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约距今150—135百万年前的晚侏罗纪时期,浙、闽、粤的东部处于板块边缘地带,受到来自南东方向另一板块挤压、碰撞、俯冲、下插的岩石板块被地壳深部炽热岩浆所熔融,沿上复板块内北东向断裂上涌、侵入或喷发,形成闽东沿海北东向的火山—侵入岩浆岩带。在大规模火山喷发间歇期,形成寿山—峨嵋火山喷发盆地。
盆地基底地层为流纹质凝灰熔岩。盆地内火山喷发岩系,分为两个岩段:下段以沉积的火山碎屑岩为主,包括晶屑凝灰岩、粉砂岩、角砾熔结凝灰岩等;上段由凝灰熔岩、熔结凝灰岩等组成。在太平洋西岸板块碰撞环境下,北东、北西两组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在两组构造线上,特别是交汇部位,控制火山通道的分布。这种线形构造,表现在旗山—老岭—松柏岭和高山—善伯洞—金山顶线上发育两条北东向断裂构造;虎口—金狮公山和高山—加良山发育两条北西向断裂构造,其分布具有等距性和网格性特点,控制叶蜡石、寿山石成带状分布。
盆地中另一类构造是环形构造。它是围绕几个火山通道中心分布的。小溪组下段火山碎屑岩及部分熔岩沉积喷发之后,在现今的旗山、黄巢山、剃刀山、芙蓉山、加良山等处形成火山通道。由于火山岩浆喷溢,地下变空,火山口周边坍塌下陷,形成破火山口。在其中心充填大量熔岩,有火山角砾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凝灰岩等。在火山口塌陷过程中,形成围绕火山口的环状断裂裂隙带,甚至出现阶梯状断裂和与之伴生的火山口中心向外辐射的放射性断裂。这些断裂常为后来的各种岩脉、角砾岩所充填。环状断裂控制一系列的寿山石、叶蜡石矿脉分布,如黄巢山火山口周边环状断裂控制瓦坪、柳坪、旗降、松柏岭等矿点;加良山火山口控制峨嵋叶蜡石矿及寿山石脉分布。
从寿山地区看,寿山石脉是在线状、环状断裂综合控制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