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供稿
宣判日本战犯的法官——叶在增
抗战时期,出任“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案的法官叶在增是福州著名科举世家、三山叶氏家族的后裔。
叶在增,1912年出生于三坊七巷文儒坊,是清乾隆著名诗人叶观国(五房)的来孙。1934年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1946年9月出任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军法官。1946年11月担任“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案件的承办法官,先后主持召开了20多次调查会,传讯、调查了1000多名证人,取得了大量的书信、日记、报纸、刊物、照片、影片等罪证,并开掘好几次大屠杀现场,取得最直接的证据。1947年4月26日,谷寿夫在南京雨花台被判处死刑。
在日本战犯谷寿夫的判决书中,叶在增写道:“计于中华门外花神庙、宝塔桥、石观音、下关草鞋峡等处,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19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尸横遍地,惨绝人寰。其残酷之情状,尤非笔者所忍形容——按被告(谷寿夫)与各会攻将领,率部陷我首都后,共同纵兵肆虐,遭戮者达数十万众,更以剖腹、枭首、轮奸、活焚之残酷行为,加诸徒手民众与无辜妇孺,穷凶极恶,无与伦比,不仅为人类文明之重大污点,即揆其心术之险恶,
手段之毒辣,贻害之惨烈,亦属无可矜全,应予科处极刑,以昭炯戒。”对于当年审判日本战犯,叶在增曾经在其一篇文章中激愤地指出:“我们不是采用报复主义,其实谷寿夫的一滴血,也偿还不了南京人民三十几万滴血,但是像这样让整个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的事,若不留下凶手的一滴血,我们于九泉之下,又怎么向列祖列宗交待呢?”
抗日爱国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他虽不是三坊七巷土生土长的名人,但郁达夫与三坊七巷的渊源,却是三坊七巷一篇经典的史记。
1936年1月,郁达夫接到好友、当时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邀请,来到福州担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他一心要把福建省政府公报室工作搞好,以适应抗日形势的需要。在福州任职期间,郁达夫也曾任“福州文化抗敌救亡协会”的理事长和《福建民报》副刊主编。
郁达夫的抗日态度非常鲜明,他在福州参加各种座谈会和演讲,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热情地为团结抗日而呼唤。他在参加福州文化界、新闻界的宴请时,即席作就五言绝句《赠福州报界同人》:“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为福州出版的《谈风》第二期写《赠福州报界》一诗:“一将功成万马喑,是谁纵敌将南侵?诸君珍重春秋笔,记取遗民井底心。”激励大家在大敌当前,务须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郁达夫游览于山戚公祠,挥笔题壁:“举世尽闻不抵抗,输他少保姓名扬。四百年来陵谷变,而今麦饼尚称光。”这些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文,增添了福建的抗战气氛,也对福建文化界后来开展大规模的抗日救亡活动,在舆论上起了“号吹在前”的作用。
在1938年12月前往新加坡之前,郁达夫一直居住在福州,先是下榻双杭,后搬迁至三坊七巷早题巷黄任故居和光禄坊刘家大院。
南后街旧书摊的书香味,深深地吸引着他。短短两年中,他一共买了2000余册书,并结交了福州藏书家沈祖牟(沈葆桢的后裔)、陈几士(陈宝琛的长子)、林汾贻(林则徐曾孙)等。起身前往新加坡之时,郁达夫将他心爱的2000余册书转赠于这三位好友。
三坊七巷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位于三坊七巷安民巷53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为了便于福建的统战工作,中共东南分局委派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党代表叶飞等从南昌来到福州,与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谈判福建红军游击队改编问题,提出在福州设立新四军办事处,得到民国福建省政府同意。由中共闽东特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王助以新四军参议的名义任办事处主任,后闽东特委书记范式人则以新四军军部上校名义任负责人。
1938年2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正式成立。张云逸随带王柏如、马骏、王助、孙克骥等10余人于2月23日抵福州,即和王助与陈仪谈判并达成协议。陈仪同意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人员编制不超过20人;同意归还“漳浦事件”中被扣留的何鸣队伍枪支。次日,张云逸和王助接见福州记者,表明中国共产党抗日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同年4月,由中共领导的改编为国民党80师的游击队,被国民党缴械,游击队副大队长杨采衡立即向办事处发电求援,经王助、范式人出面与当时的省政府进行交涉,促使国民党当局归还了所有被缴的武器,后来这支队伍被编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特务连,开赴抗日前线。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成立后,转属中共中央东南局和中共闽浙赣特委领导;1938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成立后转属省委领导。办事处负责人王助、范式人参加省委常委,分别担任省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职务。办事处对外公开的任务是密切联系新四军军部,接待军部同地方来往干部,向军部输送干部,办理新四军北上后留守地方事宜,传递战士家书,颁发抗日军人证书、烈士证书,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等。对内秘密任务是,代表福州地区中共地方组织恢复和发展组织关系,组织开展农村抗日武装活动,利用合法的抗日团体,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并领导闽东特委、闽侯、连江等县中共地下党工作。
1939年5月,日军侵占闽江口,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奉令迁到南平梅山后师岭,改称新四军驻南平办事处。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开展工作历时1年4个月。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为清代建筑,面积461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土木结构,临街平墙,两侧为鞍式封火山墙,坐南朝北,南面与居住在宫巷的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故居共墙。共一进,临街辟石框大板门,进石框门中设插屏,三面环廊,廊下天井,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俗称“四扇三”,东西为厢房,厅用屏门隔成前后,后厅廊下为天井,左右披榭。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于1961年9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