清魏杰有《福寿泉图》诗曰:“远浦潮生字字明,图开福寿自天成。西方古佛称无量,东海神仙亦有情。”“泉”即“水”也。指出鼓山脚下远洋村的小浦涨满潮水的时候,就会出现“福寿”二字的奇迹。
金蟾岩
从“南极升天”上行,石径的两侧,左上方是“刘海台”,右下方是“金蟾洞”,构成“金蟾出洞”的景观。
“金蟾洞”为天然岩洞,洞顶的巨岩如同硕大的蟾蜍,岩底平削处恰如蟾蜍的腹部,惟妙惟肖。更有趣的是蟾蜍欲奔出洞,如跃待发,栩栩如生,故称“金蟾出洞”。
金蟾即蟾蜍。相传蟾蜍住在月宫里,古人把月宫称为“蟾宫”。《后汉书·天文志》注说:“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是为蟾蜍。”认为蟾蜍是由嫦娥变的。蟾蜍虽其貌不扬,因是嫦娥的化身,爱屋及乌,人们对蟾蜍自然也就有了好印象,所以有了《刘海戏蟾蜍》的故事。福州版的故事更有趣,鼓山有一个小伙叫刘海,其父亲爱财如命,每天躲着家里人到茅房数铜钱。一天,刘父正在数钱,忽然闯进一个人,因紧张,竟把一袋铜钱落到茅坑,无法拣回,自此染上重病,不久一命呜呼。
此后,刘海每次上茅房,都会看见一只蟾蜍在茅坑里跳来跳去乱叫。刘海知道父亲爱钱,死后变成蟾蜍在茅坑寻找铜钱,想把蟾蜍钓上来供奉。可蟾蜍就是不肯上钩。刘海想,父亲爱钱,若是用铜钱当饵,蟾蜍一定会上钩。果然蟾蜍紧紧地抱着铜钱被钓上来。“金蟾出洞”前刻有一首诗曰:“刘海台前一洞天,此中有壑出金蟾。寄言漫把金钱恋,脱得风波便是仙。”
福州话“金蟾”与“金钱”谐音,因此,福州人喜欢把金蟾口里衔着一枚铜钱当成“招财进宝”的象征,成为寿山石雕和黄杨木雕的主要题材之一。
品石岩
在北门外义井村卧龙山上。《榕城考古略》说:“(卧龙山)一名伏龙。有三石如品字,名品石岩。石园而茸,叩之则诸山响应 ,又名应石。”又说“中有得爱亭,为前代刺史劝农之所。后易名翠楚。”
明高瀔《翠楚岩歌》:“红尘不上山人山,巾舄瓢瓢苍翠间。草树几湮千古迹,烟霞难改万峰颜。天开翠楚卧云根,品字中分石是门。莫向此中留篆刻,古来名字蚀苔痕。岩头老鹤迎人舞,岩下白云逐水流。回望冶城烟火里,几人来此共天游。卧龙山对莲花开,赤日遥光倒影来。万壑香风扶我醉,一筇凉雨逐仙回。”
灵洞岩
在晋安区寿山乡寿山村芙蓉山上,有洞,称“芙蓉洞”或称“灵洞”,洞之岩,故称“灵洞岩”。
宋黄榦有《登灵洞岩歌》:“寒岩突兀山之阿,足履危磴攀紫萝。岩下清泉响环珮,岩前古木交枝柯。当中洞门忽开豁,上有石屋高嵯峨。乾坤开辟已呈露,鬼神守护频挥呵。重门暗淡不可入,以或来照所见多。出门小洞亦奇绝,神龙奋怒吞蛟鼍。胜景如此难重过,手倚石壁频摩挲。安得雄思如悬河,长吟大咏复高歌。”
摩顶岩
在长乐潭头镇。《长乐县志》说:“昔朱子与陈叔友讲学处。”又说:“叔友有子,名荣甫,八龄岐嶷甚,朱子摩其顶曰:‘他日当为朝廷出力。’后果然,故名其岩。”朱熹《摩顶岩讲学夜话》诗:“吾道艰难日,山房梦寐清。暗泉阶下响,红叶望中明。岁月忘迁适,朝廷苦甲兵。同君幽讨罢,叹息夜深生。”
三宝岩
在长乐潭头镇二刘村后。《闽都记》说:“三宝太监郑和过此,名之曰:‘三宝岩’,后知县蒋以忠谓其名不典,改曰:‘晦翁岩’。”
“晦翁”即朱熹。明万历《福州府志》说:“朱熹避伪学禁来此,二刘师之,大书‘读书处’三字,勒于石,后人因名其岩云。”“二刘”,即刘砥、刘砺。此地有十二景,曰:石门破葛、坦席迎熏、眠云石室、将易玄崖、榕根盘石、梅景横榕、瀑布飞练、松翠流馨、曲径松荫、方屏塞外、朱刘讲席、山骨玲珑等。
明马铎《游万安里题三宝岩》诗:“三宝岩前宿瘴开,沧沧日色照崔嵬。天香半袭瑶池草,花影全侵石径苔。龙起黑潭千嶂合,凤鸣阳德九霄来。举头自觉蓬莱近,满眼文星接上台。”此外,还有许多题“晦翁岩”的诗,如明郑善夫《宿石门晦翁读书处》诗:“筹峰西下枫林稀,岩阁千盘平翠微。云踪不见朱夫子,尸祝能谈刘布衣。”明叶向高更有《同万侯编、蒋膳部行义登晦翁岩昔日避伪学讲于此,有祠且废乃修复之,爰赋二律》诗:“寂历严扉昼不扄,昔贤曾此授遗经。年深但见松杉古,人去长闲俎豆馨。苍藓剔残余片石,白云踏尽出孤亭。一从凫飞来复夜,空山有客星松边。”(林国清 林荫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