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兵力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其中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根据地。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然而闽东地区的党组织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巧妙地利用“闽变”形成的有利形势,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在闽东之南创建了连(江)罗(源)苏区,这就使得1933年冬到1934年初,其他红色区域革命转向低潮的时候,闽东地区却是土地革命一派热潮。第五次“围剿”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原驻扎在闽东的海军陆战队第一旅与八十七师被调去参加“围剿”中央红军,仍驻连罗的海军陆战队也退缩于马尾军港,重在自保,这样闽东反动力量大为削弱。连江工农游击十三总队攻下透堡后,全县八个区中迅速赤化了四个区,又扩展到六个区,但都没有正规的红军队伍来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中共连江中心县委决定实践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将地方武装统一整编组建自己的正式红军。
自1932年6月底,党领导的游击斗争发动后,连罗地区涌现数支地方武装组织,除闽中(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外,当年年底在连罗交界的山面区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连江游击第九支队”。九支队骨干为沿海剩头、外洋、巽屿一带贫苦农民渔民组建起来的一支工农武装,经常活动于剩头、巽屿及松山等连罗交界沿海地区。1933年6月之后,中共连江(中心)县委陆续在连罗地区的石别、河阳、巽北、马透、前屿(下屿)、颜岐等地建立地方武装组织,较著者为:一是河阳(现罗源中房)地区游击队;二是石别地区游击队;三是马透区赤卫总队; 四是叶灿祥游击队;五是前屿黄亨濂游击队。
1934年1月3日,中共连江中心县委在透堡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各支地方游击队统一整编,建立连罗正规红军队伍。1月7日,透堡寺厅前,红旗招展,螺号响亮,“中国工农红军闽东(连罗)十三独立团”宣告成立。中心县委任命魏耿(后叛变)为团长,政委陈祥榕,参谋长陈元,下辖二个连,一个特务队,一连连长万则安(烈士),二连连长张利彬(烈士),特务长队长梁仁钦(烈士)。全团200多人枪。
红十三团成立后,建立了正规的军事编制,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成为连罗地区一支坚强的人民武装队伍,为连罗地区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打击敌人、保卫苏区和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创造了条件,写下了地方红军战斗史上的辉煌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