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或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因受地壳内的动力,沿着一定方向产生机械破裂,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现象。福州地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东南缘,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闽东火山断坳带,断裂构造极为普遍。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北东东向断裂为区内主干构造。前者是福建省著名的长乐—南澳大断裂带、福安—南靖大断裂带和福鼎白琳—莆田笏石大断裂带的组成部分或旁侧断裂,在陆域分为4条断裂带,即平原—高山断裂带、长乐—笏石断裂带,长乐—宏路断裂带和田地—广坪断裂带;后者主要有连江—福州断裂带和南屿—梧桐断裂带。北西向断裂构造主要分布于永泰、福州寿山、连江一带。东西向断裂构造断续分布于闽侯白沙镇以北地区,南北向断裂构造短小,分布零星,仅见于永泰嵩口等地。上述断裂构造多形成于中生代,尤其是中生代中后期的燕山运动时期,在大陆型的欧亚板块与大洋型的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挤压和拉张活动,形成了区内基本构造格局。喜马拉雅运动以来仍有断裂活动。它们对本区的地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地震和温泉的分布以及河流流向、海岸线展布和岛屿形态等都有控制作用。
一、平原—高山断裂带
它位于长乐—南澳大断裂的北段,从长乐市东洛岛、平潭县平原乡延伸至福清市三山镇、高山镇、长45公里,宽约15公里。走向北30°~40°东,倾向北西,倾角60°~80°。沿断裂的上侏罗系火山岩和中生代侵入岩被强烈挤压而破碎,出现变质现象。本断裂带主要由东洛—三山断裂和平原—高山两断裂组成。前者有辉绿岩、闪长玢岩脉成群出露,地貌表现为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岛屿和海湾;后者断裂成群,地貌主要表现为低丘和平原,如东瀚丘陵和芦洋埔平原。
二、长乐—笏石断裂
它位于福建省福鼎白琳—莆田笏石大断裂带的南段,系一从长乐经福清至莆田笏石而没入湄洲湾的北北东向压性断裂带。在区内长约100公里,北窄南宽、长乐一带宽约3公里,渔溪一带宽约12公里。走向北25°东,倾向以南东为主,倾角多为60°~70°。沿断裂的南园组出现许多挤压变质现象。断裂十分发育,如玉田断裂、马头崎断裂、福清断裂、九龙山断裂和高岭断裂等。形成北北东向堆积盆地(如福清市区东南)、溪谷、海港(如江阴岛西港)等地貌。
三、长乐—宏路断裂带
它系一从琅岐岛经长乐城关、福清宏路延伸到莆田萩芦乡的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带,属于福建省长乐—南澳大断裂带的北段,断续延伸达80余公里,宽约1000米。走向北东25°~30°,呈舒缓波状,倾向以南东为主,倾角50°~70°,局部达80°。沿断裂带有几十米至百余米的挤压破碎带,岩石变质较强烈。硅化的坚硬岩石形成线状山脊,见于宏路一带。本断裂带包括真武殿断裂和宏路断裂,两者相距约500米,几呈平行展布。
四、田地—广坪断裂带
它位于福建省福安—南靖大断带的中段,是一条从古田县鹤塘乡田地村经闽侯廷坪到洋里的北北东向压性断裂带。区内长45公里以上,宽约11公里。走向北东25°~30°,倾向北西为主,倾角60°~70°。沿断裂的南园组岩石,常见挤压破碎带,局部见有动力变质。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有广坪断裂、长湾厂断裂、马厝断裂、兰田断裂、双溪断裂、斌溪断裂、霍口断裂等。
五、连江—福州断裂带
它系一从连江县黄岐半岛经潘渡到福州的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带。长约70余公里,宽约16公里。走向北东60°~70°,倾向南东为主,倾角60°~80°。沿断裂的南园组火山岩和燕山早期侵入岩具有明显的破碎现象,形成北东东向低山、丘陵和半岛地貌。断裂往往成组出现,主要有赤石断裂、长龙断裂、官坂断裂、东坪断裂、苗圃断裂和金鸡山断裂等。
六、南屿—梧桐断裂带
它系从闽侯县南屿镇向西南经永泰县葛岭镇至梧桐镇的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带。长约64公里,宽10公里余。走向北东65°~75°,倾向以北西为主,倾角60°~80°。沿断裂见有挤压破碎的岩石,并有花岗斑岩等岩脉和岩墙贯入。地貌上表现为高丘、低谷,断裂带上发育的大樟溪流向也呈北东东。部分河谷循断裂发育,对作北东东向展布的燕山晚期花岗岩体及永泰云山、闽侯五虎山等火山洼地具有控制作用。主要次一级断裂有际洋断裂、塘前断裂、赤锡断裂和东坑断裂。
七、福州盆地的棋盘式构造与山字型构造
福州盆地除了有较发育的新华夏断裂外,还有棋盘式构造和山字型构造。
(一)棋盘式构造
在福州盆地中心,有两组构造十分发育,一组为北东65°~75°,属压扭性断裂;另一组为北西330°~340°,属张扭性断裂,这两组断裂(包括大大小小的同向断裂)构成棋盘格式,它们明显控制燕山晚期侵入岩的分布和形态,尔后又有强烈的断裂活动,直至挽近地质时期仍有断裂、变质和岩浆活动。
虽然这两组断裂发育程度不一,规模不等,即使在某一组断裂居绝对优势时,也能找出另一组断裂的形迹。例如在乌山,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带切割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东盘相对向北扭动,有轻微的位移;而在徐家村、西山一带,则见到北东东压扭性向断裂切割了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北盘向东位移。
(二)山字型构造
此构造东起川石岛,西至甘蔗、南洋,南自峡南、尚干一带,北抵连江—白沙一线,脊柱位于公平、快安,弧顶在乌龙江大桥附近,向南突出,东西宽约70公里,南北长约35公里,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
山字型构造主要由不连续结构面,即压性或压扭性断裂、压劈理以及动力变质岩带所组成。由于破裂结构面的影响,山字型的各个组成部分所在部位,均表现为负地形,形成河谷低地。闽江自白沙、甘蔗进入盆地,自西北向东南流,尔后迁就山字型构造东翼的弧形断裂,成舒缓弧形转向东北,至琯头反射入海,流向表现十分清晰。脊部所在鼓岭、快安一带,4条南北向V形谷也颇明显。
前弧 由一系列弧形压性断裂及动力变质岩组成。断裂通过乌龙江之中,沿岸动力变质十分强烈,宽可达3~4公里,弧顶位于乌龙江大桥附近。
东翼和东翼反射弧 琯头至长门为反射弧顶点,动力变质强烈。
西翼和西翼反射弧 西翼大部分淹没在闽江之中,为第四系覆盖,自白沙向湖后转向西南。
脊柱 在快安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