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深(约1050~1130年),字原仲,祖籍古田县,幼年举家迁居罗源县。宋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崇宁元年(1102年)任太常博士、著作佐郎,后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兼侍读。大观元年(1107年),治张怀素狱,掩护蔡京;蔡京感恩,极力引进,骤至执政。大观二年(1108年),以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翌年,转中书侍郎。大观四年(1110年),再转门下侍郎。台谏交论蔡京种种劣迹,蔡京不得已致仕。余深也上疏请罢,徽宗准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政和二年(1112年),蔡京复入相;余深也以资政殿学士复任门下侍郎。政和七年(1117年),进少宰中书侍郎。宣和元年(1119年)升为太宰,进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少傅,诏兼充神霄玉清成寿宫使。翌年,徽宗续建万寿山,在福建取花木扰民,余深上疏力言“不便”,被罢为镇江军节度使,知福州。以“福建烟瘴之地需酒才能抵御瘴疠”为由,奏请免除酒禁。在罗源县东七里处围海塘种荷,后垦为稻田千余亩(即今之余家塘),又引小西门外蒋坑山水灌溉,使之成为罗源最早的农田水利设施之一。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钦宗特进余深为观文殿大学士。因言者累劾,余深遂奏请致仕,于是,降为中大夫住临江军。不久,高宗南渡,获赦还乡,在福州西门原怀安县学(今余府巷因之得名)定居。后卒于福州,葬钦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