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晋升、评职称,要发核心SCI(科学引文索引)。一些学科的SCI走路就能达到,而土木学科则要飞出去,才能接触到本学科的SCI。不走出去,怎么能了解国际刊物的用刊规则?怎么让别人认识我们呢?每次谈起国际化建设的初衷,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师都会这样反问道。
机遇出现在8年前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该校土木工学院院长陈宝春在会议上结识了意大利著名桥梁专家布鲁诺教授。第二年,布鲁诺作为兼职教授出现在福大课堂,迅速与福大土木人打成一片,并有了一个亲切的称呼“老布”。随后不久,老布入选国家首批外国专家“千人计划”,作为福建省“外专千人”计划的第一人,以全职教授的身份进入高校。
而对于一所地方高校的土木学院来说,抓住机遇只是国际化建设的第一步,这条路要走好,更需要小马过河的勇气和智慧。
走出去,看差距,找火花
“我国正处于土木的大建设时期,土木专业的人才需求旺盛,与之相关的国内合作项目和课题也不缺,但是再过10年、20年呢,当我们进入后建设时期,我们科研的方向在哪里?学生出路在哪里?”
这些问题在福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结构工程”硕士点负责人季韬教授去了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后不久便找到了答案,国外“快速施工”的技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美国,一座桥出现故障,一般要求24小时或者更短时间整修完毕,保证正常使用。对于这些后建设时期出现的问题,我们研究得很少。“国际化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让我们预见到一些问题。”
韦恩州立大学每年一度的研究生博览会让季韬看到中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差距。“这种很成熟的形式,国内还没有。”在行业发展上,季韬也深感压力,“我们每年有大量的工程项目,但是都做得比较粗,不够深入。所以在精细与应用方向我们的确应该向美国的同行学习。”走出去,让季韬们看到了未来科研发展的新方向,增强了学科建设的责任感。
而对陈宝春来说,看到差距只是第一步,国际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而是要寻找更深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碰撞的火花。早年留学日本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思维碰撞中“火花”的重要性。“传统国内做钢管混凝土拱桥,多从混凝土拱的角度看问题,而日本同行则从钢结构的角度去想,角度完全不一样。”后来陈宝春由此突破,提出了钢管混凝土复合拱的新桥型。
如今,走出去,看差距,找火花,成为福大土木人国际化建设的目标指引。
从“土鳖”到“海龟”,影响悄然发生
如果没有出国,薛俊青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三福”牌“土鳖”,本科,硕士、博士都是本校培养,但硕士毕业的薛俊青恰好赶上了“老布”时代的到来,从福州到意大利特鲁托,从“土鳖”到“海龟”,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见了老外再也不躲了,单词也不再是一个一个地蹦。不管遇见多大牌的专家与学者,都敢自信地上前交流。”赶上了学院国际化建设首列“动车”的薛俊青开门见山地谈起最显著的变化。
意大利特鲁托大学科研思维和教学方法给了薛俊青很深的印象,“国内情况是学生听得多,思考得少,而国外学生对思考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要求更高,课堂不再是结论的批发市场了。”这些变化让薛俊青在压力中蜕变。对薛俊青而言,国际化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也让他有了与世界顶尖高手过招的机会与勇气。
“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修复试验研究”的课题实验是由研二硕士生聂尚杰和三个意大利圣马力诺大学的留学生丹尼尔、安杰尔、马瑅奥一起做的。他们分工明确,注重团队合作。丹尼尔负责理论计算和分析,安杰尔负责制作汇报课件,马瑅奥动手能力比较强,负责试验具体实施。在支座模型过程中,由于很难买到合适的桥墩模板,3个留学生就要求聂尚杰带他们亲自到建材市场,一个个商家问过去,直到找到合适的模板。聂尚杰说:“我们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才找到想要的东西。而平时,我们很少亲自跑市场挑材料。”
让学院国际教育中心主任洪海星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学院主办国际学术会议需要几个学生志愿者,负责外专接待工作,来了几个学生,站在门口怯生生的。洪海星鼓励他们大胆和老外交流。7天后,再碰到他们,精神状态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的国际化思维明显增强。”洪海星说。
引进来,用科研实力说话
亚当在尼泊尔有两份工作,既是公司设计师,又是大学老师。最初来福大算是因为他的导师与陈宝春认识,“知道福大开始海外招生”。但来了一个月后,亚当就放弃学业回国了。两个月之后,却又回来了。为什么回去,又为什么决定回来呢?
亚当说:“和我一样优秀的同学,完全可以申请去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经济上,他们的奖助学金更丰厚,往往每月还有结余,而我却常常月光”。亚当不好意思地耸耸肩,摆摆手。“语言是最大的困难,只要会说英语在其他国家,我可以随便搭公车出门,而在福州,却常常感到无能为力。”
语言上的不通,生活上的不习惯,以及学业最初的不适应,让亚当来了个把月就成为落跑生。回去后亚当想了很多。“在尼泊尔有很多拱桥,绝大部分都是中国公司设计和建造的,尼泊尔还没法建设最先进的拱桥,而福州大学的钢管混凝土复合拱桥研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技术是一流的。”
所以两个月之后,亚当又回来了,土木学院依然给予他最友好的欢迎。“只是希望下一次,你有困难能第一个告诉我们。”如今,亚当成为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一位全日制海外留学博士生。谈到未来,“回国开一家公司,建设尼泊尔自己的钢管混凝土拱桥。”亚当说。
在福大土木人看来,有了过硬的学术成果,才不担心招不到优秀的海外留学生,也有底气与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促膝长谈”,相互切磋。而与国际顶尖土木专家的“华山论剑”,也给学院的科研发展和教学改革打开了新的局面。
庄一舟教授是学院第一位全职外籍专家,他对无伸缩缝桥梁的独到见解则让福大土木人看到了桥梁科学发展的新方向。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瑞尔森大学萨德埃教授“基于输出的本科工科教育评估”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则让学院看到了未来工科教学评估的改革方向,为学院本科教学的国际论证、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而世界知名线性与非线性动力学与振动专家劳沃伦思教授的来访,则让土木人在家门口与全球顶级专家就非线性振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搭平台,吸引更多的老布
谈起老布,在福大土木工程学院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的,但一个老布只有24小时,一个老布也只擅长唱一首曲子,如何吸引更多的老布来,奏不同的乐,唱不同的曲,让福大土木人能“听到”全球最优质的土木“大咖”合奏的交响乐呢?
该校土木学院大胆进行改革,提出打造“引进一个人才,搭建一个平台,招来一支团队”的引智模式。积极配合布鲁诺教授将其在世界最长的整体式桥台桥梁——414米的整体式桥台桥梁的改造中的思路,引入到国内空心板梁的无缝化改造中,并形成一个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无缝拱桥”新技术。并成立了国际化科研平台“可持续与创新桥梁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SIBERC中心),致力于无缝桥梁等桥梁可持续与创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短短两年,已建成和在建的无缝桥梁就有十余座,占国内无缝桥市场的一半以上,迅速成为国内的“无缝桥”推广中心。
平台搭建了,老布留住了,下一步就是用老布吸引“老布们”了,SIBERC中心则成为一个良好的海外专家引进磁场。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等国的专家与学者成为福大土木工程学院的座上宾。福大土木人在海外资源并不占优势的地方高校,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优秀专家带来的科研资源和宝贵的学术思想。
成果需要时间鉴定,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桥梁专家,第一次来中国便是到福州大学。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许晓凤 翁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