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智源
叶德乐又名叶忠命,1911年10月出生在罗源县飞竹乡丰余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降生正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成立民国临时政府的岁月,他父辈对新政府所抱的希望,因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政权而破灭,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苦难中。
叶德乐父亲叶三爸是一个勤劳而富有正义感的农民。他所在的下村水尾厝是贫困出了名的佃户村,村里30多户人家,靠借贷过日子。1930年,土地革命火种在罗源点燃,该村群众立即起来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农会,建立革命组织,参加红军,一个小小自然村就有30多人参加地方革命工作和红军游击队。早期党员干部叶红妹、游击队队长叶灿祥、县苏委委员叶新发、乡苏主席叶如发等都是德乐的同宗兄弟,他们同住一个院子里。德乐在困难环境中长大起来,他自幼聪敏、伶俐,但因家贫,11岁还无法上学。父母见他好学、要求上进,便节约一些钱送他上了3年私垫,他刻苦学习,甚得老师赞扬。14岁时不幸母亲病故,他开始跟父亲参加农业劳动,学会了各种农事耕作技术,成为种田能手,虽然一年360天拼命干活,而日子过的一年不如一年。他目睹着官吏搜刮民膏民脂,军阀连年混战,到处抓丁派夫,社会治安纷乱,农村经济破产,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情景。相比之下,地主老财不劳而获,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这一切不公平现象,在他幼小心灵中萌生了不满黑暗社会,仇视和反抗反动统治的情绪,寻求出路投身革命的念头。
1931年底,市委宣传部长黄孝敏等发动和领导的“飞竹暴动”,像一声春雷震撼了近邻山乡,点燃了革命烈火。在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的暴动中,丰余村参加的人最多。这一天全村人声鼎沸,往日逆来顺受的“泥腿子”齐集起来向反动派进攻。他们打进国民党区公署,缴了民团的枪,取得暴动胜利。叶德乐在这场火热革命斗争洪流的摧动下,经叶灿祥等介绍,于1932年参加革命工作。在革命队伍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虚心向老同志学习革命斗争经验,他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组织一批青年参加乡赤卫队。在成立乡赤卫队时,被选为乡赤卫队队长,他竭尽全力抓好赤卫队建设、整顿工作,组织队员学习政治、军事知识,训练队员做好参军参战的准备。他工作主动,件件抓得扎实,深得队员的拥护和领导的信任。
1933年春,随着革命形势发展,武装斗争已广泛地开展起来。为了适应斗争需要,叶德乐协助叶灿祥组建小善区游击队,把他创建的丰余乡的赤卫队先动员出来,参加区游击队,并从几个乡赤卫队中选一批骨干队员加入,再配一些党员骨干。在正式成立区游击队时,他被选为副队长,叶灿祥任正队长。在阮在永、叶红妹等几位领导的教育培养下,他不但学会基本军事知识和指挥作战本领,还善于做宣传发动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尤其是练就一手好枪法。一次,同志们要考他射击技术,用瓶子、瓜葫做靶子,放在墙头上,挂在树枝上,要他作长、短枪射击表演,他弹无虚发,一一击中,连飞鸟也能打下,因此大伙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神枪队长。一次在反“围剿”斗争中,塔里、上地民团配合县保安队向小善村“进剿”,叶德乐得到消息后,当机立断,不顾个人安危,迅速带着几位队员,迂回到坊岭头,隐蔽在树丛后面,待敌人接近时,他一连打了三发子弹,击毙两个在前开道的团兵,第三颗子弹从上地民团团长邓开英的胯下穿过,射穿裤子,把邓开英吓得带队就跑,不敢恋战。叶德乐这一招,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叶德乐在工作和对敌斗争中逐步成熟起来,由叶红妹等人介绍,他被吸收为中共党员。为配合西区各乡群众开展“五抗”斗争,叶灿祥和他带领游击队先后出击刘洋、甘厝、飞竹、马洋、陶洋、三角洋、塔里、过山、洋中、岭头、霍口等地,既打击了民团、刀会地主武装,扩大了游击队影响,又支持了地方苏维埃政权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战果。横行乡里的民团再不敢出来活动,国民党的《福建民报》连篇报导《罗源匪情兹炽,各界电省派队防剿》、《陈世彬县长以该县粮税停顿电请辞职》等新闻。
同年8月,为把革命斗争深入发展,在罗源特支主持下,召开了罗源县第一次贫雇农代表大会。叶德乐跟随阮在永出席会议,听了县委书记杨而菖的讲话。杨而菖号召贫雇农团结起来,打土豪、搞财政,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打民团、刀会斗争。会后,在罗源掀起了建立扩大地方武装的高潮。9月,杨而菖同志利用同学关系,介绍小善乡阮应湛参加革命,阮通过其祖父、民团团长的关系,瓦解了小善、大善、丰余等地民团,把80多个团兵连人带枪收编过来,加入小善区游击队。队伍扩大了,为了加强对新收编队伍的领导,县委决定调叶红妹为指导员,任命阮应湛为队长,叶德乐为副队长。为了改造好这支队伍,叶德乐配合叶红妹等做了很多工作。首先调了一批骨干充实游击队伍以加强领导。其次加强教育,正确对待新收编过来的团兵。叶德乐为了做好新队员思想教育工作,他深入班、排,找队员谈心,宣传革命道理,讲红军性质、宗旨和任务,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并通过回忆对比、现身说法等活人活事的教育,使队员们很快提高觉悟,分清是非,并揭发地主恶霸利用他们作恶的罪行,表示要为革命献身。通过工作,新老队员团结战斗,游击队力量壮大,战斗力加强,声威大震。
1934年1月,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独立团建立后不久,“闽变”失败,国民党海军陆战队开始向沿海的马鼻、透堡、巽北等地苏区发起了进攻,地主武装民团也加紧配合。面对敌人的重兵进攻,中心县委根据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关于“把革命根据地从连江高原向罗源山区一带发展”的要求,即决定整编后的第十三独立团向敌人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罗源山区进军。为了配合十三独立团的转移,县委派叶德乐带部份队员前去接应独立团入罗行动。叶德乐为独立团选定行军路线,并建议团领导在进入罗源后首先打下凤坂和百丈民团,搬掉拦路虎。红军战士连夜行军,在黎明时分攻入凤坂和百丈,消灭了该地民团武装,缴获一批枪支。百丈大地主陈仁书,以大院坚固炮楼为掩护,企图据守待援,后由于红军攻势猛烈,陈仁书便偷偷地从后门向山上逃跑。叶德乐等发现后即跟踪追捕,抓到作恶多端的陈仁书,以后在群众要求下将其处决。队伍首战告捷,经洋柄、飞竹,顺利开抵丰余,随后十三独立团就驻扎在大湖一带,一面休整过春节,一面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开展土改分田。叶德乐一直跟随队伍作响导,了解敌情,配合地方乡苏政府做好后勤工作。为了开辟新区打开局面,在区游击队密切配合下,独立团又接连打下了洋柄、马洋、洋头、外坂等地民团、刀会。行军时叶德乐总是走在前头当响导,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撤退时断后掩护,配合默契。他的表现深得指战员们的拥戴,使十三独立团转战罗源,连连告捷。
随着苏区扩大和武装斗争的需要,县委和团部决定将罗源几支地方游击队编入第十三独立团。在收编时,团领导认为小善区游击队在打民团和配合十三独立团战斗中表现突出,队伍素质较好,决定将该游击队编入独立团第四连和第七连,并任命叶灿祥为第四连连长,叶德乐为副连长,叶红妹为连指导员。
十三独立团入罗后,由3个连发展到7个连,队伍不断扩大,引起国民党当局恐慌、震动,纷纷电省派兵防“剿”,于是国民党军87师师长王敬玖在宁德召集各邻近县长会议,部署“进剿”计划,决定宁德、罗源、连江三县由他亲率队伍“进剿”,海军陆战队也派林秉周旅长率两个营及机炮连等赴罗协助“围剿”。在敌人大军压境之时,在县委和团部讨论反“围剿”策略时,叶德乐提议,我们是土生土长的游击队员,可以化整为零,分散活动,利用山区有利地形与敌周旋,打游击战,不与敌人死打硬拼。他的建议得到团部采纳,遂即把游击队分散到各区活动,叶德乐就把四、七连带回老家小善、丰余一带活动,当大股敌人来犯时,他们就存起枪支,化装为农民,参加田间劳动,在小股敌人“进剿”时,他们就集中起来,拿起武器对付敌人。一次,省保安十一团赖刚率领吴营三、五两个连向小善“进剿”,游击队就集中起来,神速地给敌以迎头痛击,重创敌人后又主动撤走隐蔽起来。当敌人大队人马到来时,由于这一带民团多被红军瓦解,没有内应,找不到游击队的踪影,处处扑空。叶德乐灵活运用游击战术,挫败了敌人的“围剿”计划。敌人恼羞成怒,进村后肆意烧杀,把叶德乐所在的丰余水尾厝10余座民房全都烧光,使30多户群众无家可归。
面对敌人的烧杀,更激起他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村人在他们动员安置下,基本都参加革命队伍工作。当时《福建民报》记者访问国民党军第八十七师参谋长严魔钝,严氏谈到宁罗“剿匪”情况时,不得不承认: “剿除这一带股匪,颇为费力,官军一至,良莠难分,说其是匪乃是民,所以此剿彼窜,很难肃清……”。由于游击队巧妙灵活地运用游击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1934年8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寻淮洲、粟裕等率领下,沿闽江直下,袭击福州,转战闽东,12日到达罗源。在罗源百丈村,先遣队首长接见了连罗党政军领导人,决定攻打罗源县城,要求地方游击队配合。十三团接受任务后,即集结队伍,开赴罗源。叶德乐等接到团部通知后,连夜集合队伍,开赴白塔待命,在这里聆听了先遣队参谋长粟裕的动员和攻城战斗部署。当时地方游击队分工攻打东门,叶德乐受命后即率领游击队趁夜幕的掩护,避开敌人岗哨,迂回到东门堤埭上,隐蔽待命。在攻城信号发出后,他们迅即跃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城门,沿城边小路向北门穿插挺进。当消灭一批在路口阻击的敌人后,叶德乐和阮应湛等潜入敌人监狱,击毙狱长,打开狱门,救出40多位被关押的革命者与无辜群众。在这次战斗中,叶德乐又一次立了战功。
同年9月底,闽东特委派叶飞同志到连罗交界的庄里村,主持召开了连罗县委扩大会议,传达特委指示,决定将连罗十三独立团调往宁德,成立闽东独立师和建立罗源、连江独立营。连罗县委根据特委指示,命令十三团的一个营和特务队开赴宁德,后被编为独立师第三团;留下的第三营成立罗源独立营,叶德乐被破格提拔任独立营营长,阮新裕任副营长,阮应湛为参谋长,政委由先遣队留下的康复后的伤员苏国民担任。独立营下辖3个连,有300人枪。叶德乐担任营长后,感到在敌人大举“围剿”之时受此重任,自己肩上担子更重。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用自已模范行动带好队伍,抓好军事训练、政治教育、纪律整顿。他经常教育干部战士说:“我们革命者是穷出来,要为穷人打天下,红军纪律是铁纪律,要视群众为父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一次,一位管总务的排长违反群众纪律,他当众处理了这位干部。他对自己亲戚也从不徇私情,游击队因敌人“围剿”与经济封锁供给很困难,为了渡过难关,必须开展打土豪筹经济活动。在筹款中他的舅父被抓来做人质,认了100元,有的同志知道是德乐的舅父,认为既然已认了款就该放回去。叶德乐知道后又把他的舅父留下,动员舅父答应加认了300元款才放回。大家都说叶德乐是铁面无私、不徇私情的好领导。10月闽东独立师成立后,为保卫苏区群众秋收斗争,独立师笫三团奉命返回罗源活动,叶德乐迅速带领独立营配合三团行动。三团入罗后,集中兵力攻打民团、大刀会,拔掉安在连罗沿海交通要道上的钉子,共毙敌30多人、俘100多人,缴枪30多支,并镇压了罪大恶极的民团团长兼坛长姚曹德。接着红三团和独立营又乘胜攻打飞竹“二只虎”,即塔里和上地民团,因为这两个民团是直接由国民党培植武装起来的,有一定实力,而且是这一带最反动的民团,过去游击队也曾打过几次没有成功。为了彻底摧毁这两个民团,叶德乐和叶如针、杨挺英、阮在永等领导专门研究了攻打方案,分析总结了前几次失败教训后,认为塔里民团虽有100多人枪,但主要是凭藉山高林密、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和所构筑的碉堡。为了打好这一仗,叶德乐就派人化装为茶贩子进村侦察,摸清敌人活动规律和防守情况:白天外出人员多,村内防守薄弱,村子正面通道暗堡掩体林立,防守严密;村后是大山,悬崖峭壁,防守比较空虚。摸清敌情后,叶德乐等指挥队伍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不备,攻其弱点,正面佯攻,后山突袭,阻敌退路,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终于攻下塔里,打死打伤民团兵30多人,缴枪70多支,子弹4000余发,为飞竹地方除了一个大害,群众拍手称快。接着又打下上地民团,摧毁民团一个大碉堡,毙敌7人,缴枪40支。由于独立营的积极配合,独立师三团挥戈罗源,主动出击,取得辉煌战绩,消灭大批地方反动武装和保安队,给国民党以沉重打击,使罗源苏区进入鼎盛时期。
当时闽东特委机关报《闽东红旗报》以独立师献给十月革命的礼物为题,报导了他们在“秋收斗争中创造了新的苏区(罗源方面及周墩),扩大了数倍铁的红军……”的消息。
连罗苏区革命发展之日,就是敌人开始“围剿”之时。国民党反动派慑于苏区革命形势发展和工农武装取得重大胜利的威力,于11月增派八十五师、八十七师和省保安队一万多人,对连罗苏区进行全面“围剿”。敌人采取筑堡封锁、分进合围战术,对红军游击队进行“驻剿”、 “堵剿”、 “搜剿”和“追剿”。叶德乐和县委、县苏领导一起,根据新的斗争形势和敌人进攻策略,针锋相对地采取化整为零、分区活动,分散兵力以发动群众,集中兵力对付敌人和以灵活机动的“十六字”游击战术,展开了反“围剿”斗争。游击队利用敌人弱点打敌措手不及,打了一阵就跑,从一个地区转向另一个地区与敌周旋。并安排部分同志跳出敌人包围圈,到西峰、黄鹤、松洋、显柄等边界山区开辟新游击区,夺取丰余、香岭等地民团制枪厂,以制造枪支武装自已,竖持游击战争。但在“围剿”与反“围剿”关键时刻,独立营参谋长阮应湛叛变投敌。叶德乐为了稳定军心,做了大量工作,揭露了敌人分化瓦解的阴谋。1935年1月,在反“围剿”最紧张时刻,叶德乐为了贯彻县委新的部署,前往河洋找独立营二连队伍,途经中房寨头村时,遭毗源民团与显柄大刀会的包围,在突围战斗中,他击毙几个敌人,身上多处中弹,终壮烈牺牲,时年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