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养金,1939年出生于福建省罗源县鉴江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父亲4岁时,祖父病逝,全家随祖母由宁德逃荒沿途乞讨到鉴江。他父亲给地主当长工,当牛做马,辛勤劳作,但家庭却一贫如洗,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幼小的他就随母亲在野地拾柴火,挖野菜聊以度日。8岁时,又跟随父亲到地主家为地主看牛放羊,挨打挨骂,受尽虐待欺凌。一到遭大荒,家里常常断炊。一回,一连两天他都没能吃上一粒饭,饥饿钻心,昏昏沉沉,还得上山放牛、砍柴。当他路过地主家厨房时,看见猪食桶里浮着半块吃剩的饼,便不顾一切捞起就吃。不料被地主婆看见,凶狠的地主婆抄起一根木棍劈头盖脑地打过来,加上地主家人的一阵拳打脚踢,直打得他遍体鳞伤昏倒在地。余养金就是在这样饥寒交迫、凄风苦雨中度过了童年时代。辛酸的童年,在余养金幼小的心灵打上深深的烙印。
1949年8月,家乡解放了,罗源人民终于从苦难中熬出了头。余养金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从此扬眉吐气,翻身做主人,他和小伙伴一起上学,一起戴上了红领巾,在社会主义阳光雨露的沐浴下成长起来。
1959年3月,余养金带着家乡人民的殷切期望和嘱托,穿上崭新的军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首长的亲切关怀和战友们的热情帮助下,他勤奋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平时尊重领导,团结战友,对工作从不挑三捡四,重活脏活抢着干,严于律已,乐于助人,时常把战友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有位新战士突然发高烧,昏迷不醒,病情十分危重。余养金自告奋勇,冒雨摸黑跑了10多里畸岖不平的山路,赶到卫生连去请卫生员。一路上,他不知跌了多少跤,摔破了多少处。归来时,他浑身泥水,顾不得换衣服,便彻夜守候在战友的身旁。新战士苏醒后催他去换衣服、休息。他说: “没事,你病好了,我就放心。”
1960年11月,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作表率。在战友和群众遇到危险时,他总是不避艰险,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1962年,战友朱国璋不慎落入深潭,他不顾个人安危,跳进深潭,勇救战友,受到大家的赞誉。在当战士期间,他先后5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1962年,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唆使下,蠢蠢欲动,企图“反攻”大陆。余养金肺都气炸了,他磨拳擦掌,刻苦训练,时刻准备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一天深夜11点多,天正下着瓢泼大雨,上级命令连队连夜派人到远离驻地50多里的一个仓库去挑弹药,连长的动员声刚落,余养金第一个站了起来,请求把这艰臣的任务交给自己班。排长关切地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余养金坚定地说:“排长请放心,就是天上下刀子也要完成任务”。他带领全班战士冲进夜幕,急速地赶往目的地,及时地与兄弟部队接上关系,又马不停蹄地挑着弹药返回连队。天黑、雨大、路滑,每个战士都负重百多斤,经过几小时的兼程,归来的路上,大家都十分疲劳,每迈一步都很艰难。余养金虽也非常困乏,却前前后后地照料着战友们。在翻越一道长达10多里的大山岭时,他高声对战友说:“我们一定要战胜困难,坚持到底。”说着,他挑着担子,咬紧牙关,率先上山。到了半山坡,他回首看到战士小简跟不上队伍时,便抢过小简担子里的一箱弹药,加在自己的担子里,此时他负重达200多斤。看到走到前头的班长,战士们受到鼓舞,大家紧了紧腰带,紧跟了上来。在余养金的率领下,全班战士经过8个小时的奔波,提前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受到上级的嘉奖。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担任班长的余养金,带领全班战士积极投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运动。全班战士团结一心,互帮互学,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1964年夏,担任副排长的余养金带领全排战士参加战备大练兵。训练中,一些“尖子”兵产生自满情绪,出现了看不起成绩差的战友。在训练中搞花架子,没有从实战出发,存在“练为看”的不良倾向。对此,余养金组织全排同志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著作,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战士们从实战出发,从难、从严训练。在实施军事训练的每个课目中,他认真总结经验,言传身教,组织军事技术比较过硬的战士带动成绩差的同志,互帮互学。在他的带领下,全排战士拧成一股绳,一条心,冒着烈日酷暑,刻苦训练,练出过硬本领,练出好的作风,出色地完成各项军事训练任务,这一年,这个排被评为先进集体。
1966年春,排长余养金带领全排战士随连队来到福鼎县汾水关,参加某国防工地的战备施工。正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汾水关关口村开展。他被抽调到“社教”工作队。他一到村里,就与队友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社会调查,访贫问苦,慰问军烈属、五保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学习党的文件。他与队友因地制宜办起政治夜校,组织农民进行学习,用纯朴的语言,向群众讲解党的方针,组织老贫农进行今昔对比,学习“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真理,从而调动了群众的学习积极性。不到半个月,参加学习的群众由起先的十几个一下子增加到百多人。由于条件的限制,住在700多米高山上的3户农民,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余养金知道后,决定自己上山与这3户农民一同学习。他有时清晨上山,赶在群众出工前组织他们一同学习,有时晚上摸黑上山,组织大家学习,深夜又赶回驻地,使社会主义教育做到家喻户晓,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群众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激发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大家关心集体生产,抢季节,抓春耕生产,关口村这一季早稻获得有史以来的好收成。
1967年到1969年,余养金坚持党的建军路线,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党的温暖带给战士,带给群众。多次在危急的关头挺身而出,抢救遇险战友,深得战士和上级领导的好评,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从排长升为连长、副指导员。
1969年冬,余养金受上级的委派来到部队驻地附近的南镇大队参加渔区建设。
南镇大队地处沿海,土地贫瘠,水源奇缺。一千多亩的耕地,分散在“三岗四鼻五沃”。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一亩土地百来丘,一场大雨哗哗流,三天无雨土如铁,台风一刮全无收”。每年要靠国家回销粮食3000多担。面对这缺水、缺粮的状况,余养金深入田间、地头、滩头、渔楼,与群众谈心交友,进行社会调查,共同探讨改变这种缺粮状况的办法,向群众讲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他还和当地群众一起,并肩投入开垦荒地、平整土地、围海造田、扩大耕种面积、加高水库增加蓄水量,改山田为水田的战斗。经过一冬天的苦战,用石头垒埂,变小丘为大丘,为粮食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1970年春,余养金又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讨论如何打破南镇自古以来不种早稻的旧框框,掀起春耕生产的热潮;与农业技术人员在村口、街头办起一个个宣传栏,宣传春播知识。为了调动干群的积极性,他不顾自己严重关节炎和胃病,带头踏进冰冷的水田,劳动在犁地、溶田的春耕笫一线上。哪里有困难,他就在哪里出现;哪里最艰苦,他就战斗在哪里。浸种育秧,是种好早稻的关键,由于缺乏经验,又遇到罕见的倒春寒,第一批浸的种烂掉。这时有的群众开始灰心,打退堂鼓。余养金心急如焚,日夜蹲在秧田与农技员反复琢磨研究,熬红了眼。过份的疲劳使他胃病复发,阵阵作痛,额上不时沁出豆大汗珠。他捏紧拳头顶在腹部,忍着剧烈的胃痛,坚守在秧地上,精心照管秧田,吃在田头,睡在田边的草楼,日夜观察着秧苗。在他的悉心照管下,南镇大队笫一代早稻秧苗终于培育出来了。望着这绿油油茁壮成长起来的秧苗,群众都说:“这秧苗是老余用心血培育出来的”。几个月过去了,南镇第一代早稻终于开镰,开镰的那天,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就连平时很少出门的60多岁的老渔民黄乐治也特意来到田头,望着沉甸甸的金黄色的稻谷,老人手捧稻谷,热泪盈眶地拉住老余的手,深情地说:“老余啊,我在南镇生活了六十多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地里长出早稻啊!”
余养金无论走到哪里,都把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带到哪里。在南镇,他时时把南镇的孤老、烈军属和人民的疾苦挂在心上,经常为他们挑水劈柴,嘘寒问暖,请医送药。1970年的3月间,40多岁的渔民纪天仕,旧病复发,卧床不起,家里人口多,孩子又小,又只有一个劳动力,生活困难。纪天仕越急病情越重,家里人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余养金知道后,立即到老纪家问寒问暖,帮老纪把家属安排到大队加工厂工作。临出门时还留下30元钱给老纪治病,叮嘱安心养病。可谁知,就在此时,余养金的口袋里却装着几封家里接连发来的“妻病儿亡”的电报。他唯一的儿子病故,妻子过度悲伤住了院,家里多么需要他寄一些钱安家,多么需要他回家一趟啊!可他只给家里发了一封简短的安慰信。群众激动地说:“我们南镇的哪一家没有留下老余的脚印,哪一家没有老余真诚地关怀,老余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在他调离南镇回连队工作的那天,200多南镇群众眼含泪花聚集在码头欢送自己的亲人。从大队部到码头的距离不过百余米,群众依依借别,难分难舍,使他整整走了一个多钟头。
1970年夏季的一天,担任连长及连队党支部书记的余养金带领5名战士上山打石备料。经过紧张的施工,他们打好4个炮眼,装药点炮后,由于受潮,出现了两个“哑炮”。当战士们争着要去查个究竟时,余养金说:“这里危险,我来干”。他对战士们交代了注意事项,自己冲向爆破点。此时已是下午一点多钟,一个上午的紧张劳动,余养金的胃病又发作了,剧烈的疼痛使他挖着受潮炸药的手不停地颤抖,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直往下淌。战士们望着紧靠石壁上认真排“哑炮”的余连长,脑子里闪现一幕幕他见险就上,宁愿自己冒千次险,也不愿让战士担一分险的情景:在台风袭击渔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余连长带头冲进渔村,冒着劈头盖脸的砖瓦抢险救灾;在一次战备施工中,一块200多斤重的石头突然从山上滚落下来,危及在坡下施工的战士们,他飞步上前,硬是用肩膀和双手顶住石头,保护了战士们,自己却受了重伤;在战士落入深潭、小孩掉进废井等危急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舍已救人,在手榴弹实弹投掷演习中,他曾两次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飞身而出,用身体盖住战士,使之化险为夷。他就是这样时时为战士,为同志们着想,他关心他人胜似自己。战士生病,他一天要探望几次,亲自把病号饭送到床前。自己长期胃痛,每次开饭,见有剩饭总是带头先吃,夜里查铺,不分春夏秋冬,轮到他,他查,没有轮到他,也查。夏夜,他给战士们压蚊帐;冬夜,他给战士们盖被子、关窗户。
1970年12月28日,是战士们终生难忘的日子。前一天(27日)下午,连队接到上级的命令:28日到太姥山进行战备演习。余连长即与连队干部仔细研究了训练计划,下午4点多,他忍着剧烈的胃痛,给战士们做演习前的动员报告。夜里又查了两次铺,只怕战士们休息不好,可他因胃痛难忍,彻夜不眠。第二天凌晨8点多钟,他带领战士整装出发。途中,他走到队伍前头,领唱革命歌曲,鼓舞战土们斗志。
28日下午1时许,为了选择投弹场所,他与四排长一起跑了一个山坳又一个山坳,选了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剧烈的胃痛,使他额上直冒冷汗,迈出的步子越来越沉,四排长劝他说:“连长,这场地可以了,你自己累成这样,别跑了!”他回答说:“全连百来号人,我们不能马马虎虎,出了问题,对不起大家。”说着,又迈开沉重的脚步向另一个山坳走去,直到选了一个满意的场地为止。实弹投掷开始了,前面的6个组相继投掷完毕。轮到第7组,战士李忠山和郭六清的手榴弹同时出手,卧倒隐蔽。不料同组战士徐晋华投弹失手,即将炸开的手榴弹落在距离小徐不到40公分的脚跟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余养金大喊一声“卧倒”,猛地从隐蔽壕跃了出来,一个箭步冲到小徐身旁,用左手狠劲地把他推倒在两米外的斜坡下。正当余养金转身踢开“嗤嗤”冒烟的手榴弹的一瞬间,战士李忠山听到连长喊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抬起头嘹望前方,处于手榴弹的杀伤范围内。余养金猛地跃步上前,用身体紧紧压住李忠山的身体, “轰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余养金身子猛地一震,倒在血泊之中。巍巍太姥山,久久回荡着一位英雄的名字——余养金,为了抢救战友,他不幸被手榴弹片击中18处,当场牺牲,年仅31岁。
1971年3月13日,福州军区政治部给余养金追记一等功,并在他生前所在部队和家乡开展宣传、学习英雄事迹活动。
(作者:黄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