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竹位于罗源县西南部。过去由于这里是罗源通往古田、闽候两县的必经之地,又与连江县辖的小沧、蓼沿相毗邻,所以地域不大,却是个天然的小集镇,又是国民党区公署所在地,每逢墟日,这里商贾云集,熙熙攘攘,十分热闹。然而,解放前,在这个看上去好象很繁荣的地方,农民却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村中二百多户人家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佃户。这里曾经留传着一首民谣:“佃户好凄凉,汗流飞竹洋,谷送财主厝,糠菜半年粮”,真实地道出了佃户的辛酸凄凉遭遇。
1930年冬,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菖在甘厝村甘毛名等的引伴下,秘密地来到里飞竹村的南阳厝。杨而菖三次向汇集在这里的贫苦农民讲解穷苦人为什么穷,为什么苦,怎样才能翻身解放的革命道理,启发农民团结起来,组织农会,跟着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翻身当家作主人。不久,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长黄孝敏,乔装卖红粬人,多次来飞竹开展革命活动。黄孝敏向农民们介绍了闽西闹暴动,搞“五抗”的事例,发动大家起来闹革命,帮助总结以前开展抗捐税、冲盐仓、分食盐斗争失利的教训,启发大家必须用革命的武装来对付反革命的武装。经过宣传发动,农民的政治觉悟大大地提高。骨干队伍不断扩大。原先只有林清炎、杜海海、林清发、叶国光、孙清元、孙清明、林财财、陈玉方、叶如法等10多人参加革命活动。黄孝敏等同志为进一步开展农民运动工作又将这些农会骨干加以培训,分头下到附近乡村进行秘密串联和发动,不久又发展了三角洋村的朱香香、朱绍财、朱灿河,陶洋村的江钟钟、黄金龙,塔里村兰忠油、兰忠厚,后企村郑枝新、李进发,马洋村王廷俤、王玉仁,飞竹村林金金、孙灿茂、邓顺发、孙清坐、黄盛盛以及丰余、斌溪等10多个村61人。顿时,整个飞竹洋村都在暗中传递着革命火种的信息。
1931年冬,黄孝敏带着透堡暴动的喜讯又一次来到了飞竹。他向大家传达了邓子恢同志关于开展武装暴动,成立农会等一系列指示,介绍连江透堡农民暴动,开展抗租、“平粜”的做法,使贫苦农民真正体会到,要翻身,要自主,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有穷苦农民的出路。许多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子,个个精神抖擞,摩拳擦掌,他们当即表示,人家能干起来,我们也一定能干起来。“干”!好样的,轰轰烈烈干它一场!群众发动起来了,如洪水暴发,似火山运转。黄孝敏认为,经过一年时间的宣传发动,农运工作时机已趋成熟。但是飞竹有区公所,有民团,他们都有武器。农民兄弟如果用赤手空拳盲目地去对付步枪、火枪,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怎么办呢?要大干一场,首先应该要先弄到武器,武装自己,才能保证革命的成功。可现在连盐巴都吃不上的贫苦人,到哪里去弄钱买枪?这时候就有人提议,去抢!到民团那里抢回枪支。原来两年前,村里有钱的人为了防御经济土匪的骚扰,联合捐款买了 10多支枪,在里飞竹“高洋宫”成立了一个民间自卫武装社团 — 高洋社。后来这些枪被村里地痞林金位据为已有,他拉拢一些人,用这些枪成立了一个民团盘踞在飞竹街,占地为霸,欺压百姓,群众恨之入骨。而“高洋社”却被迫解体。向民团夺枪这个提议受到了人们的赞同,黄孝敏根据大家的意见,作了明确部署:一、选定农历12月初八日夜间行动,使民团团兵摸不清我们的虚实;二、争取民团内应,尽量避免火力冲突;三、夺取枪支后,迅速转移,以防敌人反扑。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与工作,在马洋游击支队发展了贫苦农民出身的队员王钗钗之后,立即通过他与在飞竹民团中当号兵的王鼎盛的叔侄关系,争取了团兵王鼎盛使其决心脱离民团,并在这次夺枪暴动中为革命立功。在飞竹举行向民团夺枪暴动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初八日半夜,黄孝敏带领游击支队队员及飞竹、马洋、塔里农会骨干分子50多人,有的手执棍棒,有的手执长矛钩镰,有的手持镰刀,陆续向民团团部和区公所靠拢,埋伏在四周等待着攻击的信号,二更时分,黄孝敏指挥大家点燃土炮为号,霎时火把齐燃,把鞭炮燃放在煤油筒里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如机枪、步枪发射,并与哨声、敲门声、喊杀声连成一片。10多个先锋队员冲到民团团部后门与作内应的王鼎盛联系打开后门,队伍一拥而入,团长林金位和团兵们吓得浑身发抖夺路逃跑,暴动队伍在王鼎盛的指点下,从谷仓中挖出埋藏其中的步枪12支,缴获子弹700多发,以及服装与其他物资等。
飞竹村暴动成功了。这次暴动,不仅仅是夺得几支步枪,数百发子弹。更主要的是,使飞竹以及附近10多个村的农民清醒地认识到劳苦大众必须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用革命武装去对付反革命武装,最后夺取政权,当家作主,才是出路的道理。飞竹暴动是当时闽东地区早期最成功的一次农民武装斗争,是罗源工农武装革命的前奏,它为此后轰轰烈烈的工农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的农民武装骨干。在这些骨干中有陈玉云、黄金龙等三人于1932年6月加入了由杨而菖领导的特务队,参加过袭击官坂民团和契税局的行动,缴枪五支,成为连罗工农武装队伍的早期骨干成员。这些暴动队伍在后来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有21位同志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光荣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飞竹这个革命老根据地,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它从“二战”,抗日战争直到解放战争斗争未艾,红旗不倒!它是罗源西南部革命火种最先的落点,而又使火种向四面蔓延,构成飞竹、霍口、中房乡村三大片连成一块的红色版图。
今天,我们重温这段艰难的革命斗争岁月和光荣历史,对于缅怀先烈,激励后人,都将有很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