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院士榜
2015-02-0610-08-26来源:
1、吴宪(1893—1959),福州市人。生物化学家。20世纪30年代提出蛋白质变性理论;在免疫化学方面,确定抗体和抗原结合的定量关系;在血液化学方面,提出的一些分析方法现仍广被采用。 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2、侯德榜(1890—1974),福州市人。化工专家。是中国近代化工工业的奠基人,世界制碱权威。首创联合制碱法,被国际制碱界称为“侯氏制碱法”。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3、萨本栋(1902—1949),福州市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1936年创造性地将并矢方法和数学中复矢量应用于解决三相电路问题,因而获得国际电工界的高度评价。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4、邓叔群(1902—1970),福州市人。真菌学家。对我国真菌学,尤其对粘菌和高等真菌的研究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5、虞宏正(1897—1966),福州市人。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致力于农科大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他对化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重新精确测定元素原子量。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6、刘崇乐(1900—1969),福州市人。昆虫学家。对中国资源昆虫特别是紫胶虫的调查、研究、利用及扩大新产区贡献卓著。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7、傅鹰(1902—1979),福州市人。胶体化学家。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长期致力于科学和教育事业,对发展表面化学基础理论和培养化学人才做出重要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8、张钰哲(1902—1986),福州市人。天文学家。主要从事行星动力学研究,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与轨道计算。亲手创建并领导我国的行星、小行星、彗星和人造卫星的观测和研究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9、严恺(1912—2006),福州市人。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新中国成立后,参与主要大型水利工程的决策和建设。为我国海洋工程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0、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福州市人,新闻学家,历史学家。致力于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做出重要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1、郑振铎(1898—1958)福州长乐市人。文学史家,文物考古学家、作家。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多有建树。尤其对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2、王善源(1907—1981),福州市人。微生物学家。 对医学、物理学、数学、电子学、化学皆有专长,研究涉及多种学科领域。尤其在医学生物物理方面造诣颇深。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3、傅承义(1909— ),福州闽侯县人。地球物理学家。是国际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对地震波及地震成因理论有独特贡献。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4、郑作新(1906—1998),福州长乐市人。鸟类学家,中国鸟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使我国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贡献毕生精力,也为世界动物学研究做出卓越贡献。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5、唐仲璋(1905—1993),福州闽侯县人。寄生虫学家。长期从事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研究。通过研究30多种吸虫和绦虫的生活史,积累了吸虫系统发生的大量资料,为探讨吸虫纲的演化和合理的分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6、王世真(1916— ),福州市人。原子核医学家。是我国核医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长期从事同位素标记、示踪及各种核医学技术研究,为我国培养核医学技术骨干。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7、沈元(1916—2004), 福州市人。空气动力学专家。长期从事航空教育事业及空气动力学研究,为培养航空、航天科技人才作出重要贡献。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8、陈茹玉(1919— ),福州闽侯县人。化学家。多年来主要从事有机磷化学及农药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研制出除草剂1号、 燕麦敌2号、矮健素等多种农药品种,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林同骥(1918—1993),福州市人。空气动力学专家。在弹性力学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研究圆柱薄壳的轴对称振动,解决了既有旋转惯性又有横向剪切的双重效应问题。建立了皮托管测稀薄气体压力的实验分析理论。 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高由禧(1920—),福州福清市人。气象学家。长期从事气象科学研究, 对台风、季风、青藏高原西北干旱气候进行深入研究,在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和中国气候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世界气象科学界公认他对季风研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1980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1、王绶琯(1923—),福州市人。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开创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推进。对提高中国时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2、郭可信(1923— ),福州市人。物理冶金、材料学、晶体结构学家。在研究合金钢中碳化物的沉淀及&--铁素体的转变过程中有所发现,建立了&--铁素体的金相学。在国内较早开展对电子显微镜衍射与高分辨像的研究,并在位错观察方面获得新成果。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3、曾融生(1924—),福州平潭县人。地球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以及大陆地震成因和地球动力学等研究,取得成就。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4、田昭武(1927—),福州市人。电化学家、物理化学家,为我国电化学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提出多孔电级极化的“特征电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创立测量电级瞬间阴抗的选相调辉技术。首创并推广电化学技术和仪器。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5、陈彪(1923— ),福州市人。天体物理学家。长期以来在组织推进中国太阳物理观测研究、筹划其布局和发展,并组织协调太阳活动周期的全国观测,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6、陈景润(1933—1996),福州市人。数学家。长期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1966年5月证明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一步。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7、梁守槃(1916—),福州市人。航天工程技术专家。在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及试验方面有很高造诣,主持多种战术导弹设计、试制、定型,直至批量生产。1981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8、庄巧生(1916—),福州闽侯县人。作物遗传育种学家。1955年起,先后主持选育出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8号等十多个抗锈高产冬小麦品种,并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1981年起,主持“小麦稳产、高产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1991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9、卢肇钧(1917—),福州市人。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专家。致力于我国西北盐渍土路基及沿海软土路基的工程性质研究。主持我国铁路新型支挡结构物的开发、研究工作,创造了锚定板挡土结构。1991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0、陈俊武(1927—),福州长乐市人。石油化工专家。指导设计我国首套同轴式提升管催化裂化工业试验装置,并在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工业装置改造中实现新的改进,取得出色的经济效益。指导设计我国首套高效再生装置,为发展同类型工艺技术奠定基础。1991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1、吴孟超(1922—),福州闽清县人。肝胆外科专家。20世纪50年代进行肝脏解剖研究,提出适合临床外科应用的分叶分段新见解,为肝脏手术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70年代,成功地切除重达18公斤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为世界首例。 1991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2、阙端麟(1928— ),福州市人。半导体材料学家。在国内首先开展硅烷法提纯硅的研究,领导研究成功以分子筛吸附生产高纯硅的方法。提出氮气保护直拉硅单晶技术,1986年获国家发明专利。1991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3、唐崇惕(1929 — ),女,福州闽侯县人。寄生虫学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阐明日本血吸虫在末宿主体内异位寄生的原因和机理,并提出预防措施;研究婴幼儿绦虫病,发现婴幼儿西里绦虫病的传播媒介是一种食肉性蚂蚁,阐明本病原的全程生活史及婴幼儿防病方法等。1991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4、陈可冀 (1930—1981),福州市人。医学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5、陈建生(1938— ),福州市人。天体物理学家。与其他学者合作(以本人为主)首次获得类星体吸收线光谱中的Lyα1Lyγ的强相关,以及Lyα1Lyγ强相关的最好结果,从而确证高红移宇宙空间原始氢云的存在。1991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6、梁敬魁(1931—),福州市人。物理化学家。长期致力于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学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对无机体系功能材料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的前沿性基础课题进行系统研究。 1993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7、林群(1935— ),福州连江县人。计算数学家。从事偏微分方程的数值分析研究,在有限元方法的加速收敛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被国外书刊引用,称为“林群叠代”、“林群公式”。1993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8、王乃彦(1935—),福州市人。核物理学家。与同事一起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仪,并测得第一批中子核数据。对Yb和Tb同位素的中子共振结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1993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9、林家翘(1916—)祖籍福州市。出生于北京。华裔美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长期致力于应用数学、流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于1944年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争论几十年的、经典的两个平行平板间的流动稳定性问题。极大地发展了微分方程渐近理论的研究。1994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40、黄培云(1938— ),福州市人。粉末冶金专家。我国粉末冶金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首创立著名的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 、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1、郭孔辉(1935— ),福州市人。汽车设计专家。先后主持完成多项我国汽车行业的基础性科研项目和第一汽车制造厂新型汽车的开发、研制工作。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2、许居衍(1934— ),福州闽侯县人。微电子技术专家。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块集成电路,后又研制成功晶体管分流限制饱和逻辑电路和集成注入肖特基逻辑电路等。1995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3、石玉林(1936—),福州长乐市人。自然资源考察专家。致力于土地资源与区域资源综合开发研究。长期从事西北、内蒙古、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综合考察和全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研究。1995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4、张钹(1935—),福州福清市人。计算机学家。早期从事自动控制理论与系统研究,1979年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提出人工智能问题求解的商空间理论,解决不同粒度空间的问题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复杂性分析等理论问题。199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5、刘应明(1940— ),福州市人。数学家,专于拓扑学。对不分明拓扑中代数问题、嵌入理论与不分明凸集问题有精深研究。与人合作研究一般拓扑及不分明拓扑,引进重域概念,解决不分明点概念及其邻近构造与收敛两个基本问题,在积空间和商空间问题上有重要突破。199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6、陈明致(1929—)。福州市人。水利工程专家。曾主持或参与大伙房、清河、白山、红石、太平湾等50多座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和审定。为坝工及地下工程设计理论、水利规划和东北水利水电建设做出重大贡献。1995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7、林宗虎 (1933——),祖籍福州市,浙江省湖州市人。锅炉专家。长期从事热能工程、气液两相流与传热以及多相流测量领域的研究,国内外享有盛名。1995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8、蔡诗东 (1938—1996),福州市人,生于福建东山县。物理学家。长期从事相对论性广义回旋动力论方程的建立与应用、高能离子对各种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的作用、等离子体中的普遍色散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获得多项创见性成果。199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9、李载平(1925— ),福州市人。生物化学家。主要从事射线对DNA大分子结构的隐藏破坏,噬菌体ΦX174小噬斑变异株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完成乙肝病毒(HBV)中国流行株adr亚型的基因组克隆和序列分析,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病毒基因组的克隆和第一个基因组的全顺序分析。1996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0、林同炎(1912—2003)。祖籍福州市,移居北京。华裔美国工程专家。主要贡献在于首次系统而完整地提出荷载平衡法,用以求解预应力超静定结构。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51、侯虞钧(1922—)。福州市人。化工学家。1955年与美国马丁共同提出马丁--“侯气体状态方程式”。1981年又独立对该方程进行改进,使之能用于液相及相平衡的计算。199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2、卢耀如 (1931—)福州市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研究和工程实践,建立起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勘测研究,1997 年 11 月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3、王任享(1933—),福州长乐市人。航天摄影测量专家。长期从事军事测绘研究,在摄影测量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工程组织实施,特别是在卫星摄影测量平差、粗差定位、数字摄影测量等方面建树甚多,取得重大成就,1997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4、林学钰 (1937—),福州市人。地质学家。在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近年来从事地下水污染机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污染理论方面的系统研究。199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5、魏可镁(1939— ),福州福清市人。化肥催化剂专家。长期从事化肥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先后开发成功A110-3型、A201型、A202型氨合催化剂和B116型低铬高变催化剂、B121型无铬高变催化剂,并实现工业化生产,经济效益显著。1997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6、陈一坚(1930—)。福州市人。飞机设计专家。长期从事飞机设计研究,主持或参与多个型号飞机的设计和研制,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99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7、陈良惠(1939—),福州市人。半导体光电子学家。是我国光电子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内率先实现量子阱激光器研究的突破,并开拓不同波长、不同功率、不同应用目标的量子阱激光器和其他光电子器件的的研制、开发与工程化。1999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8、林惠民(1947— ),福州市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长期从事计算机程序,特别是并发程序的形式语义学与形式化方法研究。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唯一获奖人)。1999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9、林国强(1943—)。原籍福州福清市,生于上海。有机化学家.创立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方法,合成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虫界也存在手性识别现象。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 2001年12月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0、张文海 (1939 —),福州长乐市人。有色金属冶金专家。长期从事有色冶金工程设计和研究,为确立我国先进的强化冶金工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实现清洁生产,做出重要贡献。 2003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61、侯建国 (1959—),福州平潭县人。物理化学家。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研究,重要在利用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单分子特征和操纵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为单分子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做出理论和实验上的重要贡献。2003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2、陈霖(1945—)。原籍福州,生于四川成都。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1982年就视知觉过程从哪里开始的根本问题,原创性地提出了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的理论。2003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3、陈懿(1933— ),福州市人。化学家。长期从事催化剂、介观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嵌入模型,对氧化物在其载体上的分散行为做出定量描述,解决了多晶表面上空位以及阴离子所产生屏蔽效应的计算。200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4、陈和生(1946—),福州市人。粒子物理学家。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研究。在参加MARK-J实验中系统地发展簇射计数器的刻度方法,提高了位置和能量分辨率,从而提高能流测量精度,为三喷注事例的发现做出贡献。200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5、田中群( 1955—),福州市人,生于福建厦门。化工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谱学电化学、纳米电化学。深入研究了SERS效应和一些电化学基本问题以及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电化学体系。200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6、俞昌旋(1941—),祖籍福州福清市,生于印度尼西亚。等离子体物理学家。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在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和反常输运、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等离子体诊断等领域取得多项有创新意义的成果。2007年12月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7、胡海岩(1956—),祖籍福州闽侯县,生于上海。力学家。长期从事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稳定性与分岔分析、控制器设计等问题,研究中揭示了反馈时滞、弹性约束、迟滞阻尼等因素所引起的非线性动力学规律,并提出了新控制策略。 2007年12月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