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脉产生于中生代火山岩岩层中,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不同品种的寿山石,经历的地质作用是不同的。各种原生矿是内生矿作用形成的。田坑石、坡坑石(独石)则是外生地质作用的结果。
一、内生成矿作用
火山活动时,处于高温状态(1000℃以上)的地下岩浆和沸腾着的流动体沿一定通道,由地壳裂缝溢出,形成岩浆河,冷凝后形成熔岩流,或是喷射气体或是灰尘,在地下深处混在一起,呈熔浆状态。由于地壳强烈运动,发生断裂破碎,压力减低,岩浆就会聚集,并有气体、水蒸气等从中分流出来,致使体积膨胀,推动岩浆沿断裂向地表转移。当岩浆未能冲出地表而停留在近地表处的地下时,就逐渐凝结,称为次火山岩(潜火山)。次火山岩体往往出露在火山通道附近,随着温度的冷却,蕴藏在岩浆中的大量挥发性的气、液体逐渐释放,沿断裂或孔隙逸散。或是次火山提供的热源,使下降的地下水,与次火山释放出的气、液体混合,成为混合热液。热液沿着火山口附近环形断裂或其他线形断裂上升,遇到多孔隙的易于交代的岩层,如本区小溪组的凝灰岩、凝灰角砾岩等,即与之发生化学作用。叶蜡石生成所需温度较高岭石、地开石为高,一般在400℃左右。它的形成还取决于压力和Al2O3、SiO2的比例。当溶液中OH->H+时,从围岩中萃取溶出的SiO2和火山气、液带的Si质,除留下组成SiO2·Al2O3溶胶并形成高岭石、地开石和叶蜡石等矿物外,剩余的SiO2可结晶成石英。这就是次生石英岩化。如果这种次生石英岩化大规模进行,可能形成巨大的硅化带。当温度大于120℃时,结晶出的高岭石族矿物为地开石、珍珠陶石;当温度小于120℃时,形成高岭石。叶蜡石和地开石矿又分为三种:
热液交代型 主要分布在虎口、大山、柳坪、加良山,部分分布在旗降山及善伯山、月尾山等地。矿体多呈层状。次为不规则脉状、团块状、透镜状。矿石以叶蜡石为主,次为硬水铝石、石英、绢云母、高岭石、地开石等。矿体与围岩大多为渐变关系。矿石中常见到交代残余现象。该类型矿石与工业叶蜡石关系密切,有的就是叶蜡石矿床的一部分,除部分为高档者外,多属普通的中低档寿山石。它占工艺寿山石产量80%以上。
热液充填型 主要分布在高山、都成坑段。其余地段只零星见到。寿山石呈脉状。脉的宽度大小随裂隙变化而异,一般与围岩界线清楚。质地细腻,色泽艳丽,透明度较好,多为高、中档寿山石雕原料。
交代充填混合型 主要分布在善伯洞、旗降山、松柏岭等处。其他地段亦有所见。矿体以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多以地开石或高岭石为主,部分以叶蜡石为主。矿体除部分沿层间破碎带产出外,更多的是沿断裂裂隙充填交代。在近矿处可见到一定宽度的蚀变带。围岩蚀变主要是地开石化、叶蜡石化、高岭土化等。矿石多为中档及部分高档。
二、外生成矿作用
随着地壳作用,地下的矿脉暴露于地表,经强烈物理风化,岩石崩解成岩块、岩屑,在重力影响下沿山坡滚动,并在低凹处堆积。这种堆积大小混杂,没有层理。风化剥蚀的矿石亦夹杂其间。坡积层中的寿山石块,称之为“独石”、“坡石”。在工艺分类中“掘性高山”石、“鹿目格”石等属之。这种矿块大者可达百余斤,小者仅有数两,靠挖掘所得。这种坡石存在于山坡凹地,经砂、泥中的水分滋润,又经历水化学作用、氧化作用及原生矿风化侵蚀后,再经一定距离的搬运,也使原矿石中易碎裂的部分散落,而只有“中坚分子”保留下来,故裂隙较少。滚石表面常见后期形成的皮壳,常呈淡黄色,肌理隐约也可现萝卜纹。块石棱角虽较明显,但已略成浑圆。其中,有可能出现于仅次田黄的高档雕刻石。但毕竟坡凹中水分较少,物理、化学风化作用也不如田黄进行得彻底。因而质地逊于田黄,但一般高于原生矿石。
田石或称田黄石,产于寿山村的“寿山溪”两旁水田底下的砂层中。田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属冲积型砂矿。田黄石是原生矿风化侵蚀后形成的坡石,又经水流搬运在河溪的某些地段沉积,长期受含腐殖酸等的水分浸泡,水化学作用十分明显。水流的搬运磨蚀,使田黄石块棱角已不明显,多呈浑圆状砾石;有皮者外皮为风化含铁的泥质物所包裹,呈黄色、灰黑色。化学风化作用使原生石中并不明显的脉,以格、纹形式突现出来。这些格、纹有的也可以是后起沿裂隙次生形成的风化矿物。组成的田黄石矿物有珍珠陶石、地开石,大部分田黄石为复合型,含微量伊利石。“银裹金”中的银色物为一层纯的地开石。乌鸦皮(外表微透明的黑皮,肌理为黄色)的黑色系铁锰氧化物所致。在氧化条件下,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时,黄、黑色的色调显露。由于所含矿物的成分不同和量值不同,所表现的颜色也就五光十色,陆离斑驳,如含铁多的是红色,含铜多的是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