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在长乐南阳革命斗争中的贡献
2014-12-1910-09-00来源:

在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国民党第三战区调动闽赣两省顽军和特务,对闽北地区发动第三次军事围剿。省委为了减少不必要损失,转移敌人的视线,更好地指导城市工作,作出从建阳南迁闽中的决策。
  南阳村是我省革命基点村之一,是时任福长平县委书记、抗日游击大队长陈亨源的故乡,又是长乐地下斗争的发祥地,群众基础牢靠,且地扼长乐、福清、闽侯三县交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省委于1944年8月迁到长乐南阳,直至1945年6月从长乐撤出,短短的十个月,在这里写下不朽的历史新篇章。省委机关在长乐南阳期间主要活动有:
  1、抓干部思想建设。1944年9月1日省委发出“关于执行省委开始整风的指示”。省委决定利用南阳地区环境比较安全的条件,抽出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集中主要领导干部,系统地学习中央规定的整风学习文件。1945年2月18日,曾镜冰在南阳主持召开干部会议,作“目前我们的政治任务与整风任务”的报告,提出适应新形势总任务:“阻止与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巩固自己,提高自己,团结一切民主力量,组织一切民主斗争,以达到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与抗日民主武装的两大目的,以保证联合政府的实现。”
  2、领导人民抗日、反顽斗争。1944年9月20日,省委发出“关于准备抗日游击战争政策的指示”。指出:“日寇进攻后环境起了根本变化,我们政策也将根本变化。现在是隐蔽精干政策,那时是大刀阔斧政策;现在统一战线是以斗争为主的政策,那时是以联合为主的政策。这种政策的改变,首先要求我们善于利用一切和一切人来发展自己。关门政策,孤立政策,不要利用人的政策都是不许可的”。1944年10月16日,省委发出“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第二次指示”。指出抗日战争的“两个策略”和“五点办法”,主要精神是:既要积极争取国民党爱国人士共同抗日,又要打击反动派借抗日名义组织反共武装和发展私人势力,同时积极分化争取地主与绅士等。这些重要指示推进全省抗日游击战争胜利发展,留下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此同时,省委武装队伍和闽中游击队合并,抗日游击武装活跃于沿海沦陷区。
  3、贯彻中央精神,召开干部会议。1944年10月中旬,省委在长乐南阳召开扩大会,部署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省委领导认为:为了扩大我党的抗日武装力量,必须“一面以秘密方式消灭国民党反动武装,一面以闪电式公开抗日,以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抵抗主义”。自此,在省委领导下,进行一系列的缴枪行动。1945 年l月,省委在长乐南阳召集干部会议,讨论毛主席“一九四五年任务”报告。会议根据华东局指示精神,提出了结束掩蔽政策即退却任务,在全省范围内施行巩固自己,创造发展条件,争取发展的策略;在沦陷区则掩蔽发展,在闽北则仍然继续掩蔽。同时实行精干的干部政策与大量使用干部政策相结合的新干部政策。遵循毛泽东同志的“任务”报告结合我省形势提出对策,使革命力量得到迅速的发展。1945年5月5日,省委在长乐南阳召开会议,检查上一阶段对形势估计片面性,即过多强调有利条件,只看到全国的力量对比,没看清福建的力量对比,对“隐蔽精干”的基本方针把握不住,产生急于扩大发展,急于公开,急于规模,急于求成的情绪。针对上述倾向,认为今后必须执行中央和华中局关于“精干、分散、隐蔽”的方针,而且目前的中心任务是阻止与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1945年5月11日,省委发出“中共福建省委训令”,估计日本法西斯将要垮台,反动派看到人民革命胜利,必然会企图反攻,提出“分散隐蔽坚持原有阵地待机发展的方针”和六条注意事项──在实际掩蔽中要增强斗志,加强群众工作,提高警惕性,加强队伍内部的斗争任务和纪律教育,加强团结。1945年6月5日,鉴于国民党顽固派正在部署进攻闽中地区,省委在南阳召开紧急会议,曾镜冰作《论自力更生,赤手起家口号》的报告,对“加强掩蔽精干政策”作出具体规定。1945年5月17日,华东局给福建省委指示,对福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南阳会议的政治分析、工作检查、发展方向基本是正确的,由于正确的方针、政策,经过同志们的努力,故能在敌人顽固派不断“扫荡”下,不但求得生存,而且还能得到发展。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