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林翁家书​堂 福清最早学堂
2016-07-1212-00-00来源:

福清最早的教育机构在何处

教育事业乃宏图伟业之根基,福清乃海浜邹鲁,文献名邦。追寻福清的教育渊源,邑内众说纷纭,本人近年参加编撰《福清市志》,因工作需要接触大量经典文献资料,对福清最早的教育机构究竟在哪处一直很关注,我认为福清最早的教育机构应沿伸到唐代。

谈及福清的教育渊源,隋唐之前不足论。福清东张出土的陶器等文物,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考证认为,约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福清这块土地上生息,惜无文字记载。福清置县始于唐圣历二年(699),说明唐朝在建立王朝81年后开始加强对福清的管理,唐朝(618年建立)之前福清的教育机构,教育状况无从谈起。欧阳修《新唐书·常衮传》记载:始闽人未知学,衮至,始作为文章,亲加讲导。常衮曾任唐宰相,780年出任福建观察使(即福建省最高行政官),他与前任李椅都在福建大力倡导儒学。

在古代,进士录取人数多少,是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唐代,福清共有8名进士,他们是:林简言(830年进士)、王棨(862年进士)、郑隐(875年进士)、陈鼎(891年进士,廷试第二名)、王仁缋(王棨之子,890年进士),翁承赞(896年进士)、翁承裕(900年进士)、翁袭明(906年进士)(以上据清·乾隆《福清县志》第238—239页)。唐朝福建共有77名进士(据《福建教育志》),福清进士人数占全省十分之一强,这比例是相当高的,说明当时福清的发展水平已居全省前列。

培养进士,首先要有学校,历代称之为庠序、书堂、学堂、书院、私塾等的教育机构。唐代的书堂有官办和民办之分,官办的书堂主要是藏书之所,民间书堂主要是读书、讲学,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为科举考试、宏扬儒学等培养人才。古代科考要从县试考秀才,府试考贡生,省试考举人,礼部考贡士,至殿试考进士,福清的这些进士在何处读书呢?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闽江学院历史系教授薛菁,她也是福建省教育厅历史学科带头人,她在为福建炎黄文化研究会、闽文化系列研究丛书编写《闽都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中记述:唐朝之初,曾下令全国广设庠序(学校)。薛菁在第四章第二节:隋唐五代时期闽都教育的发展第199—200页记述:据《三山志》、《八闽通志》所载,可以断定福州府学当在唐大历年间(766—779年)以前设立。除了府(州)学的设立,还有县学。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晓望在《闽北文化述论》中记载:“自唐朝以来,州县办学已成为一个制度。”说明当时州、县级行政区办学已是国家制度,县级辖区办学势所必然。《莆田县志》(1994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记载:“莆田县学,唐开元年间(713—741),初设县学于城南隅,有张九龄书夫子庙额。”《八闽通志》记载:“长乐县学(长乐于623年置县),在县治东兴贤坊内,唐乾符四年(877)建。上述引例说明,当时县级政区设立县学很普遍。当时福唐县(今福清市,699年与仙游县同时设立)教育水平在福建名列前茅,福清周边的长乐、莆田设县学,福清县学岂会缺席。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县学,在县治之东。宋·元丰元年(1078),复广庙地建。龙江书院,其始,莫祥何人所建,宋宣和六年(1124)镇官陈邻重建。”可见福清上述两个教育机构从宋代起都有详细记述,唐代因缺资料未寻得具体记述,但据上述推测:县学和书院当设立于唐代,且福清第一位进士林简言,及第是830年,他家乡福清的县学、书院当在830年以前,福州府学设立的相近年代创立。翁承赞少年读书是从家乡书堂起步,之后学遍县学、郡学“从乡校而游郡庠”(据《翁承赞墓志铭》)。《福清县志》,还记述:闻读书院,在县东福唐里,唐水部郎中陈灿,字德室,读书于此,故立。这信息说明,闻读书院培养出唐朝水部郎中陈灿,该书院当设立于唐朝,但同上述推测一样,具体何年何人何时所设,尚未查到充分资料证据。在唐代,福清已有教育机构可确定无疑。

漆林翁家书堂建于唐咸通年间

唐代,福清有证据可查的教育机构在何处呢?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历史系教授周雪香在为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撰的闽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编写《莆仙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中第三章教育科举:莆仙文化的辉煌硕果,第121—122页,引明弘治《兴化府志》记载:“入唐以来,莆仙地区所设立的书堂有迹可寻举其要者,如:漆林书堂,在莆田县东北五十里蒜岑之南,唐少府监翁巨隅之别墅也。巨隅尝创一堂,训督学弟。其子长谏议大夫承赞,昭宗乾宁三年(896)登进士第,次水部员外郎承裕,光化三年(900)明经释褐,《寰宇志》和乾隆《福清县志》均记录登斐格榜进士;次承检(改名袭明),初应童子试,及天佑三年(906)复第进士。”关于“漆林书堂”,在徐晓望主编的《福建通史》(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八五”社科规划项目,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第二卷第七章记载:唐五代福建文化的勃兴第244页记述:翁氏家族的漆林书院也很有名,“在郡北蒜岭南,即唐少府监翁巨隅家塾。唐谏议大夫承赞,水部员外郎承裕,秘书郎承检(袭明),皆于此肄业成名。《闽书》记载:“福清蒜岭有漆林书堂,为唐翁承赞、翁承裕及犹子翁袭明肄业(学习)之所。”清·乾隆《福州府志》记载:“漆林书堂在福清蒜岭南,翁平章承赞、承裕肄业之所”(翁承赞曾任闽国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福建通史·隋唐五代》记载:“翁氏家族的漆林书堂很有名,在郡北蒜岭南,即唐少府监翁巨隅家塾”(翁巨隅,翁承赞父亲)。

在唐代,漆林书堂已闻名内外。据《莆田县志》(1994年10月,中华书局业版)第772页记载:“漆林书堂,学址在江口镇草堂山(今福清市新厝镇漆林村),唐咸通年间(860—873),翁巨隅创立。”这是屹今有文献资料证实的福清市最早学堂。 

读书声里是吾家

漆林书堂在唐代已名声远抪。徐晓望主编的《福建通史》记载:承赞衔命至闽,与侍郎肖顷同寻旧书堂。(引《莆阳比事》卷四第165页)文中所引“与户部侍郎肖顷同寻旧书堂”是指梁开平四年(910)(有的文章记载梁开平三年,本文根据《翁承赞墓志铭》记叙),梁帝委派户部侍郎肖顷,户部员外郎(翁氏族谱记载为户部侍郎)翁承赞为钦差大臣,赴闽册封王审知为闽王。肖顷是福建莆田人,和翁承赞是老乡。举行册封礼后,闽王安排两位钦差大臣荣归故里看望亲人乡亲,并派轺车(古代轻便小车)护送。肖顷特作诗“赠翁承赞漆林书堂”,诗中描写了当时的情景:“入门邻里喧迎接,列坐儿童见等威。却对芸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诗中明确透露出如下信息:唐代漆林就有书堂,当肖、翁等朝官荣归故里时,乡亲们高兴地热情欢迎,儿童整齐地列坐,回望在学堂勤学苦读的学子,培养出来的都是身穿锦绣之衣的优秀人才。翁承赞驻足在昔日用功读书的书房,漫步在厅前的狎瓯池旁,流露出对抚育他成长的故乡的深情思念。此时他离开故乡已17年之久,临别时他写下“书斋谩兴二首”,描写当时漆林书堂的环境以及朗朗读书声的自豪和喜听读书声的心情:“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花样。过客不湏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

进士出身的莆田人黄滔是晚唐五代诗赋高手,又是闽王王审知得力助手,他与翁承赞情谊深厚,多有诗作唱和,他在“春和翁文尧员外经过漆林书堂见寄之什”吟曰:“朱旗引入昔茆堂,半日从容尽日忙。驷马宝车行赐礼,金章紫缓带天香。山从南国漆烟罕,龙起东溟认夜光。定恐故国留不住,竹风松韵漫凄铿。”唐礼部侍郎独孤损是当朝鸿儒重臣,他对翁承赞很尝识,在翁承赞使闽时,有诗“赠谏议大夫翁承赞使归闽诗句,因诗句较长,未全录在兹,其中有:“成名只仗书千卷,立身不泥五侯荐”的诗句。

漆林书堂属莆田还是福清

值得一提的是,漆林书堂及翁承赞、翁承裕、翁承检是属莆田还是福清曾有争议。这是好事,是为此,莆田史志资料记述比福清资料更祥丰。莆仙平原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首屈一指的经济富裕和文教兴盛。唐宋时期,莆田境内“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宋代莆仙进士人数占福建三分之一,宋代莆仙进士1612名,名冠华夏。翁承赞高祖翁轩,官闽州刺史,于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因喜莆田兴福里竹啸庄“前有海水朝宗,后有竹林环荫”而落籍。父亲翁巨隅,官少府监,从莆田移居漆林。莆田市六桂文化研究会编撰的《六桂故里之光》专辑刊出黄祖绪的论文“唐代御史大夫翁承赞”记述:“巨隅子三:长承赞、次承裕、三承颖,因其父购田筑宅漆林(今福清市新厝镇漆林村),遂举家迁焉!”翁氏祖家竹啸庄仍风水宝地,必然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再寻宝地,举家迁抪,事属必然,也是先祖远见卓识之举。先祖带来了莆仙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漆林设立书堂,培养杰出人才。其实,漆林(蒜岑)在福清置县(699年)之前确属莆田,之后划归福清,这事现在人是很清楚的。争论也是名人效应所至,我们应高兴的是莆仙史志文献保留了许多珍贵资料,为我们查寻唐代福清最早的教育机构保留了珍贵文献。 

(作者简介:翁箭峰,福建省福清市人,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福清市志编委主任,《福清市志(1989—2005)》主篇,《福清年鉴2015》主篇。)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