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人物|王助
2014-12-3003-58-00来源:福州党史网

王助(1914—1941年)又名王道助,闽侯县象洋村(今福州马尾区亭江镇象洋村)人。

  1929年,王助在马尾海军艺术学校读书时,因参加罢课斗争,被勒令退学。1930年,改入福州英华中学,由同学洪履权介绍参加中共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第二年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反帝大同盟远东大会”,同年底,经郑维新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王助在校内组织读书会,阅读革命刊物,演说抗日主张;在校外则身体力行,参加肃劣会、互济会的各项活动,特别是抄日货、惩奸商,有时还在电影院里或黄包车上散发传单。一次基督教青年会放映《西线无战事》影片,王助、洪履权等同学预先占据楼座四周,灯光乍灭便乘机散发传单,然后趁乱撤离。1932年,王助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燕京大学,仍然在学生和工人中,发动罢课、罢工、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还冒险到西苑兵营,鼓动东北籍士兵,“枪口对外,打回老家去”。很快,王助为当局所不满。为保护王助的安全,党组织调王助回福建现代文化社,出版《现代文化》,教唱救亡歌曲和演出抗日节目。1933年秋又入厦门大学经济系学习,在校内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运动。冬,出席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1934年8月,任闽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1月,转战武夷山。8月成立闽东北军分区,王助任政治委员。率领闽北独立师第二、三团,突破崇安、浦城间的封锁线,向建瓯、松溪、政和等地挺进,发展游击武装,巩固和发展新区。1936年任闽东北分区区委书记,带领闽北红军游击队在邵武二都、建阳香菇村等地,沉重地打击敌人。1937年冬,王助回福州筹备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次年2月,任主任,复办《战友》,创办《救世报》,组织歌咏队、读书会、乡村工作团、抗日妇女后援会等,并通过基督教“美以美”青年会等组织,广泛团结青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时亲自领导建立中华民族先锋队福州总队和连江县工农武装部队,开展武装斗争。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王助被选为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同年9月兼任省委武夷干校校长。1941年,奉命组织武装部队,在建瓯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同年9月21日,在行军途中在建阳东坑头,突遭土匪袭击,中弹牺牲,年27岁。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