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副省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 李 红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8月25日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国家对地方志事业发展顶层设计的指导性文件,对于进一步做好福建省地方志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福建省要以《规划纲要》的出台为契机,进一步明晰发展目标与思路,努力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现代方志工作格局,在新起点上推动地方志事业加快发展。
一 深刻领会《规划纲要》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
《规划纲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规划纲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的地方志事业规划,是继《地方志工作条例》后又一纲领性文件。在当今实施“四个全面”战略的背景下,《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对地方志文化领域进行整体布局,充分肯定了地方志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到保障措施、加强领导等,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段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方向标和路线图,对福建省地方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纲要》的出台,也是新一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致力推进地方志工作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推动依法治志的又一重大成果,反映了中指组抓龙头、重落实、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思路,体现了驾驭全局、进取有为的工作作风。作为中指组成员,笔者为当今福建以至全国地方志事业呈现百舸争流、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而深受鼓舞。
《规划纲要》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在总结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规划纲要》进一步拓展了方志文化的内涵,其中有许多新亮点、新举措、新突破。一是更加注重整体发展,提出了2020年基本形成“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综合体系,突出强调了地方志事业的体系化。二是更加注重依法治志,提出要加大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宣传、执行力度,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切实做到“一纳入、八到位”,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等措施。三是更加注重志鉴主业,把修志编鉴作为“五位一体”的核心,以此带动和协调各项工作,形成整体发展的良好态势。四是更加注重用活方志,要求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服务社会,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加强城乡方志文化建设,培育地方历史记忆;提出具备条件的可将地方史编写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统一规划管理。
《规划纲要》具有重要的引领性。在我国方志事业发展道路上,《规划纲要》将起到方向标的作用,带动福建省等未出台规划的地方抓紧编制,推动已有规划的地方根据《规划纲要》进行健全完善,并争取纳入当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引领各地规划编制工作形成有序、持续、良性发展的局面。
二 努力实现“十二五”地方志工作顺利收官
福建拥有做好地方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非常重视修志工作。他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在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要把地方志工作“当个事业来办,把它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把它作为一种有文化的表现,也作为一种有远见的表现。”福建省委、省政府把地方志工作作为文化强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地方志工作法治化水平,解决体制机制、发展经费、重大项目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依法治志取得突破性进展。省政府2014年颁布实施《福建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召开第八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各市、县已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方志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一纳入、八到位”逐步落实。
地方志文化成果丰富多元。到目前,福建省首轮修志已结束,第二轮修志正全面推进,总体进度已完成过半。这两轮修志是两次规模空前和全面系统的省情调查,为领导决策、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市、县三级100%开编综合年鉴,总体进度居全国前列。全省已出版213部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和数千部特色志、部门志、乡镇(村)志、各类年鉴、地情书籍,加上287种历代方志及其整理成果,形成规模庞大的方志文化成果群,其中《福建省志·文化志》等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福建家训》出版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现代方志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福建省地方志工作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库、网、刊、会、用”等整体推进。省方志馆项目已启动建设,73个市、县设有方志书库;“数字福建方志” 建设取得重大进展,44个市、县开通地情网站。方志库网成为保存乡愁记忆、研究地方历史、开展乡土教育的重要平台。各级方志机构修用并举,为武夷山和福建土楼申报世界遗产、宁化客家祖地确认、地方招商引资等方面提供大量有效服务。闽台史志界专家学者首次合作编纂《妈祖文化志》,并开展族谱对接、合作办展、学术研讨等活动,方志文化交流成为推动闽台融合发展的新平台。加强方志理论研究,积极发挥刊物、学会作用,出台中青年地方志学术人才梯队建设方案和地方志课题管理办法,健全福建省地方志专家库,逐步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志队伍。
但是,我省地方志工作基础仍较薄弱:依法治志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志鉴编纂进度不够平衡,离目标任务还有差距;方志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方志文化成果还不能更多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队伍整体结构还不够合理。当前,福建省正按照全国第五次、全省第八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对“十二五”目标任务的要求,推动第二轮修志提质提速、综合年鉴年内全部出版,抓好特色志书编纂和方志馆网建设等,争取全面完成2015年各项地方志工作任务,努力实现“十二五”的顺利收官。
三 以《规划纲要》为引领,推动方志事业加快发展
存史求真鉴古今,修志问道启未来。当前福建省要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努力实现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根据福建省实际,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落实:
一要推进依法治志,谋划长远发展。在福建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推动闽台深度融合的当下,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领导对史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地方志工作,把它作为重要的文化基础事业切实抓好。进一步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我省《实施办法》,全面领会《规划纲要》的新精神、新要求,坚持依法治志,持续推动地方志工作“一纳入、八到位”的落实。鼓励和倡导全社会参与修志、读志、传志、用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方志文化,努力营造依法治志的社会氛围。加强顶层设计,抓好福建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十三五”各项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力争上游,服务社会。
二要突出志鉴主业,拓展工作领域。首先,要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和年鉴编纂的规划任务。要紧抓志鉴主业,按照《规划纲要》关于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部署,努力提质提速,2017年基本完成、2020年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编纂出版任务。认真总结第一、二轮修志经验教训,为启动第三轮修志做好准备;同时探索建立和完善日记、月志、年鉴、志书“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地方综合年鉴工作,至2020年,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部做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其次,要多业并举,不断拓宽地方志工作领域。以方志信息化为优先发展方向,至2020年,建成省、市、县三级方志资源全文检索数据库、影像资料数据库、在线修志编鉴系统和地方志资料年报系统。注重方志馆(书库)建设,2018年省方志馆开馆运行;2020年,设区市和县(市、区)建成方志馆,或“借地生馆”“借馆藏书”,构建多层次的读志传志用志平台。加强学术理论研究,为方志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引领与支持。到2020年,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与质量保障体系、读志传志用志体系、理论研究体系、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工作保障体系的福建省现代方志工作格局,争取整体发展水平跻身全国前列。
三要用活地情资源,打造特色品牌。福建省应充分挖掘方志队伍的潜能,优化、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与省内外高校专家学者、社科研究机构、相关部门单位,合作编纂志鉴精品、福建地方史、特色文化丛书、地情读本等特色地情书籍,如《福建乡规民约》《福建通鉴》《福建寿山石志》《福建茶志》等。适时启动编纂《福建省情报告》。做好旧志整理出版工作,2018年全面完成《闽台历代方志集成》项目。抓好福建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丛书编纂工作,2020年争取全省所有乡镇启动编纂乡镇志。切实加强地方史编纂工作,尤其是已完成第二轮修志的市、县,要将地方史编写列入工作日程,与教育、宣传、文化、档案等部门协作编纂乡土教材,加强地情教育,让乡愁文化写在纸上,走进校园,弥漫乡间。
四要坚持修志为用,修用并举。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源优势,以工作创新为驱动,按照《规划纲要》关于“拓展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的要求,努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一是构建便捷高效的方志公共服务平台。综合运用云端服务、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并整合汇聚省、市、县三级地方志资源,向社会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初步构建与省方志馆相配套的闽台一体数字方志馆并免费开放。努力将省方志馆打造成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两个中心、两个平台”(全面展示闽台历史发展脉络的平台和省情新信息收集与发布平台;地方重要文献收藏、整理、保存、服务中心和闽台方志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二是扩大方志服务社会的领域空间。开展志书交换、族谱对接、共修同名村志(史)、人员互访等活动,促进两岸四地的方志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华侨大省的优势,加强与海外有关机构的学术交流,探索依托“闽侨书屋”等,设立“方志书屋”或“方志书柜”,增进华侨华人对根柢血脉的情感认同。推动地方志成果进校园、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服务乡土文化建设。三是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单位的交流合作,围绕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大局,收集、征集反映福建省与“海丝”相关的方志文献资料,分类汇编、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推出一些专题性的学术成果,为“海丝”核心区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四是提高方志队伍服务意识。
(本文原载《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