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福州《三山志》编纂、县志、图​经编修概况
2016-06-2312-00-00来源:

一、《三山志》编纂

南宋淳熙《三山志》,由梁克家纂。福州东有九仙山,西有闽山,北有越王山,故别称“三山”。曾巩《道山亭记》称:“城中凡有三山,东曰九仙,西曰闽山,北曰越山,故郡有三山之名。”梁克家遂名其志为《三山志》。《三山志》于《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舆地纪胜》等书,均称为《长乐志》,则因福州唐五代时曾为长乐郡、长乐府。

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三山志》成书。原书四十卷,今本为四十二卷。所多二卷,清钱大昕认为“乃淳祐中福州教授朱貔孙续入”。(《潜研堂文集》卷二九《三山志跋》。)全书分九大类:一地理类、二公廨类、三版籍类、四财赋类、五兵防类、六秩官类、七人物类、八寺观类、九土俗类。每类之下,再分细目。
如地理类,列有叙州、叙县、子城、罗城、夹城、外城、城涂、子城坊巷、罗夹城坊巷、内外城壕(桥梁附)、驿铺、渡、江潮、海道等十三项。

公廨类,列有府治、转运行司、提点刑狱司、提举行司、西外宗正司、帅属廨舍、通判厅、职官厅、曹官厅、教授厅、驻泊都监、监押厅、将官厅、监务廨舍、监甲仗库廨舍、巡检厅、巡辖马铺厅、试院、都仓、盐仓、安抚司盐仓、军资库、公使库、安抚司公使库、安抚司抵当库、经总制库、作院、使院、衙院、都税务、临河务、楼店务、修造场、抽木场、窑务、船场、灰场、炭场、启运宫奉迎神御所、社稷坛、庙学、祠庙、诸县官厅、诸县社坛、诸县庙学、诸县仓库、诸县镇务、诸县祠庙。

版籍类,列有垦田、户口、僧道、官庄田、赡学田、职田、沙洲田、海田、州县役人、渡子、海船户、炉户(坑冶附)、水利。

财赋类,列有岁收、他司应副钱物、岁贡。

兵防类,列有诸厢禁军、诸寨土军。

秩官类,列有郡守(封君、诸使附)、安抚司官、州司官、安抚司兵官、州司武官、十二县官、宫观、岳庙、宗室、安抚司使臣、州司使

臣、提刑司使臣、归朝等官、启运宫官、西外宗正司官、提刑司官、转运副使、提举常平茶事、提举学事、走马承受。

人物类,列有唐、后唐以及本朝科名。

寺观类,列有僧寺(山附)、道观(山附)。

土俗类,列有土贡、戒谕、谣谶、岁时、物产。其中物产类又列有谷、货、丝麻、果实、菜瓜、花、药、木、竹、草、藤、畜扰、兽、禽族、水族、虫。

《三山志》至为主要的是记述掌故,梁克家在《自序》中称:“上穷千载建创之始,中阅累朝因革之由,而益之以今日之所闻见,厥类惟九,靡不论载,岂惟使四方知是邦于是为盛,抑向古者有考焉。”

《三山志》以纲统目,目以类归,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根据本地之特点,进行专题记述。这样的编纂方法为当时所普遍采用;但也有不足之处。朱彝尊“议其附《山川》于《寺观》,未免失伦。今观其《人物》,惟收科第;《土俗》时出谣谶,亦皆于义未安。”是很公允的评论。同时,对历史情况的记述不够周详,无法使后人了解更为全面的情况;也未能记录整理地方文献,没有著录《艺文志》,以致大批地方文献散佚,篇目无存,导致宋以前文化的断层。

沈祖牟在《跋抱山堂抄本〈三山志〉》称:“《三山志》四十卷,一作《长乐志》,宋淳熙九年梁克家撰,实多出于陈傅良之手。而今所传之四十二卷本,其三十一、三十二两卷则淳祐八年(戊申)朱貔孙所补者。十国遗事,唐宋官制多赖此书而传,固不仅视为乡邦文献也。”“以版本言,淳熙原刻本外,或再刻于淳祐,但此已无可考。”

《潜研堂》跋《三山志》对此再作阐释:“今本作四十二卷,其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卷《进士题名》乃淳祐中福州教授朱貔孙续入,考目录本附于第三十之后,但云‘第三十一中’、‘第三十一下’,未尝辄更旧《志》卷第。后人析为四十二者,又非貔孙之旧矣。《志》成于淳熙九年五月,而《知府题名》增至嘉定十五年,它卷间有阑入淳祐中事者,皆后人随时搀入也。”

《竹间十日话》对此又作补充:“《三山志》抄本已尠……王氏父子前后仅四十七年,计本州共增僧寺、尼庵一百零八所,此亦佞佛施僧之一证也。”

《直斋书录题解》卷八地理类称:“《长乐志》四十卷……时永嘉陈傅良君举通判州事,大略皆出其手。”以上说明,对《三山志》的版本、编纂、增改在宋之后,经多人之序、跋作了补充、论证,阐释成书之艰辛,散佚之严重,令后之人实感遗憾。然《三山志》仍然备受行家称道:“考究福建省会掌故者,要必以是者称首选焉。”

二、县志编修

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方志事业也蒸蒸日上,不仅全国、州郡编修志书,县级志书的编修也接踵而来。而这时的各级志书都是在图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图和文字比较中,比起宋代图经,文字却加重加大了份量,甚至一改往昔的作法,偏重于文字的记述;相对地图的内容偏少。福州境域,宋代县志有《连川志》十卷,为宋嘉定八年(1215年)陶武撰,已佚。仅见著录《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云:“《连川志》十卷,知连江县豫章陶武克之撰,时嘉定己亥。”《古方志考》、《古今图书集成》亦有记录。其内容和体例无可考。还有福清县林亦之、黄谔编撰的两部《玉融志》。

三、图经编修

宋代,州县遇到闰年要造图上报。这个图不单纯是地图,而包括土地物产、风俗民情,古今兴废原因,州县土地及户口数等文字记载,是有着地志性质的图经。景德四年(1007年),朝廷诏谕:全国各路、州、府、军、监都要将图经重作校勘补充。于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修成《祥符州县图经》,而后王曾利用《祥符图经》资料编成了四卷《九域图》;元丰八年(1085年),王存等人增订成为10卷,专记宋朝熙宁、元丰年间的情况,对于行政区划、各地之间的距离,以及户口、土贡(当地物产及其数额)记述确切。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长乐林通编著《图经》,已散佚,内容无从查考;从散佚方志简目中查寻,属单编《福州图经》。除此,境内未见《图经》的编修。或许曾经编过,均已散佚,无从查考。明福州进士曹学佺出任四川参政时云:“《九域守令图碑》称:遵宁山石学宫右,有宋人《九域图碑》。”虽地属四川,而曹却是福州人,对图碑如此关爱,实属难得。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