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水陆交通便利,境内多河流,3公里以上溪流多达73条。据县志记载,连江有古桥149座,后随历史变迁,或毁于水火,或毁于战乱,或为现代公路桥所替代。幸存下来的46座古桥中,建于宋代的有8座,元代的有2座,明代的有6座,清代的有19座,年代失考的有12座。较为有名的有县城的通济桥、蓼沿的朱公桥以及官坂的塘边桥。
一、通济桥
又叫江南桥,南北走向,横跨敖江,连接江南村,是福汾公路第一大桥。
通济桥在隋大业三年(607年)由玉泉寺住持独觉法师发愿募修,当时因财力不足,只在桥头桥尾建造石梁,中流用渡船过渡,因此叫做"江亭渡"。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玉泉寺僧人真觉又募缘修桥,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修成了通济桥。该桥采用卧式松排墩基,干砌条石墩台,弧形条石铺面,计18门,总长182米,宽4.5米,高9米,桥南区有162米长的石砌过水路堤。从宋代到民国,通济桥一共整修了14次。1953年通济桥改为公路桥,新增桥尾6个桥墩,1954年2月通车。1962年2月又撤除原石梁,利用旧墩,改用上铺枕木,用沥青卵石三合土盖面成新公路桥。1972年又重新改造成钢筋混凝土大桥,新桥14墩,15孔,全长242米,宽7米,两边人行道,拱出各1.5米宽,沿线布设混凝土栅形栏杆,高1米,桥面行车载重量达60吨。2000年又进行全面整修,桥身两边行人道加宽,改设钢筋栏杆。整座桥设计新颖、美观大方,富有浓郁的地方建筑艺术特色。
二、朱公桥
横跨白岩溪,是旧时福温主要通道,原是木桥,每年被洪水冲坏三四次。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知县朱定把它改建成石桥,梁式结构,有7个桥孔,长21丈,宽1.6丈,高3.8丈,桥北建有一座小塔。后人为了纪念朱知县的功劳,把白岩溪改为朱公溪,把石桥改称朱公桥。清康熙初年,石桥经募修后又崩坏。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又重修。1963年改建为木石结构公路桥。1977年6月又再改建为石墩两孔拱桥,拱桥跨径达25米,全桥长71米,宽6.25米。
三、塘边桥
又名洗马桥,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花岗石砌造,是架梁式平板桥,西南走向,2墩3孔,长12米,宽4.15米,高5米。桥头建有四洲佛方亭,四角揽尖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面积达18.5平方米。亭旁种有参天古榕树,桥边沿溪设有石栏凳。是至今为止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