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
2016-06-2612-00-0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一、黄  楼

位于黄巷中段北侧旧19号、新36号。史载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黄氏入闽聚居此巷,黄巷因此而得名。唐进士、崇文阁校书郎黄璞相继居此,建楼阁曰黄楼(民国时期尚留“唐黄璞故居”的石匾)。清雍正年间至乾隆前期为林枝春所居。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归梁上治、梁上国兄弟,后传梁章钜。嘉庆十七年(1812年)秋深,梁章钜回家开藤花吟馆,集里中诸名流觞咏,有《藤花吟馆画卷》。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梁章钜回乡养病,当年“修葺宅右小楼,榜曰黄楼。与同里诸耆旧以诗酒相往来,辑《三山唱和集》十卷”。次年又“修葺宅左小园,榜曰东园,分为十二景,有诗纪之”。十二景为:藤花吟馆、榕风楼、百一峰阁、荔香斋、宾月台、小沧浪亭、宝兰堂、潇碧廊、般若台、澹凼治、浴佛泉和曼华精舍。后其女梁环姿、女婿赵新居之。现正座尚存门厅与一进厅堂,而“东园”旧址已改建福建省文联宿舍;西侧的“黄楼”保存尚好。该花厅为双层楼阁,宽9米、深24米,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粉墙黛瓦,翘脊飞檐;梁架上描龙绘凤,楹门窗户都用楠木,而且做工讲究,雕刻精巧。楼上花格栏杆,宽敞走廊;檐口垂柱倒悬,雀替镂空,玲珑剔透;走廊两侧对向出挑露台,通连假山,上置盆景造型独特,颇具观赏。一层是敞开大厅,厅内金柱杠梁内侧木雕极为罕见,镶嵌各式木雕彩绘贴金人物。二层分隔为三间,正间为藏书阁,次间作书房,各有九扇楠木花格门。楼两侧靠墙是糯米与三合土制成的雪洞,宽2米、深8米,高可容人,洞内云海苍茫、峥嵘突兀,至今东侧保护完好。楼前天井,对面太湖石垒成的假山,小巧鱼池,拱形小石桥跨越其上,桥栏板上刻“知鱼乐处”四字,水清见底,群鱼游弋。沿小桥进入假山,怪石重叠,曲径盘旋,洞宽0.7至1米。沿石阶而上坪顶,东侧一座半边凉亭,造型精美,宝珠结顶,翘角飞檐,青瓦红柱,雕梁画栋,檐下雕塑人物故事、花鸟虫鱼,工艺高超;尤其垂柱上刻有松鼠、燕雀、蜻蜓、谷穗、玉米等,亭周12个悬钟,各尽其致。庭内修竹数行,花木扶苏,环境清幽,格调高雅,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整座花园四周围墙,自成院落,园内有一株珍贵的古芒果。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后又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王益祥宅院旧址

南宋江东提刑王益祥,旧居闽县江左里筹岐,致仕后迁衣锦坊北侧北林坊西。后其地因名王厝园,或王厝园里,现转音为黄朱园里。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其宅为镇守帅臣所夺,创中卫仓,后毁于火。天顺元年(1457年),益祥裔孙王佐参政疏于朝,进行修复。元韩淮《咏王益祥监察御史诰》:“绣衣人去诰犹存,百代珍藏付子孙。为问王家堂上燕,几回冠盖过高门?”

三、张经故居

位于文儒坊北侧旧19号、新42号,建于明初,是福州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明嘉靖年间,张经从西郊洪塘移居至此,经过重修,作为府第,署“尚书里”。故居并排共三座,均坐北朝南。原为三进左右花厅的深宅大院,占地面积2675平方米,建筑面积2317平方米,如今虽然看不到当年大院的风采,但从残墙和石框大门内的天井及尚保留的主座木构厅堂可见一斑。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前廊后堂,俗称“六扇五间排,七柱出游廊”;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顶。前后三进,仍保留明代建筑风格。但因年久失修,现除厅堂木构架外,其余厢房、门窗等多已改建。东西侧两座建筑,于20世纪80年代被拆除,改建为新村楼房。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四、许豸故居(笃叙堂)

位于光禄坊北侧旧22号、新58号,明进士许豸宅,俗称许厝里,连接早题巷。古为笃叙堂,堂悬横匾,董其昌书,民国初尚存。宅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830平方米。原三进,大门口的石门框上刻有瓦当纹。进大门,入天井,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双坡顶,扛梁减柱造木构架,鞍式山墙。厅堂两侧左右厢房,前后各有游廊,为福州最早的古民居之一。用材硕大,空间宽敞,造型古朴。整个梁架结构与明晚叶、清时期的完全不同,主要采用斗拱组成的垛来支撑,中又用虎头拱,拱上施一斗三升,柱础为覆盆状。今仅存一进宅院。 另光禄坊北侧旧10-11号,新28、30号,为清初许友读书处。许友善书、画,亦工诗,时称“三绝”。因敬慕米芾,名其室曰“米友堂”。古时中有紫藤花庵、岸船斋、樵歇斋、君到轩、见山轩、浮冈诸胜。清乾、嘉间归刘氏,传其孙曾辈刘步溪、刘永业等。

五、林佶故居(朴学斋)

位于光禄坊北侧12-13号,新32、34号。系清书法家林佶宅,与许氏紫藤花庵只一墙之隔。林佶自记云:吾师尧峰先生赠诗有“区区朴学待君传”句,因以名斋。中有志在楼、栖鹤巢、陶舫等。尤其陶舫书屋,藏书丰富。明徐火勃的旧藏,多归其所有。清嘉庆间,陶舫为举人冯缙居住。魏秀仁《陔南山馆诗话》云:“陶舫饶亭台花木之胜,每招名流雅集分笺,殆无虚日。”可知当年文风之盛。后归刘氏,传其孙曾辈刘步溪、刘永业等。

六、李馥故居(居业堂)

位于黄巷中段南侧南华戏院西隔墙、葛氏大院对面旧29号,新65、67号。明代建筑,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413平方米,两座毗邻。主座前后三进:一、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三进三间排。李馥晚年营“居业堂”,藏书十余万卷,不乏善本。今门厅墙上尚留存部分灰塑,做工精美;一、二进灯杠、灯托保存完好。两侧花厅原有二进,现已被改建为二层砖房。

七、黄任故居(香草斋)

位于光禄坊早题巷西侧旧1号、新4号,是独进院落。原三座毗连,朝东开门,门斗后即是宅院,系明许瓯香(许友)墨斋旧址。黄任是许友外孙,少时读书其中,清雍正九年(1731年)从政归后,仍住此处,予以重修。原占地面积815平方米(现仅存200多平方米)。正座坐北朝南,单脊双坡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前廊宽广。西侧披榭朝南,矮屋三椽,庭前环植兰蕙,花竹秀野,图史纵横,饮馔裙履间,具有雅人深致,因以“香草”额其斋,并以“香草”名其集;又因黄任酷好砚,曾购得古砚十枚,深藏其中之“冻井山房”,故又称“十砚斋”、“十砚轩”。嘉庆、道光间归进士林轩开所有。同治元年(1862年)何履亨之父购得,何履卯、履亨兄弟居此二十余年,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何履亨,福清人,咸丰年间进士,系何震祖辈。辛亥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被捕,家人接得陈元凯从广东传回的密报,陈意映即避匿至此。郁达夫于民国25年(1936年)春来榕后不久,也曾租赁此屋居住。 堂前悬一木板,匾题“旧香草斋”四字,何履亨书附长跋,记其宅变迁经过。此匾直至“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改革开放后,何氏后裔从美国回,曾与螺洲陈榘孙及郑丽生访此。当时闽剧作家陈贻亮、陈明锵居此。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八、甘国宝故居及甘氏祠堂

位于文儒坊西端北侧旧28号、新64号,系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故居。宅坐北朝南,共三进,首进三间排,后进“倒朝”;右侧还有花厅。甘氏子孙世居其中。民国37年(1948年)被洪水侵蚀倒塌;60年代初,改建为文儒新村。台湾一作家文中载:甘国宝故居“三进式风火墙环包的土木结构的房屋,首进三间排,后进倒朝。大厅面积约60平方米,厅前有走廊、天井,还有右花厅;青石柱础,楠木花窗,精工细刻。三进均为穿斗式结构,堂皇典雅”。 甘氏祠堂位于文儒坊旧59号、新51号,建于明末,清雍正、同治年间重修。坐南朝北,建筑面积348平方米,四周围墙,依次为门厅、前后二进厅堂。入六扇大门,为木构的三间排门头房;进入石框大门,高墙内三面环廊,廊下石铺天井,两侧披榭,连接厅堂。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厅中间有插屏门隔成前后厅。第二进结构相同,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同样隔为前后厅,原来正间为“神主龛”,内祀甘氏列祖列宗神位,“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第三进倒朝,为面阔三开间的二层楼走马,做工细腻,构件雕刻精美。

九、叶观国故居(绿筠书屋)

位于文儒坊西段北侧旧23号、新52号(原打线营)。坐北朝南,原前后三进,门前悬“七子科甲”、“世翰林”等牌匾。现保留一进,占地面积584平方米。沿街两旁马头墙,中开六扇门,上施门罩。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双地顶,鞍式山墙。二、三进已改建。叶观国晚年置得此宅,加以修葺,凿池一口,莳花种草,既住居又藏书,名曰:“绿筠书屋”。他还特作五古《新居示儿诗》一首,记述其事。所著《绿筠书屋诗抄》也以此斋馆为名。

十、东园旧址

位于黄巷北侧旧18号、新36号。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梁章钜由江苏布政使任上引疾归里,再度居住黄巷,并精心在唐名士黄璞故居遗址“黄楼”东侧构筑相当精巧的花园,因名“东园”。内分12景:藤花吟馆、榕风楼、百一峰阁、荔香斋、宾月台、小沧浪亭、宝兰堂、潇碧廊、般若台、澹囦沼、浴佛泉和曼华精舍,并各系以诗。 “东园”前建宅院,门面阔三间,开六扇板门。门厅与主座间以围墙相隔。主座三进。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前后天井、前后厅、前后左右厢房。后天井有门通西侧花厅。民国后期,陈拱北占用其中。今主座后进及“东园”均已无存,代之而为福建省文联宿舍,闽剧老艺人郑奕奏,当代作家郭风、何为、陈章武、姚鼎生等都曾居此。

十一、萨氏祖居(闻雨山房)

位于黄巷北侧西口新46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清乾隆年间先由萨龙光购置,几年后鬻于陈姓,道光初年复由其叔辈萨知麟购回,又扩至隔邻葛氏部分花厅作为书斋,称上、下底斋,即闻雨山房。祖居宅门朝西,门前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壁弄,通向后进。第一道宁波门,石门框后为双开板门。入门正面悬“进士”匾,左右分悬“优贡”、“文魁”匾。小天井中植有多种高品位的桂花、苏兰、长春等。主体建筑一进、二进各厅堂一座,天井和左右披榭。厅堂皆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主建筑东侧隔墙外为花厅、厨房。花厅系民国时期建筑,现已改建;厨房为木构架三柱三间排,二层走马楼,明代规制,构架简易,檐口低矮,插拱、斗等体量较小。 最值得提到的是花厅、厨房东侧的书斋。书斋称“闻雨山房”,分前后院,俗称上底斋、下底斋。前院南临街巷,靠门墙为二柱三间排,单坡顶门房一座。中隔门墙,进石框门为后院,上施石雕出檐石。后院庭院宽敞,书斋坐北朝南,前有石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三柱。中厅前廊后堂,廊铺石板,脊檩下用全长的替木,斗拱方形规整,顶用卷棚,双坡顶,小墙依构架上下作弧形,至檐口起翘,翘脊不高,牌堵短拙古朴,墙头线条简练,泻水平缓,具有明代及其以前古朴、典雅的建筑特色,是“三坊七巷”中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

十二、郑鹏程故居

位于衣锦坊洗银营北侧旧2-4号、新1-4号。原是五座相邻,占地面积2375平方米,建筑面积3224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间及民国初都有修葺。系乾隆进士,临江、袁州、常德知府郑鹏程的宅院,其曾孙郑孝胥青少年时期生活于此。初时在洗银营巷首七个门内整片,庭院结构工整完备,浑然一体,为清初闽都住宅建筑的典型。坐北朝南,六院两进,一字摆开。中央主厅,堂宇轩昂,圆柱大可合围;廊斗深倬,天井宽阔,地面上每块青石板长及数丈。两侧有东院、东花厅;西院、西花厅及耳房,都是五开间土木青瓦结构。四周及各院之间筑有风火高墙,内部诸院则以月门贯通。整个院落中,辟有两山(东、西两座假山)、两池(日、月两鱼池)和七井,寓意“七星拱日月,两山镇乾坤”,广收天地之灵气。大门外立有清同治皇帝为郑鹏程妻裴氏恭人赐立的“贞寿之门”牌坊。其中一方青石匾额刻有“贞寿之门”四字;另一方刻“闽县故朝议大夫郑鹏程妻裴氏,年一百零三岁,同治七年十月由翰林院奏请旌表礼部行”。今牌坊已毁,仅余部分石构件。整个建筑群现尚余相邻的四座,东为主座,西为园林,坐北朝南,四面围墙。主座前为门厅。进大石框门,过屏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双坡顶,扛梁减柱造木构架。第二进是三间排倒朝,房屋已倒坍,只余一片空地。一进廊前有小门通西侧花厅。 花厅坐北朝南,四面围墙,是一座四坡顶、三间排平房,房前有廊,廊沿施美人靠,别具一格。厅内保存清代书法家、闽人伊秉绶书赠郑鹏程的一副楠木楹联:“里居邻泽漈;家学世司农。”阶下为花园,园中有假山、亭台、鱼池,假山旁围墙上原塑有巨大的“寿”字。花园面积400余平方米,其中鱼池200平方米,池底有泉(相传有5个泉眼),久旱不干,久雨不涝,俗称“天池”,至今池中还有鱼群穿梭。假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岩石多被搬走,亭台倒塌,今唯余残迹。花厅后面有花园,过去种有白玉兰、铁树、番石榴及各种花树,现已被改造为住房。今保留完好的唯有厅前一座单进双层的小楼阁。入门,三面环廊,廊下为石条铺的天井,两边小披榭,中为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厅中间以插屏隔为前后厅。插屏门额上有四块木刻壁枋,分别为“福禄寿喜”、“松鹤延年”、“鲤跃龙门”、“富贵长春”四组木雕。两边厢房门额上的花槛、花格、挂落、垂柱等雕刻精美。尤其披榭屋面“截水”上,还装有两架西式时种,十分别致,现保存尚好。

十三、刘家大院(翍均居)

位于光禄坊中段北侧旧10-13号,新28、30、32、34号,自西而东四座并列。东从道南祠,西至早题巷,南临光禄坊大街,北靠大光里,总面积4532平方米,为福州市区规模最大的一姓宅院。东侧两座原是清初著名画家许友故居“米友堂”;西侧两座原是清康熙进士、内阁中书林佶故居“朴学斋”。而后数易其主,据刘家旧藏房契查知,此房系刘齐衢的祖父刘照于乾隆、嘉庆间购置过来的,当时还保留明代建筑规制。嘉庆年间刘家镇修筑“翍均居”,林则徐为其题匾;于此,道光、同治间由其侄刘齐衢、齐衔兄弟继承,逐步改建。清末民国初,传至刘齐衔孙刘健庵、步溪堂兄弟,财力充沛,加以重建。四座大院皆坐北朝南,四面风火高墙,双坡屋顶,院墙檐下有彩色灰塑的花边纹饰。每座都是临街六扇或石框大门,入第二重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中为天井;登上石阶,为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的厅堂,减柱造穿斗式木构架,中为厅,旁为房;再从后厅堂、后天井而至二进、三进,结构基本相同。四座大院隔墙相邻,小门相通。共有12间大厅、48间厢房、6座花厅、3口鱼池、3座假山、6处亭阁;还有藏书楼、观音阁、佛堂等。大院建筑材料全系精选和特殊加工的。围墙高达6米,每块墙砖长0.4米、宽0.2米,灰白色,坚牢耐火;铺地青石板平整光滑,长3米以上、宽0.6米以上的达300多条,长3.3米左右的抱围大木柱100多根,青石柱础上雕有八骏马等精美图案。40多间大小厢房的门扇、窗门、壁扇、窗棂、花格全用楠木制成。院内家具,如横案桌、公坐椅、大小几桌等皆用红木精制。民国25年(1936年)爱国诗人郁达夫来榕后大部时间寓此,知名作家董秋芳、杨骚、楼适夷等都曾来此作客。四大院的古建筑艺术精华尤其集中在西端第一座,雕刻最为精美:厅堂用南瓜悬钟,悬钟前兽嘴衔封板,刻夔龙回纹,卷棚梁上施斗拱替木;厢房楠木窗周施回文,襻间用卷书斗拱,等等,不一而足。惜于1958年为福州中药厂占用期间所改建;1986年其第二、三进又被某开发商拆建为新村楼房,名师巧匠的精品佳作被毁无余;而且如今多数厅堂、花厅、天井都被堵截或加层,面目全非。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沈绍安故居旧址

旧址在今杨桥路“宏杨新城”东区,原为杨桥巷河沿街10号,称“杨桥沈”或“漆艺沈”。沈的祖先于清初从浙江绍兴迁入福州。该故居始建于乾隆年间,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为两座相邻的木构双层楼房。大门外的两边墙壁上各写着中英文的“沈绍安漆器”大字。进门三面环廊,庭院中有一口水井。西侧楼房三开间,楼下作工场、商场,楼上作陈列室、账房,地下室作仓库、贮藏室。东侧楼房为双层楼住宅,楼下有前后左右四间厨房。故居于20世纪90年代“木屋区改造”时被拆除,建居民新村楼群。

十五、曾晖春故居

位于安民巷北侧新、旧均26﹑27﹑30号。明代建筑,“五子登科”曾晖春早年居此,后迁往东街孝义巷。宅坐北朝南,三座比邻,建筑面积1162平方米。27号前后三进。入门为门头房、山墙,右侧入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中隔天井。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有屏门隔前后厅,左右厢房。二进结构基本相同,天井铺石,摆列花木。三进为三间倒朝房。30号从一小弄入,前后二进。从石框门入,为回廊、天井。一、二进厅堂皆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硬山顶,扛梁减柱造木构架,鞍式山墙。一进地面铺设条石,采用“丁”头竖石分隔。厅内大开间、大梁柱,突显明代风格。

十六、陈寿祺故居(小嫏嬛馆)

位于黄巷中段北侧旧18号、新34号,梁章钜故居“东园”东邻。主座前后共四进,四面围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宅中有“遂初楼”。墙外临街为门头房。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二进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同样是穿斗式木构架。过覆龟亭为三进,再过覆龟亭为四进,结构与二进基本相同。主座后原为花园,内建“小嫏嬛馆”,系陈寿祺藏书楼,藏书8万卷。现只剩下在主构架上用红磗搭盖的四开间阁楼,与一座八角形阁楼相连接。清施鸿保《闽杂记》载:“小琅环,陈恭甫太史藏书处也。”“闻金匮孙文靖公督闽时,增修《福建通志》,太史曾董其事,尝檄取各郡邑书。又凡献未刊书者,辄倍值酬之,故孤册遗文,多闽中藏书家所未有。” 1992年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十七、林春溥故居(竹柏山房)

位于道山路北侧旧门牌44、46、48号,新门牌112、114、124、126号。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乙亥举人林兆泰(字宗期)旧宅。嘉庆间传给第三子春溥。他先读书其中,后归养其处,做过修葺,请其舅陈登龙州守命名。陈作篆书“竹柏山房”,因而为名。故居毗连三座,另加一花厅,占地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名为“诗”、“书”、“礼”、“仪”。“诗”为主座居中(114号),西邻为“书”(124号),东邻为“礼”(112号),“仪”在最西(126号),是为花厅。林春溥身后“诗”分给长子、进士林懋勋,“书”分给次子、举人林懋烈,“礼”分给三子、秀才林懋杰。现存西座“书”,清初建筑,坐北朝南,二进。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前披榭已改建;二进,结构与一进基本相同,保留较好。中座“诗”已全部改建,为福建省卫生厅宿舍,与林则徐纪念馆办公楼相邻。东座“礼”,原有二进,现存第二进和倒朝房。最西的花厅,已全部拆毁改建。史载:林春溥住居竹柏山房,内有花厅、园林,大约就指这里。

十八、杨庆琛、吴石故居

位于宫巷北侧旧9号、新22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同治间归杨庆琛。民国17年(1928年)被福建省某专员购买,改建为中西结合的砖木混合结构,保留清代建筑构架,外观改成民国时期建筑。旧居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48平方米。临街是半椭圆形、拱券式的石框门,高3.2米,宽2.1米,门上钉有砖石和铁板,用以防火。门内门头房三间,中为厅,左为车房,右为听差房。进二重石框门,三面环廊,廊下大天井。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屋梁间铺有椽板,廊前上方六扇半椭圆形玻璃门窗;后天井过覆龟亭甬道,入二进厅堂。厅堂原面阔三间,进深七柱,但已改为双层楼房,左右厢房均为卧室。三进已被隔断,改造为单元房。一进有小门通西侧花厅。花厅为一座三间排平房,厅前原有花卉、树木、假山、鱼池,均已被毁,改建为双层楼房。 杨庆琛自少年和老年都住在这里。尤其晚年致仕归来的二十多年中,独居斗室,清贫度日,诗咏累累。时或出游名山大川,凡福州名胜、古迹皆入诗中,曾作《榕城古迹杂咏》60首,广为传诵。民国后期,革命将领吴石曾住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用为福建省公安厅招待所。

十九、郭柏荫故居

位于黄巷东段北侧旧6、7号,新4号,俗称“五子登科”宅第。始建于明末,原系衙门;清同治年间,郭柏荫显贵后购置重修。其父郭阶三,生五子,皆登科第,宅前因悬“五子登科”牌匾。建筑面积2130平方米。主座建筑前后三进,坐北朝南,四周围墙。规模宏大,门面壮观,东西间距二十余米。临街六扇大门,两侧有马头墙。门厅面阔五间,进大门中为仪厅,两侧是门房、轿房。穿入石框大门,有天井、回廊。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扛梁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前廊宽敞,厅中28根大木柱,用材硕大,青石柱础,古朴雄伟。二进结构与一进相同,也是天井、回廊,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过后天井,三进倒朝房,为五间排双层书房。 东墙外花厅园林,三间排厅堂一座,坐北朝南,庭院内有造型别致的假山、水清见底的鱼池、小巧玲珑的花亭,以及错落有致的树木,颇具江南园林的韵味,中有一株珍贵的古羊婆树。 该故居保留完整,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并存,是福州典型的民居建筑。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同年公布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王有龄故居

位于塔巷南侧新49号、53号,两座并排,49号是王有龄父亲王燮住宅,明代建筑,清至民国均有修葺。坐南朝北,前后三进,周围以墙,原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现一进已被改建。二进仍保存明代建筑格局,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鞍式山墙;三进为清代木构建筑。有门通黄巷。现为福州物资回收公司占用。 53号是王有龄手上扩置。原有三进院落,现存两进:一进为民国时期建筑,五开间;二进仍保留清代早期建筑,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鞍式山墙,前后天井。三进以后,原为花园。直通黄巷,为新16、18号。其中新18号,清末王仁堪曾住过,民国时期为高拜石所居;新16号于民国初设“镜中天”照相馆。

二十一、刘齐衔故居

位于宫巷北侧旧5至7号,新14、16、18、20号。清代建筑,四座毗邻,总建筑面积4141平方米。坐北朝南,周以围墙,墙堵皆用大石板。主座三进,正门偏东,石门框上施单坡顶门罩。门内三间门头房;进石框大门,为屏门、天井,三面环廊。首进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中正厅,左右厢房,以插屏隔为前后厅。厅上斗拱、梁托等雕刻精美,门扇、窗棂皆用楠木制成。天井、大厅均用大石板铺地,大厅前廊石硕大。进与进之间施覆龟亭。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系二层木构楼房,前后走马,正面走廊顶部施卷棚,做工精细,建筑布局较为罕见。三进厅堂则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东侧建平房,西侧有门通花厅。花厅内有假山、鱼池和阁楼,池内有泉,至今仍养鱼数百尾。1991年遭台风袭击,假山及围墙部分损坏。二、三进现为其后裔居住。 二座部分被邮电公寓占用改建。 三座花厅,共二进,首进东侧石框门通主座。前有天井,三面环廊,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襻间铺作为卷书连接夔龙形一斗三升的雕刻,颇为别致;二进西侧竖排三椽二层木屋,为藏书楼,东侧则为假山花园。 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二十二、沈葆桢故居

位于宫巷中段北侧旧11号、新26号。建于明天启年间,清同治初沈葆桢任九江知府时购置重修。故居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富丽,是福州明清时期典型的豪门大宅。周围以墙,前后四进,每进间均有围墙分隔,进与进之间以覆龟亭连接。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47平方米。主座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头房、厅堂、正座、藏书楼。门前两侧有高耸的马头墙,门头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大门口有檐楼,高悬“进士”牌匾,下有门廊,开六扇门,正中设插屏门。第一重高墙石框大门的门额上刻有瓦当滴水图案,石台阶饰有波纹。过石门框入一进厅堂,为  厅,是待客和婚丧喜庆场所。面阔五间(明三暗五),廊长13米,纵深17米,扛梁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顶,梁架、斗拱古朴规整,厅堂宽敞明亮。厅正中黑底金字对联:“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厅堂上分两排高悬六面牌匾:四面“文魁”,一面“经魁”,一面“拔贡”。堂前大天井,周以回廊。庭院内光线充足,左右两廊排列执事牌。再入高墙石框大门到二进正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前有大天井,中分前后厅;前厅堂上配饰挂屏,窗棂皆镶楠木板,正中一副对联:“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左右厢房也分前后房,正房门为四开式,门上部框架间用藤皮编成图案;南北还有六扇漏花门窗,采用骨格编排、榫接成各种花饰。后天井中铺2米宽石甬道,上盖覆龟亭,两旁施美人靠。左右天井栽种花木,自成小园,供主人游憩。三进格局与二进相同。一至三进斗拱普遍用一斗三升,而且多是方斗,木构件雕刻简洁,纹饰疏朗。过三进覆龟亭、后天井为四进倒朝楼。楼双层木结构,五开间,楼下卧室,楼上藏书。楼前一长列花格窗,两侧木扶梯通楼上。 主座西侧隔墙外有一宽一窄的两个跨院,平面狭长,从南到北依次为花厅、书斋、签押房、大厨房,前三座分别名曰:“补竹斋”、“三友斋”、“海棠轩”。各进间都有天井,植花养鱼,环境幽美。西面小跨院中部为两层楼房,名曰“饮翠楼”,原为沈家的藏书楼。院内有一株珍贵的白丁香。 宅院四周设高大风火墙,墙与木构屋架的起伏相呼应,精工设计,形成流畅的曲线;墙头弧形翘角,在翘角与墙体上部有彩色灰塑人物、花鸟、虫鱼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体现明清时期福州民居传统墙头雕塑的艺术特征。各进东侧还有小门与东邻的林聪彝故居通达。 故居1988年公布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1996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三、蔡赓良故居

位于文儒坊北侧旧15号、新34号。建于明万历间,清至民国都有修葺。建筑面积1534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围墙,前后四进。每进之间都有风火墙相隔,院墙檐下有彩色灰塑花边纹饰。每进围墙正南中间都设有石框门,全座共有3个石框门,门上用石刻檐石压顶,为明代原物。门头房临街,面阔三间,中为厅,左右为房。入围墙石框大门,三面条石铺环廊,廊下条石铺天井。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青灰瓦顶,斗拱、挂落、垂柱等雕刻精美;中间屏门隔成前后厅,左右前后有4间厢房。二、三进厅房结构与一进相同。每进之间都有前后天井,二、三进前天井两侧有披榭。三进东侧有长弄,可通第四进园林。园内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泻水平缓,高度偏低,墙壁及木构架已明显倾斜。四间厢房均依照清光绪年间陈设,安放着红木床铺、箱笼等旧家具。但因长期无人居住,假山、鱼池已废,荒草丛生。

二十四、林聪彝故居

位于宫巷北侧旧10号、新24号。建于明代,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时,在此设大理寺衙门。道光间,为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所购置。他晚年居此,直至病终。故居气魄恢宏,庭院深深,活动空间宽广,在福州古民居中并不多见。故居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毗邻三座,占地面积3056平方米。主座四进,临街设6扇大门。轿房在主座东侧,木构架,三开间,斗拱、雀替、悬钟等雕刻精致,墙檐下有精美的灰塑雕像;门前略内凹,门厅中有屏门。右折入主座,第一进有天井,三面环廊,南面照墙上堆塑一只獬,为明代大理寺衙门的标志。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抬梁式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二、三进同样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第四进为倒朝三间排。各进之间都隔以高墙;过道设覆龟亭遮雨。每进东边都有小门通东墙外花厅、园林。 园林宽广,西面有廊。北面建一八角半边亭,东北是一座四角亭。东南和南面堆叠假山,山下曲径通幽,山顶辟小径向西,通廊顶平台。园林中部低平,分布榕树、竹林、花坛、鱼池、拱桥,景色宜人,其中小叶榕尤为珍贵。园西北建后花厅,木构,梁柱硕大,做工细腻,檐下悬钟雕刻佛手等柱头,精巧雅致。花厅前天井,三面环廊,前廊左右开门,分别通主座二进前天井和园东北四角亭。故居整体建筑高敞气派,具有较高艺术价值。至今原布局基本保留完好。1953年福建省文史研究馆曾设于此;1954年又作为中国新闻总社,后改为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五、梁鸣谦故居

位于闽山巷9号,建筑面积481平方米,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条石铺甬道,旁植花草。故居为清代早期建筑,入大门一进三面环廊,中有天井。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前后厅,左右厢房。至今保存较好,结构完整。

二十六、萨觉民宅院旧址

位于黄巷中段南侧、原南华戏院东邻。清咸丰年间萨觐光手置,传子克抡,及孙觉民时期为鼎盛。宅坐南朝北,前门朝黄巷,后门对唐家,两座毗邻,外围风火墙,建筑面积近一千平方米。主座居东,三进,入门头房为一进,由前后厅堂、厢房、天井组成。正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二、三两进与一进基本相同。西侧为花厅(原为姻亲何氏住居),有门相通,后门可达安民巷。萨觉民子孙一直在此住至抗日战争前。“七七”事变后,其家人分别逃难闽北、闽西,家遭火毁。今只留下主座一进天井中的一口水井和一棵黄皮果。

二十七、陈承裘故居(梅舫)

位于文儒坊西段南侧旧61、62号,新45、47号,是一座花园式的宅院。建于清初,同治年间为陈承裘之父陈景亮所购。郭柏苍《全闽明诗传》称,陈景亮故居“擅池馆之胜”,即指此。光绪末叶,经陈承裘次女、林尔康妻陈芷芳出资修葺扩充,以旧宅为花厅,建新宅为正座,更加富丽堂皇,并以用材考究、雕工精巧闻名。故居宽26米,深42米,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建筑面积1003平方米。主座坐南朝北,临街六扇大门,门额上高悬“六子科甲”横匾。两侧马头墙高大,牌堵上有人物故事灰塑。门扇下半部用籐条和门钉装饰成喜字、万字图案;卷棚屋檐,双坡泻水,一对莲花垂柱,美观大方。入门为三间排门厅,进石框大门,就是大院。院前后两进,共有四道马鞍墙,鹊尾翘角,线条优美,宏伟壮观。首进,绕过插屏,转过走廊,为大天井,左右回廊。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高达8米,宽敞明亮。前廊后堂,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青石细磨柱础,状若须弥座。正房四扇楠木门,门上部框架饰漏花,中嵌楠木花窗,分别为壶、鼎、爵、簋等精雕博古图饰的门扇,均属上乘之品,刀工细腻,线条流畅,曾被收入《中国古建筑艺术》画册。正厅上驼峰、斗、拱、托等所有木构件,皆精雕细刻;梁架上高悬宫灯,灯杠也雕花贴金。大厅上原有清名流吴大澂、张佩纶、张之洞等书联。过首进后厅、后天井,再入石框大门为二进,主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双层楼房,屋宇高10米左右,分前后天井、前后厅堂、前后厅房、前左右披榭、后左右厨房。大厅穿斗式木构架,额枋与梁柱之间有三个大驼峰,上部雕刻楼阁形,下垫三枚金钱;厅檐下有吊柱雀替;左右厢房8扇房门,都用整块楠木板,以工笔手法阴刻“梅鹊争春”、“一路(鹭)连(莲)科”、“富贵(牡丹)白头(白头翁)”等8幅花鸟图案,神态各异,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装饰艺术品。全宅所有窗门、框格皆饰漏花,多达11种。 主座东侧墙外是东园林。园林分为三部分:北面建有一座阁楼,名为“天香楼”,坐北向南,小巧精致,上层楼沿木栏杆设美人靠,登楼利用假山叠成的踏步。中部为花园,园中以南北向石板路分隔,东区为园林花卉,楼前有鱼池、假山及八角半边亭等。这里的假山,是用沿海贝壳烧制的壳灰,配上细沙、糯米等,附着在墙壁上,仿照自然山形,精工雕塑而成,故坚固无比。至今百余年,色泽仍然洁白可爱,令人惊叹不已。假山石笋上刻“坐花醉月”、“夏云献态”、“濠濮闲意”;八角亭对联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池旁栽有枇杷、桂花,从阁楼俯瞰,可见鱼池中桂花倒映,称为“月中桂”。假山南面有小廊通往书房。西区建书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有王仁堪题写之匾额、对联。匾曰“梅舫”;对联云:“明月地三弓,疏影暗香留砚北;银灯窗八扇,碧波画桨忆江南。”还有左宗棠题联一副。书房的门窗户扇也都用楠木雕刻,别具一格。房前花木荫翳,清幽雅致。原有一株老梅,传为陈承裘手植;还有曼陀罗、外国石榴等名贵树木。花园南墙正中开门,通南部花厅。花厅前天井东南角有井一口,石井盖把上刻一只蛤蟆,亦属一奇。花园在临街处又另辟双开宁波门,上施门罩。陈芷芳修复后的故居,主要是供其母、陈承裘侧室张氏居住。她的卧室在第二进西前厢房。海军将领曾以鼎系陈家内侄,抗日战争前曾住在梅舫一段时间。1952-1955年,知名刺绣能手曾明也住过该院二进西后厢房。 该宅院于1992年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后又公布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八、尤家大院

位于文儒坊东段南侧旧74号、新17号。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光绪年间及民国初期历次重修。建筑面积2633平方米,坐南朝北,前后三进,四面围墙。大门原是木构六扇门,民国初期被改为砖木门。入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首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两侧厢房的门扇、壁扇、窗门、花格全部用楠木精制雕刻,斗拱、挂落也甚精美。二进厅堂的结构与一进基本相同,也是面阔三间,进深七柱,两侧厢房的四扇对开楠木门扇,刻有松鹤、灵芝、花瓶、牡丹、宝鼎、如意、香椽、蝙蝠、龙凤、寿桃等100多种吉祥图案。两进厅堂两侧风火墙墙头的牌堵古朴,挑檐低缓,方形的斗拱,雀替纹饰圆润丰满,极具明末清初福州民居风格。二进东侧风火墙与厢房的壁间,留一条“壁弄”,这也是福州大户大家的特色,主要供仆人、丫环日常走动。第三进原结构也与前二进大体相同,但现已改建,后门通丰井营。 花厅位于主座东侧,坐落文儒坊旧75号。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与主座之间有小门相通。过去由主座出入,20世纪50年代小门被堵,在花厅北侧另辟大门,自成院落。60年代花厅被改建为双层楼房。唯余一座假山,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洞深十余米,洞壁材料均系用糯米浆与石灰拌成。洞内曲折盘旋,冬暖夏凉。假山坪上有一神龛,祀照天君;一青石香炉,宽88厘米,长71厘米,高74厘米,正面刻双龙抢珠,侧面刻祥云瑞草,两侧炉脚刻龙纹。尤贤模生前居此达30多年,直至1940年病故。此宅院历传“庆”、“德”字辈,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九、严复故居

位于郎官巷西段北侧旧16、17号,新20号,坐北朝南,主座与花厅两座毗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主座清式规制,大门朝南,高3.1米,宽1.8米,双重门:前为宁波门(木条隔扇),装在石门框内,后为串拢(即合扇)大板门,安装在石门框后的石臼上。大门上施门罩,雕饰考究;门斗两侧山墙正面砌墀头,单面坡顶盖,下为灰漫天山花;山墙两侧接连围墙,突出门面排场的气氛。门内三面走廊,前设有插屏门。当中天井,上台阶为大厅。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檐柱出三挑插拱,双坡顶,鞍式山墙;正间分前后厅,中施屏门,左右边间为前后厢房。后天井较小,仅3米多深,左右小披榭。主座前廊西有小门通花厅。花厅四面围墙,南面不开门,西面设便门出入。厅前庭院,原有假山。花厅靠北,为民国式双层楼房。楼下为敞厅,构架采用新式三角顶架;楼上为一单开间,室内白灰平漫天花,前后走廊、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梯位一内一外。楼后另有两间小平房。 故居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置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主座供家属、佣人使用;严复住在花厅,楼上卧室,楼下书房、客厅。尽管时间不长,但仍是严复落叶归根的地方。严复孙女严停云,笔名华严,是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长在郎官巷。她在《吾祖严复》、《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曾娓娓动听地讲述她的郎官巷故居和她外婆的杨桥巷“台湾林”宅院。 该故居于1992年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后又公布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上海大唐美术有限公司捐资修复,并更新陈列,对外开放。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蓝建枢故居

位于吉庇巷北侧西口旧32号、新94号和南后街东侧南口6号。吉庇路、南后街均开大门。清代建筑,民国时期有修葺,两主座、一花厅建筑面积1029平方米。前座二进,坐北朝南,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前后天井,左右厢房;旁为花厅。后座坐东朝西,为青砖与木料混合结构的中西式结合民居。

三十一、陈衍故居(匹园)

位于文儒坊大光里北侧旧4号、新8号。整座格式布局均由陈衍自行设计,现虽已残破,而一人多高的外墙抹着白灰、盖上黛瓦,依然透露出当年的风韵情致。故居木构建筑,占地面积625平方米,建筑面积696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内分四区:第一区,大门进去为长石板铺砌的天井,左右厢房。主座是五开间木构平房,中间为厅堂,左右为卧室,系清初建的五间排木构建筑。厅堂插屏贴金瑞云纹,襻间雕刻排场,厢房冰裂纹支摘窗,实心插屏门。第二区有小园,名“匹园”,民国6年(1917年)辟。园西北角为三楹双层楼阁,曰“皆山楼”,由郑孝胥题匾,林纾画一幅《匹园图》,陈衍自撰《匹园记》,评叙园中景物。楼上藏书,名“花光阁”,楼旁楹联陈衍自撰、陈宝琛书:“移花分竹刚三径;听雨看山又一楼。”陈衍另撰一联为:“亭台都占空中地;风月教低四面墙。”联语谓园地面积不广,因此须向上发展;而所筑的围墙,为了便利风来月到,又故意降低了高度。楼下为卧室、书房。园东北角小屋两间,余地多种梧桐、玉梨、海棠等,还有绿竹数竿,环境清幽。每年正月初七,陈衍招宴“诗社”弟子于此。第三区正中,原有一座“闻雨楼”,是陈衍会客的地方,也是当时福州诗人聚会的场所,有亭台、池沼、楼阁,是一座典雅的园林建筑。楼南为花园,种有梧桐、白梅、蔷薇等。第四区名“直园”,民国9年(1920年)辟,平面呈长方形,南建一座三楹楼房,楼北盛种花果,有径通文儒坊;楼后厨房、小客厅,为用餐的地方。 陈衍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移居柏林坊;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置大光里宅,此后每次回榕均住在这里。民国26年(1937年)夏,病卒于此。现主座后原藏书楼和其他房间,已易他姓居住。主座和厢房仍为陈衍后裔所居。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三十二、刘冠雄故居

位于宫巷东段南侧旧29号、新11号。清乾隆间始建;光绪及民国时期大修。四面围墙,坐南朝北,两座毗连,占地面积1875平方米,建筑面积1308平方米,前临宫巷,后通吉庇巷财神弄。门厅在主座东侧,正中设六扇大门。进石框大门,为平整宽大石板铺成的天井,三面环廊。一进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前廊后堂,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厅中28根大木柱,中隔屏门,为前后厅,斗拱、雀替、挂洛等雕刻精美;西侧厢房,所有门扇、窗棂皆用楠木制成。隔墙入二进,结构与首进基本相同。过后天井,为三进倒朝房。一、二进都有小门通向东侧花厅。 花厅系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南面为双层楼阁,坐北朝南。楼上为卧室,楼下为客厅。前有小庭院,院中留下半副青石柱联:“正学咸宗邦硕彦。”北面为蔓华精舍。厅中斗拱、雀替、挂落等雕刻精美。楼前有园林、假山,樟树一株,原来还有桂花、腊梅几树。假山前立一块假山石匾,上镌“萝径”二字,前款“道光己酉夏”,后款“雪莱书”。沿洞登上16级台阶,可达“拜月亭”。亭原为双层、木构,惜已圮,只留下平顶,顶部石台旁刻有麒麟;保留最好的是假山雪洞,前后五折,冬暖夏凉,是消暑好去处。现刘冠雄侄孙一家居住。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三、董执谊故居

位于南后街西侧158、161号。清代建筑,两座毗连,周以围墙,建筑面积1413平方米,内有三池七井。陈宝琛曾为其题“贞吉居”匾。主座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向南后街开门。首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二进结构与一进基本相同,唯进深只五柱。二进西墙外建花厅。花厅为木构三开间,四坡顶,具有典型的民国初建筑风格。廊下为花园,花木扶疏,其中百年桂树一株,高逾5米,主径粗大。园中鱼池一口,深约2米,四旁石砌驳岸,外用条石护栏,造型优美;东开通道,设数层石阶入池中,池内多红鲫鱼。池东一口水井,青石圆形井圈,镌篆书“石泉”二字,边款为“苍作”,或说是郭柏苍书。园南一座方亭,西北两面靠墙,石砌亭基,旁有石阶盘旋而上。亭东南面有花窗、门扇,北面为走廊,施美人靠。民国时期改建为住房,但主构件尚保留。先后林纾、陈衍、何振岱、陈培锟和潘主兰、杨湘衍、谢义耕等文士都在此雅集吟咏。

三十四、陈君耀故居

位于黄巷中段北侧28号。原系清知府陈君耀宅院,现为南街街道办事处。明代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建筑面积2162平方米。一、二进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硬山顶,扛梁减柱造木构架,鞍式山墙。建筑古朴,每间跨度大,用材硕伟,为“三坊七巷”中所少见,是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一进廊位卷棚梁架驼峰上有“梅鹊争春”的透雕图案,枋心刻“寿”字,枋下替木卷云造型,檩木上施罗锅弯椽,襻间用一斗三升斗拱。

三十五、陈元凯故居

位于文儒坊大光里旧18号、新23号,紧邻陈衍、何振岱故居。陈元凯故居花木扶疏,他有诗云:“我家城南坊,花树颇荫蔼。”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及民国间重修,保留至今。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主建筑前后二进,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二进为倒朝三间排。东侧花厅,建有假山、鱼池,西侧邻宋理学家杨龟山的“道南祠”。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三十六、“台湾林”宅院旧址

位于今杨桥路东段南侧三友大厦、宏建大厦处。三座毗连,四面风火墙,坐南朝北,一宅直通两巷,前门在杨桥巷,后门在郎官巷。主座居中,为古民居建筑。临街为门厅,进入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中为石铺天井,上台阶为正厅。厅堂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屏门隔前后厅,左右是前后厢房。经二天井,进入二进,结构与一进相同。后面又有天井、花庭。西侧火墙外为旧式花厅,前后都隔天井,前天井北面为书房;东侧火墙外则为洋式花厅,前有天井,后有小花园。这群宅院经陈芷芳、林熊祥两代人经营,不仅建筑堂皇,而且装修华丽,是福州古民居中较早引进洋装修设备的。当时逢年过节,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既演福州戏,也放无声电影,有时还演木偶戏。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熊祥携眷返台,大门经常紧闭。新中国成立后,该院落曾作为干部招待所。现已全部拆毁,剩下后门的石门框嵌在郎官巷的转曲处。

三十七、叶在琦故居

位于南后街西侧176、177号,在衣锦坊与文儒坊之间。始建于明代,清至民国屡有修葺,外墙为民国时期改建的青砖墙。整体建筑由东面主座与西侧花厅组成,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321平方米。177号为主座,前后三进,大门朝东,临南后街。一进天井、三面环廊,厅堂面阔五间(明三暗五),进深七柱,扛梁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二进依次为倒座带前轩廊、厅堂、厢房;三进是两层闺房。闺房前有美人靠,所有挂落、隔扇、窗棂、挑檐、垂柱、博古屏风等都是精雕细刻的楠木构件。 176号与主座隔断,单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左侧小门通花厅。花厅前为园林,内有一口半月池,保存完好。花厅为三开间双层走马。一楼挂落、悬钟等极为精美;二楼走马飞檐,两个悬钟三面透雕福寿图案,房间隔扇有麻姑献寿等木雕。 整座建筑集明、清、民国时期建筑于一体,是“三坊七巷”中保存较好的古民居。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八、何振岱故居

位于大光里南侧旧16号、新21号,与陈衍故居斜对。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及民国初重建,保留至今。宅坐南朝北,建筑面积525平方米,四面围墙,前后共两进。临街北墙西段设双扇宁波门,上施门罩。入大门,过走廊、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厅中由插屏门隔成前后厅。过后天井通第二进,为倒朝三间排。系何振岱购置重修,直住至逝世;后为其子何治平教授夫妇居住,现为其孙何永菁住处。屋前庭院,种有果树花草,“何梅生墓碑”就屹立在花树下面。上刻“乾巽兼亥巳,何梅瘦暨配郑岚屏之墓,癸未仲春立。”西侧原有小型花厅,系当年何振岱论文会友之处,现部分改建。整座建筑布局合理,安排得当,紧凑实用。 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三十九、陈季良故居

位于文儒坊中段南侧旧73号、新19号。原是浙江平阳迁榕八世陈兆盛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手置。后易主,又经陈氏后裔购回,重建于清代。故居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3平方米。两座毗邻,只有一个门牌号,为清代与民国时期建筑的完美结合。主座临街门头房,门上悬“林则徐母家故居”匾。过插屏为风火墙石框大门。进门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小七柱出游廊),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屋顶,鞍式山墙,中间大厅,两边厢房。二进为倒朝房,面阔三间,但有部分改建。一进后天井西侧有门通次座。次座花厅原也是两进,现保留二进倒朝房,一进已于民国9年(1920年)改建。当时是“庙街事件”后,陈季良回福州闲居,趁此把次座花厅的北半部改建为红砖双层洋楼。洋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三间排,所有门、窗、壁板、地板,以至楼梯、椽板全用楠木;房与房之间的隔扇宽厚,隔音效果良好。楼下会客厅,入门处灰塑“退思处”横匾,两旁一副对联:“竹里静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厅内桌、椅、茶几、书橱等,全是红木制成。楼前庭院东南角,由陈季良亲自设计的一座六角亭,名“怡亭”,朱檐彩柱,雕制精美。亭周植有各种花树,亭旁原有一座假山、一口鱼池,今废。1958年“大跃进”时,陈季良亲笔题的“怡亭”匾(长1米,宽0.6米)被砸,房屋被用为鼓楼区法院宿舍,21世纪初退回,现由陈季良侄孙陈建威一家居住。

四十、王麒故居

位于塔巷西段北侧旧19、20号,新28、30号。系民国初李厚基新编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王麒住宅。其前身是汀州会馆。始建于清初,乾隆、嘉庆年间及民国时期均有修葺。两座庭院毗邻,旧时只有一个大门出入,前门在塔巷,后门在郎官巷。四面围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225平方米。主座30号,是典型的福州古民居结构,前后三进。原临街六扇大门(现改由28号出入),马头墙高耸。进门过门头房,向西进天井,入石框大门,为首进建筑。三面环廊,廊宽3米,廊下大天井,均用大条石铺砌。天井中摆放花卉、盆景、鱼缸。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厅前大廊宽敞,长达15米,当时可并排停放6顶大轿;两厢隔扇、门扇、窗棂全用楠木。一进与二进间有覆龟亭相连,通道两旁有披榭。二进厅堂也是面阔三间,进深同样五柱。后进尚有三间排厅堂一座。进与进之间皆隔以围墙,墙头上灰塑人物花鸟装饰,保存完好。 主座东侧28号为花厅。四周围墙,坐北朝南,鞍墙走势平缓,牌堵彩绘优美。石门框内设卷书形关合窗的宁波门。整座建筑由门头房、天井、大厅、厢房、披榭、花厅、园林等组成。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厅内隔扇、门扇、窗棂也都用楠木制成,屋架、椽、桁等雕刻尤为考究。双层木楼房上下各有前后房间,其木梯护栏雕刻具有西式风格。前天井上使用玻璃天窗,既利采光又可防雨;后天井内方寸见天地,鱼池、假山、雪洞、阳台一应俱全。尤其园林内假山、花木布置精巧,形象的假山和灰塑构造的一尊尊佛像,如弥勒、观音等惟妙惟肖;雪洞中尚存题刻“抚仙掌以承露”和“方响”两处。雪洞上方一座依墙角而建的四柱半边亭,亭沿木雕和小悬钟结构图案及用材都十分讲究,亭内顶部一对凤凰展翅飞翔并互相环绕,形象生动。原来还有珍贵的玉瓶树。民国初,严复晚年回榕时,曾一度寓居在这里花厅。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四十一、林觉民、冰心故居

位于南后街北口西侧与杨桥巷交汇处,旧南后街86号,新杨桥路17号。原系林觉民祖辈七房人家(包括林长民)聚居处。林觉民广州起义殉难后,林家避祸迁离,房屋让售予冰心祖父谢銮恩。谢家一直住至20世纪50年代。冰心十一二岁时曾居此。该故居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四面风火墙。前门临后街,门头房曾作为“万升桶石店”。主体建筑三进,一进与二进之间有一长廊,旁植花木。首进厅堂与建筑主轴线外的北院和南墙外花厅,均已被拆除改建。现仅存二进,占地面积694平方米,大门改在杨桥路。新建仿清式大门为凹入式,坐南朝北,六扇门,进深一间,前后挑檐,门内为石板铺的庭院;右折,进正座石框大门。二进,三面环廊,正面隔屏门,就是天井;左右回廊,登台阶为厅堂,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中为厅,由屏门分前后厅,左右为前后厢房。原冰心与父母住在左厢房,祖父住在右厢房,前为书房,后为卧室。过后厅是小天井,两侧披榭。正座南侧隔墙外,自东起为紫藤书屋,坐南朝北,为三柱三开间,前有小天井,与正厅前廊相通;书房之西为小书斋,坐西朝东。墙外西南角又有一小院。院中小屋双间,一厅一房,坐北朝南,进深五柱,是当年林觉民夫妇的居室,南面有小天井,花台上植有腊梅树,北面为厨房,今改为小花园。园东北角有小门通正座。这正是林觉民《与妻书》中描写的情景:“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你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对于大院,冰心晚年在《我的故乡》中,也有一段形象的记述:“我们这所房子,有好几个院子,但它不像北京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进屋子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每个‘天井’里都有一口井,这几乎是福州房子的特点。这所大房里,除了住人以外,就是客室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 该故居于1983年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由福州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出资拆迁、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持修复,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1996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林觉民生平史迹》展和《冰心与福州》展。

四十二、陈体诚故居

位于光禄坊仓角头巷8号,清代建筑,周以围墙,坐南朝北,二进一花厅。进石框大门为屏门,天井两旁披榭已改建。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柱,襻间一斗三升弯枋,方形石柱础雕工精致。后天井披榭也已改建。二进厅堂同样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但改为二层木楼房,保留襻间与挑檐三跳插拱,雀替雕花精美。花厅曾为福州工艺制花厂。 陈体诚,铁路工程师兼北京大学教授,子二:陈彪、陈箎,均科学界名人;女一:陈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

四十三、柯凌汉故居

位于文儒坊大光里北侧新9号,东邻陈衍故居。明末清初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周围以墙,前后二进。大门偏东,进门转过屏门,为回廊、天井、披榭。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鞍式山墙;厅中铺木地板,有屏门隔前后厅,两侧厢房。二进为倒朝房,双层阁楼风格古朴;檐口、栏杆、扶手雕刻较精致。柯凌汉亲属居住至今。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