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文化概述
2016-06-1812-00-0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称为“中华瑰宝”的寿山石,是指蕴藏在寿山地区可供雕刻的、以地开石和叶蜡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矿石。

寿山石蕴藏区包括晋安区的寿山乡、日溪乡、宦溪镇和连江县的小沧乡,范围约200平方公里,可以粗略地分为高山——金山顶、老岭——松柏岭、虎口——金狮公山、旗山——加良山,以及黄巢山5个矿带。每个矿带都有三、四个矿段或矿点,总蕴藏量约2500万吨(含工业叶蜡石矿)。

寿山石顔色基调是灰色和黄色,显得纯正、透澈、典雅、朴素。由于所含化学成分不同而颜色各异。含铁多的呈红色,含铜多的呈绿色……。又因为形成的方式和环境等差异,构成千差万别的质地、纹理、顔色。品种可分为165种:按地点命名的有田黄石、芙蓉石、高山石、旗降石、都成坑石、老岭石等;按人名命名的有善伯洞石、琪源洞石、元和洞石、嫩嫩洞石、世元洞石、大健洞石等;按顔色命名的有天蓝冻石、红花冻石、豆叶青石等;按质地和形态命名的有水晶冻石、水莲花石、牛角冻石、鱼脑冻石等。还有按其他方法命名的,如二号矿石、煨乌石、四股四石。按产地和生成的地理条件综合分为“三系、五类”,即高山系、月洋系、旗山系;田石类、水坑石类、山坑石类、月洋石类、旗山石类。福建省技术监督局曾经公布《寿山石三坑主要品种表》,基本上是按石头生成地理条件而分的,共分为:田石类、山坑石类和水坑石类。

不管寿山石的种类如何繁杂,它们都具有共同的属性,即质地脂润、光彩照人和可雕刻性。其硬度一般都在2.32~3.05之间,密度在2.71~3.1之间,放射性在20~30γ之间,对人体不构成伤害。寿山石的热能性好,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优质的寿山石耐火度可高达1800℃。


寿山石在人类的活动中,构成丰富的寿山石文化,其历史可上溯至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1957年,福州北郊浮仓山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中,有数件用寿山石打磨制成的石器,说明其时福州的先民已懂得利用或是欣赏寿山石。这是寿山石雕刻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阶段。1954年、1965年,先后在福州仓山桃花山、仓山乐群路和北郊二凤山出土南朝石猪等,经鉴定,都是以寿山老岭石为原料,用铁器(刀)雕刻而成的。这说明早在距今1500年前,福州先民已经懂得用刀雕刻寿山石作为殉葬品。估计南朝时,福州一带雕刻寿山石猪作为殉葬品已成规模和风气。唐代,寿山石雕有了飞跃的发展。唐光启三年(887年),寿山村建成广应禅院,寺僧在寿山的山头溪尾采集寿山石头,雕刻佛像、佛珠、香炉、烛台、花瓶和盆、盂、杯、碗之类的供佛用品以及生活用品,使寿山石雕有了现实的意义和欣赏价值。宋代的寿山石雕已经风靡社会。宋大儒黄干《寿山》诗:“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写出寿山石的广泛开采和雕刻。宋梁克家的《三山志》载:“(寿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盖珉类。五花石坑,相距十数里。”清高兆的《观石录》载:“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再次说明“挖洞开采”始于宋,距今约100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福州的宋墓中出土有大量的寿山石俑,如1959年,在福州西郊怀安村观音亭宋墓出土寿山石人俑、兽俑40多件;此后在福州东郊登云水库工地的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墓地、福州东郊金鸡山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墓地、福州北郊西园村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墓地,都出土有大批寿山石俑,其雕刻技艺比南朝石猪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男俑、女俑、文俑、武俑等等,或束高髻着长袍;或戴冠双手执笏、持圆筒;或一手置胸前,一手下垂,侧首凝视。许多人俑的胸前都有一小孔,当为插香之用。元代,王冕用花乳石篆刻的技艺迅速传到福州。黄宾虹《古印概论》说:“寿山石发明于元明之间,最初有寺僧见其石五色,晶莹如玉,琢为牟尼珠串,云游四方。好事者以其可锓可刻,用以制印。”在泉州“林李小宗祠”出土明代思想家李贽的两枚寿山石章,都有惟妙惟肖的狮子印钮。用寿山石制印是寿山石雕根本性的飞跃,其实用性、普遍性和艺术性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印钮的雕刻,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清代,寿山石雕有更大的发展。一是钮雕和篆刻,二是佛雕。清代10个皇帝,几乎每一个皇帝都喜欢用寿山石篆刻印玺。其中,康熙有用寿山田黄石篆刻的“体元主人”小玺和“万机余暇”闲玺,爱惜备至。雍正皇帝更喜欢寿山石印玺,他用过200方左右的印玺,其中有160余方皆为寿山石篆刻。乾隆皇帝有寿山石篆刻的印玺600多方。其中最珍贵的是用一块大田黄石镂空成3条石链,每链系一方印玺,分别文曰:“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乐天”,称“乾隆三链章”,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以后清代皇帝多采用寿山石雕刻印玺:嘉庆皇帝有“嘉庆御笔之宝”和“嘉庆尊亲之宝”等;咸丰皇帝有“咸丰御览之宝”、“咸丰鉴赏”等。慈禧太后执政后也制“慈禧皇太后之宝”和“慈禧太后之宝”。

皇帝如此酷爱寿山石,王公大臣以及文人墨客、庶民百姓,更是趋之若鹜,如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有“林则徐印”、“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等几十方私章、官章和闲章,皆用寿山石刻成,并附有钮雕。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对寿山石也十分喜爱,有:“林森”、“子超”、“凤港渔翁”、“青芝老人”等印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也有许多寿山石篆章,如“毛泽东印”、“润之”等。当代名士,诸如齐白石、赵朴初、谢冰心、郭沫若等,都有几方或几十方寿山石篆刻的印章。


寿山石雕刻从新石器时代起,历经5000多年的发展,技艺逐渐趋于成熟,其雕刻可分为圆雕、浮雕、钮雕、镂雕、透雕、链雕、嵌雕、薄意、篆刻和微雕等10多种技法。特别是薄意、链雕和微雕,极具特色。薄意是由浮雕衍化出来的一种雕刻技法,介于“雕”和“画”之间,比浅浮雕更富有画意,又比画更富有立体感。寿山石的许多上上珍品,诸如田黄石、芙蓉石等等,“易金三倍”,价值以锱铢计,雕匠不忍心一丁点石屑的损失。于是清康熙年间的雕匠周彬(周尚均)开创了薄意雕的先河。他们以刀代笔,在寿山石表面作画薄刻,别有一种神韵。国家“兰亭奖”的获得者、书画金石家潘主兰介绍说:“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福建省博物院里收藏有许多林清卿的薄意方章或自然章,如田黄石鱼草薄意方章、都成坑石菊花薄意方章、掘性高山石山水人物薄意方章等。

优质的寿山石既易于受刃,又坚韧不易破碎,是链雕的首选材料。清初寿山石雕开始向链雕发展,于是有乾隆皇帝田黄石三链章等佳品。三链章的技艺在于链,不在于章。3条活动的细细的石链,一环扣着一环,每一环皆活动自如,巧夺天工。三链章面世之后,福州寿山石雕艺人不断仿效,并屡有突破。如林廷良的都成坑石九宝连环章竟雕有8条石链,链环多达数百个,环径之小与黄豆相近,令人叹为观止。

微雕家陈忠森说:“艺在于微,意在于精。”寿山石最适宜于“微”的要求。他选择在一枚1立方厘米、比黄豆稍大一些的寿山田黄石上,刻写王羲之《兰亭序》。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评称:“细如蚊脚,游刃纵横。”此外,微雕家陈以德在一枚径为1.2厘米的寿山石佛珠面的三分之一处,刻一观音佛像及《心经》全文。陈冬生选择都成坑石,在方寸之间刻有联合国宪章的全部内容。

现代的寿山石雕比较倾向摆件的雕刻。特别是主题摆件和小品摆件。主题摆件一般规模比较大,要选择大块的寿山石进行主题设计,综合利用各种雕刻技法,完整地表现主题。1975年,由福州雕刻厂组织创作的《长征组雕》,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表现中国红军在长征中艰苦卓绝的大无畏精神。1978年,该厂还组织雕刻《闽西组雕》,表现闽西人民的光辉革命历程,藏于福建省博物馆。

小品摆件,其规模大小不拘,配以底座,摆放案头,显得古雅幽深,令满室生辉。其中大的有山水人物,小的有瓜果花鸟鱼虫。其作品很多,著名的有郭功森的《九鲤连环卣》、郭懋介的《三个和尚》、陈敬祥的《求偶鸡》,冯久和的《欣欣向荣》,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等。

寿山石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获国家金奖的作品主要有:林寿煁的《秋山行旅》、《岁寒三友》、《柳鹅》,周宝庭的《二十八宿古兽》,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1997年,有《田黄秋韵》、《犀牛沐日》、《含香蕴玉》、《醉入童真》、《乾隆三链章》等作品分别被中国和马达加斯加共和国选为邮票的图案发行。寿山石雕艺人郭功森、冯久和、周宝庭、林亨云等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寿山石文化是独特的。福州先民早就有关于寿山石的民间传说,以后逐渐流传成为民间故事。这是寿山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女娲补天遗石寿山》的传说同其他地区的珉石传说有些相似。有关寿山石的产生还有《凤凰卵的故事》、《陈长寿下棋遇神仙》等别具一格的说法。还有《朱元璋夜宿芙容洞医好“臭头”》、《曹学佺买柴得田黄》以及乾隆帝祭天田黄石的“福寿田丰”的传说。

早在宋代,寿山石就已经被载入《三山志》,宋之后,福建、福州多部志书有记述。在私人的著作里也有许多记述。如清王士禛的《香祖笔记》、徐祚永的《闽游诗话》、郑杰的《闽中录》、卞二济的《寿山石记》、高兆的《观石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郭柏苍的《闽产录异》等,都把寿山石及其雕品写得美不胜收。现代文学大师冰心、郁达夫、郭风等,也为寿山石写过优美的散文。

赞美寿山石的诗是从宋代的黄干开始的,“石为文多招斧凿”,写出寿山石色彩斑斓、花纹可爱,从而招来斧凿之灾。此后,历代福州诗人吟诵不绝,如明代的谢肇淛、徐GFAAF、陈鸣鹤,清代的黄任、叶观国、杨仲愈、杨庆琛、魏杰,现代的邓拓、潘主兰等。外省游闽的诗人也写有许多赞美寿山石的诗歌,如浙江省秀水县学者朱彝尊有《寿山石歌》,浙江省海宁县进士查慎行更有长篇《寿山石歌》和《寿山田石砚歌》,郭沫若有《寿山石展题诗》和《题福州寿山石雕》,浙江海宁钱君匋有《功在印坛是寿山》等。

对寿山石的研究自清初开始。高兆的《观石录》和毛奇龄的《后观石录》都是关于寿山石的学术论文,还有清郑杰的《寿山石谱》。民国期间有龚礼逸(龚纶)的《寿山石谱》、张幼珊(张宗果)的《寿山石考》和陈子奋的《寿山印石小志》。民国4年(1915年),梁津赴寿山撰写调查报告《闽侯县寿山及月洋冻石矿》。民国26年,李岐山到月洋调查,写成《闽侯县月洋等地印章石矿调查报告及开采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组织有福州寿山石研究会、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和寿山石之乡研究会等,对寿山石的方方面面进行学术研究,汇集出版的有《寿山石学术论文集》21篇和《中国寿山石文化论文集》24篇。另有寿山石文化专家方宗珪出版《福建省寿山石》、《寿山石志》,《寿山石全书》等9本100多万字。陈石著《寿山石图鉴》、《寿山石雕艺术》、《寿山石文化》,郭功森著《林清卿薄意艺术》、施宝霖著《印石钮艺术》,林文举著《薄意艺术》,曾肇南著《寿山石印天下》,陈维棋著《卖石翁百话》等。寿山石文化可谓丰富多彩。

每一颗寿山石都象是一本书,足以认真解读,值得用心欣赏。因此,收藏寿山石便成了寿山石文化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许多用寿山石镌刻的佛像、印钮、篆章等。天津博物院收藏的寿山石文物仅次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外,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全国其他省、市的博物馆也大都收藏有寿山石及其雕品。

更为可观的是私人收藏的寿山石珍品。就福州来说,清废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是收藏寿山石雕的大家。他甚至网罗了当时福州寿山石的著名雕匠,如林元珠、潘玉进等,长住在陈府为其创作寿山石雕。民国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嗜好收藏寿山石。他在福州仓山七星路有一座“林森别墅”,在楼上的大厅里,陈列有许多寿山石雕。现代收藏寿山石雕的人更是不胜枚举。

寿山石有庞大的市场,而且有产销连体的特点,即前面是商号,后面是作坊。早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福州总督后街就是专业产销寿山石品的一条街,著名的有“青芝田”商号。民国期间,该街的寿山石店发展到20多家。此外,在福州仓前路、舍人巷、延平路、上杭路、宣政路、东街、南后街、双门前等都有寿山石的专卖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合作、改造、发展、联营,先后成立鼓山寿山石刻生产小组、福州北郊石砚社、福州鼓楼区图章供销社、福州市工艺石雕厂、福州雕刻厂、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福建省工艺美术实验厂和马江石雕厂、罗源石雕厂等等,仍然是产销兼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寿山石品专销店如雨后春笋,遍布省内外,甚至海外。现在福州有6个专业寿山石的大型市场:福州特艺城有“青芝田”等,西门藏天园有“第一山斋”等,鼓山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有“粹石苑”等,鼓山樟林街有“寿杰”等,寿山村寿山原石交易市场有“珉石阁”等,五四路文化街有“艺品阁”等。此外,在五一路、六一路、五一广场、左海公园等主要街巷和各旅游景点、各大酒楼宾馆也都有或大或小的经销寿山石的商店或服务部。总数约1000家,从业人员3~5万人,经济效益几十亿元。在国内主要城市,特别是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都有寿山石品商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先后视察福州工艺石雕,给福州的寿山石艺人以极大的鼓舞。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国际友人关爱寿山石作品,许多国家元首先后参观福州的寿山石雕。

2001年10月,福州寿山石被推为“国石”的候选石。2002年12月,福建省人大通过决议,以寿山石为福建省“省石”。2003年10月,寿山石第四次晋京评选“国石”再一次获评“国石”候选石。这是寿山石的光荣,也是福州人民的光荣。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