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中寺
达明路和元帅庙两条平行的道路之间,东西横贯一巷,旧称尚方顶,旁边有一条弄,称大中寺。今其北侧已建成达明新村,南侧仅存门牌5号。清林枫《榕城考古略》载:“自宜兴门桥,南折达五显桥,内有大中废寺。” 大中废寺,古名钟山寺。宋淳熙《三山志》载:“梁太守袁士俊之第,内有小山,时闻钟声,因名钟山。普通二年(521年)舍以为寺,号袁寺。隋仁寿二年(602年)始以舍利为塔。大业二年(606年)改为鸿业寺,寻为钟山寺。唐上元元年(760年)更名福唐寺。会昌例废。”五代梁开平间,王审知修复,建定慧塔九级。宋大中祥符四年(1007年)复之,赐额曰大中寺。天圣中寺因灾毁、塔存。元丰改元(1078年)再复之,增塑八百罗汉像,观音像有题曰“天台雁荡”。又明万历间部分废,其地半入马森尚书居第。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寺毁,后改为长福营公馆。今其地有大中寺、内铺、三官巷、尚方顶之名,皆寺之故址。有园钟邱,石刻“钟山萃灵”四字,内有行香亭、凌云馆、藏书楼、成趣门、不辎轩、凌虚楼、蔷薇径、小石台、听莺亭、四照轩诸胜,马森撰记。
二、法祥院
在福州城西闽山,唐代建闽山保福寺,宋初改为法祥院,其山铲削殆尽,所存者巨石岿然。寺占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米,殿宇巍峨。建隆三年(962)寺内巨石镌观音佛像,有刻石云:“寺虽新号,山则旧名。”熙宁间,光禄卿程师孟知福州时,常到寺中游览。宋末寺废,入为民居。
三、紫极宫
坐落于宫巷北侧,唐天宝元年(742年)建,祀道家之神。宫巷因其而得名。《闽侯县志》载:“在聚英坊之北。唐天宝元年,田周秀言‘老子降于丹凤门’,因置混元皇帝庙。二年,改庙为宫。以在京为太清宫,东宫为太微宫,诸州为紫极宫(故曰紫极宫)。光化三年(900年)伪闽复创。”
三、五百罗汉寺
位于今光禄坊西段。五代梁贞明五年(919年),闽王王审知夜梦僧数百,奕奕有光,所至处有双桧并池而秀,一僧擎跪而前曰:“王能饭吾于此乎?”天明亲访,得之,遂环立而建堂,池命名为“浴圣”,桧名曰“息圣”,有放生池。曾为雪峰寺廨院,后寺废。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就其地设常丰仓(寺之放生池至清末尚存)。入清屡有增建仓廒,闽县、侯官二县之常平仓亦附设其中,约可贮备粮食二三十万斤,设仓大使督理其事。清乾隆间,于仓前外立“天庚常丰”碑,又于厅右立“国计民生”碑。仓西北有巨石,状如伏虎,镌“金猫永镇”,原是乌石山的支脉。
四、育王塔院
宋淳熙《三山志》载:“育王塔院,兴文坊北,闽王时有之。佛殿题‘琅琊安远使募缘架造’,康定二年(1041年)重建。”
五、闽山庙
位于闽山巷的南端东侧,古称闽山境,祀宋景祐进士、秀州判官卓佑之。庙始建于宋建炎二年(1128年),端平二年(1235年)敇封为灵应庙,皇帝还敕赐二部《道藏》归其保存;明弘治四年(1491年)重修。清代为卓氏家祠,又为里社。历来士女如云,香火不断,每年正月迎神赛会热闹非常,元宵鳌山灯会最盛,是明、清时期福州城区庙会集萃的地方。陈元珂《重修闽山庙记》载:“每岁三月三日,则聚富宝珍服奇玩,竞为杂剧,前导神像,遍游于市肆;夜则奉小像于委巷,喧呼竟夕。”“环斯庙而居者,廿有四社,灾患必祈,疾病必祷,求欲福之者亦众矣。”明邓原岳《闽中元夕曲》云:“街头宝炬夜初开,一曲新词怨落梅。怪底佳人好装束,闽山庙里看灯来。”清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亦云:“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可见当时盛况的一斑。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改建为“闽山公园”。现为民居。
六、榷货务大王庙
位于春风楼前(今杨桥路),祀王审知能臣、梁国公张睦。宋初始建,后屡有修葺。
七、拙斋祠(林文昭祠)
位于三山驿南面。创于宋代,原为宋儒林之奇与其徒吕祖谦讲学处。后就其址建祠。因林之奇谥“文昭”,故又称林文昭祠。主祀林之奇,配祀吕祖谦。宋状元黄朴匾其堂曰:“尊拙”;莆田陈宓署其门曰“拙斋先生书院”。后书院倾圮,明成化间,由其裔孙林培重建,又附祀文昭仲子子冲及子冲三子耕。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提学佥事熊尚文重修。清雍正八年(1730年)奉敕重建,乾隆十七年(1752年)再修。
八、道南祠
位于光禄坊北侧,旧法祥院地。宋宝祐六年(1258年)建,初名道南书院,中祀杨时龟山;后改为专祀杨时的道南祠。明成化元年(1465年),督学副使游明重建,并祀罗从彦、李侗、朱熹,官府春秋致祭。嘉靖八年(1529年),提学金贲亨增祀程颢;三十一年,督学朱衡又以程颐同祀一堂;四十一年,提学金立敬重修,马森撰《道南祠碑记》。万历八年(1580年)废天下书院,改额“三山公馆”;十三年,巡按御史杨四知题请奉旨修复,祀典如故。后祠宇渐为人侵据;三十七年,提学佥事熊尚文查复旧址,修葺一新,并撰《谒祠文》。崇祯间重修。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被士兵占据,巡抚徐永桢查清旧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奉敕再修;三十四年,督学史陆舆作记,勒于马森碑之阴;四十九年,督学范光宗刊刻道南祠创建修葺缘由于碑。乾隆间,闽县、侯官县设育婴堂于此。光绪十三年(1887年),闽浙总督杨昌浚捐廉为倡,杨氏族人集资重修,杨浚董其事,中有遵道堂、立雪堂等。此间,谢銮恩在祠内开馆授徒,并作《道南祠花圃题咏》。光绪初,设南城学校;三十一年改为南城小学。民国初,更名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国民学校;民国20年(1931年)又改为道南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鼓楼第三中心小学迄今。第二道门为牌楼式建筑,开三个门洞。门前庭院宽广,两旁各植一株大榕树。主座首进为清式大型双坡顶三间排,东西南三面均为石柱,前廊石柱有陈宝琛书联。二进为双坡顶五间排,古色古香,环境优美清幽。现祠内古建筑已毁,仅存清光绪十四年杨浚重修碑两方,以及青石柱础等。
九、李延平祠
在杨桥巷,祀宋儒李侗。
十、三山会馆
原名三山驿,清代改名。明洪武间始建,作为二公馆,款待使臣。其地为元代的东驿,是宋提刑司团结军营的故址。
十一、怀悯祠
在文儒坊闽山庙附近,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建,祀嘉靖九年狱变中遇害的左布政查约参议杨璃、都指挥王翱和经历周焕。
十二、柏郎中祠
在南后街,明洪武间,侍郎、采访使夏原吉创建,祀元行省郎中柏帖穆尔。
十三、老佛殿
位于光禄坊玉山涧河沿。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修葺。民国《福建通志》“壇庙”载:“玉山老佛殿在澳门桥西、河之南,祀五瘟神。神之庙城乡厢内外在处有之,在城远者多谓之庵;隶于各城门者多谓之涧。”福州曾有“九庵十一涧”,老佛殿是其中之一。原为五帝庙,称玉山涧;清咸丰九年重修后改为佛殿,供奉老泗佛。殿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前后共二进。前门六扇,中为大门,额上青石刻“玉山老佛殿”匾;两侧小门,额上有“过去”和“未来”的两方青石匾。入门为天井,第一进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殿前有一藻井,保存完好。第二进殿宇结构和大殿基本相同。殿后高墙中嵌有一块青石匾刻“玉尺山古迹”;匾前有一古井,称“闽山井”,或说“闽山”藏此井下。天井两侧的廊庑中,有十多方石碑,只有一方“万缘谱”系青石碑,至今字迹清楚。
十四、平阳陈氏宗祠
位于文儒坊东段北侧16号,是陈季良族人的祠堂(后为福州角梳厂所用)。始建于明万历间,清乾隆、同治间重修。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坐南朝北,前后二进,四面围墙。一进已被福州角梳厂改为办公楼、库房。二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尚留有4扇整块楠木浮雕的门扇。有小门通东面花厅。花厅三间排木构建筑,已被作为厨房、食堂,假山鱼池也被改为厂房,破坏较严重。
十五、三山堂
位于宫巷西段北侧28号。又名福堂,是福州最早的天主教堂。明天启五年(1625年)初,由叶向高孙叶益善同诸教徒筹资修建,供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活动。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后,视察三山堂,嫌堂太狭窄,发帑金重修,不数月堂成,树牌坊于堂门,大书“敕建天主堂”五字,又赐匾“上帝临汝”。但清兵攻福州时,即毁于兵火。顺治十六年,都督察院都御史兼闽浙巡抚、天主教徒佟国器又捐俸银重建,并亲撰《福州重建圣堂碑记》。据康熙元年(1662年)荷兰人巴连卫枝描述:“教堂外表是中国寺庙风格,内部装饰也是中国化,祭坛与香炉雕刻着龙和其他头首,完全是异端的情调。只有有限的几张绘画与图片,如耶稣基督、圣母玛丽亚、报喜天使加百利,才可以看出基督教的特征。”教堂同时还是一所刻书社,在这里刻有:杨廷筠《天释明辨》,艾儒略《五十余言》(1645年)、《性学觕述》(1646年)、《三山论学记》,龙华良《圣若撒法始末》(1645年)等。 清康熙以后,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共120年的禁教,三山堂改作关帝庙。直至“五口通商”后,同治二年(1863年)天主教会要求偿还三山堂旧址,清廷给以交换地皮,在南台修建泛船浦天主教总堂。
十六、上杭蓝氏宗祠
位于郎官巷西段北侧30号。清代建筑,由汀杭同登堂建。坐北朝南,前后二进,周围以墙,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3平方米。大门偏东侧,门内施屏门。进大门依次为回廊、天井、祠厅、后天井、后楼。前天井与回廊均铺条石。祠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鹊尾脊。后楼三间倒朝楼房,中为厅,左右厢房。一层厅中铺拜石;二层走马式楼房,原匾额“种玉堂”,内供神主牌。祠内尚存两块练功石。一块上阴刻“汀州上杭蓝五魁堂”等字。 据闽、粤、赣《蓝氏族谱》载,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金兵入侵,十五世蓝吉甫弃建康勾容,南奔入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后分一支往上杭。
十七、永泰同安试馆
位于宫巷南侧旧33号、新3号,系永泰文藻境(今同安镇)檀氏“书丁”。始建于明末清初,既为祠堂,供奉祖先,又为檀氏族人来福州住读之所。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周围风火墙,坐南朝北,前有门头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进石框门为石铺天井,三面环廊,两侧披榭。主座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厅中用六扇门隔为前后厅,两侧为前后厢房。厅堂梁架、斗拱朴实规整,有明代建筑风格。原厅中供祖先牌位,并高悬“进士”、“举人”等多面牌匾。后座为倒朝两层楼房,面阔三间,东侧设扶梯通二楼。有小天井,两侧为披榭。
十八、关帝庙
坐落于宫巷北侧。清顺治九年(1652年)敇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十一年(1733年)总督郝玉麟、巡抚赵国麟建,祀关羽,附祀关平、周仓、王甫、赵累。庙址本为明天启五年(1625年)天主教所建三山堂址,清初尚作传教之所,后被禁止,故改建为关帝庙。
十九、长汀试馆
位于塔巷北侧旧26号、新20号。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同治间重修,系长汀秀才、商人来省城应考、经商的留宿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建筑面积1376平方米,四面围墙,前后二进。大门内为天井,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正厅中设屏门隔前后厅,后厅过天井入石框大门为第二进。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结构与一进相同。建筑制作粗放,风格古朴。
二十、汪氏宗祠
位于衣锦坊西口南侧新61号。系由省城、永泰、闽侯、闽清等县汪氏集资,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增建后座文昌阁,民国15年(1926年)重修。坐南朝北,建筑面积491平方米。砖木结构,前后两进,青砖围墙。大门墙石门框上花岗石门额,阴刻“汪氏宗祠”。墙头灰塑亭台楼阁。大门内立有插屏,屏门两侧为耳房。耳房后三面环廊,中为天井。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小型七柱,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鞍式山墙。厅后左侧有小门入二进。二进文昌阁,为二层走马楼。祠内保存汪氏后人为先贤竖立的两方功德碑。祠祀明兵部侍郎汪道昆等汪氏先贤。前东披榭留古樟树一株。
二十一、天后宫(绥安会馆)
天后宫(含绥安会馆),位于郎官巷南侧旧28号、新17号。清代建筑,占地面积3515平方米。其中天后宫建筑面积1045平方米,周以围墙,门墙上灰塑神话故事。入门依次为前殿(戏台)、正殿、后殿。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作为服装厂,前殿、正殿内构架大部已毁。后殿尚存,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扛梁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殿内梁柱硕大,雕工精美,有镏金匾托,飞天图案雀替、透雕悬钟等;尤其殿正中屋顶上的八角镏金藻井,由七层如意斗拱叠涩,螺旋结顶,优美华贵,属建筑精品。这里是“三坊七巷”中至今保留较好的民俗信仰建筑。古代天后宫都建于江海之滨,该天后宫又可作为古郎官巷附近水网地带、河湾会潮的实证。同时还是榕台两岸神像的共同载体。 绥安会馆,又称绥城会馆,即建宁会馆,位于郎官巷南侧新15号,周围以墙,石框大门前,竖立两块雕刻法器的方石,规式较为特殊。入门过环廊,为天井、祠厅。天井铺条石,左右廊屋;祠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西外墙边嵌有一块竖立的石界碑,长100厘米,宽24厘米,阴刻:“绥安会馆公业墙界”。 史载,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建安郡增置将乐、绥安二县(今三明市境域)。晋义熙元年(405年),改绥安县为绥城县(含今泰宁、建宁二县及宁化、清流、明溪部分地)。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建安县,后改属邵武。唐武德五年(622年)从邵武划出,再置绥城县;七年又废,八年复置;贞观三年(629年)再废。绥城县前后存在200年。乾元二年(759年)析原绥城地分置归化(今泰宁)、黄连(今建宁)二镇。可见建宁会馆,可称绥安会馆,也可称绥城会馆。清张际亮《述旧绝句》曰:“郎官巷古半乡人,天后祠前记此邻。往日儿童头角异,可知吾亦太仓陈。”自注:“郎官巷余邑人多居此;天后祠,邑人所建也。”
二十二、萃贤堂
位于南后街165号,后门开黄巷73号。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英国传教士史密斯购置民房始建,为中华圣公会在榕第一堂。后被烧毁,咸丰十一年又由英国传教士胡约翰募款再建,一度改名宣道堂。前面为礼拜堂,建筑考究;后面为牧师屋。直至新中国成立后,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还存在,并有活动。
二十三、连城张氏试馆
位于宫巷东段北侧旧4号、新12号。清光绪间,由连城张氏商人捐建,专供族人来福州参加省试或赴京应试住读用。馆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1485平方米;现占地面积53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周围风火墙,前后二进。由门厅、天井、披榭、厅堂、厢房等组成。门厅面阔三间,中为厅,旁为房。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有前后天井、前后厅。前厅堂中建魁星神龛,高3米,宽2.2米,基座石刻麒麟,门上绘《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故事。梁架上有两条灯杠,可挂六盏灯笼,寓意六房子孙齐发。这是福州古建筑中少见的。灯杠托饰浮雕狮子和花卉。二进结构与一进相同,也有大厅、天井和披榭。现建筑保存完好。
二十四、吴氏宗祠
位于塔巷北侧旧20号、新6号。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682平方米,前后二进。临街六扇大门,设门厅。一进石框大门,依次为回廊、天井、厅堂。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二进后为三间倒朝房。祠内保留三副楹联,厅中插屏柱上一副阴刻贴金楹联。
二十五、汀城试馆
位于安民巷新15、16号,系长汀县城在榕商民捐建,供诸生、举子来榕住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四面围墙,两座毗连,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15号为主座,原有三进,现留二进前面门头房,悬木质匾,上书“汀城试馆”四字。一、二进天井、大厅、厢房,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原后进为花园,已毁。16号系花厅式建构。
二十六、官氏宗祠
位于塔巷(早圮)。据清《官氏族谱》载: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纪念官氏入闽始祖-—唐福州户曹上官偕。官姓与上官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