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升宝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30年激烈的历史变革,造就了大批辈出的英雄,各类改革精英都在中华广阔的舞台展示非凡的才能,演绎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喜剧,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杰出贡献。不仅是改革,任何事业都是人在操作,人起着决定作用,人是至可宝贵的。没有人则一事无成,世界将陷入停滞,因此,志书必须加强对人的记述,强化人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鉴于此,二轮修志中就有人大声疾呼:应在人物篇中设置“人物简介”,记述他们的业绩,这种热情和愿望很值得赞扬,且有一些志稿或已出版的志书都设置“人物简介”予以记述。200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长汀县志》设“人物简介”,列出先进人物、军政名人、科技专家、经济能人、文化名流等5大类。2008年第1期《福建史志》刊登《续志〈人物志〉里应设〈人物事录〉》一文,录入陈平川事录,比一般人物传记篇幅都长。志书不是枯燥数字的堆砌,事物简单的陈述,而必须给人以精神鼓舞、力量激发,弘扬先进,构成民主、和谐、公平竞争的社会,这是国家谋求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人,因此,加强对人的记述是非常之重要。但是否必须设“人物简介”,诸如像陈平川一样录入,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说白了是不赞同设置“人物简介”,其理由是:
1、《人物简介》标准尚难界定。以《长汀县志》为例,其设置的五大类人物是否代表或概括了一地改革之精英。尤其当今,一些人和事的关系相当微妙,诸如同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成就则大有差异,列入某人,其实是否定另一个同在起跑线上的人,无疑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损伤他们的人格尊严。在一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算是地方名流吧,名副其实的,却是寥若晨星,而有的没有那样的身份,却比之录入的人成就要大,不将其列入,将作何处置。界定标准依凭什么?界定不严,或标准不一,或双重标准,都将使主编为难,使之混乱。将不可列入的人物列入,无疑将助长一些人的功利思想,促使功利思想的泛滥、漫延,不利于团结和谐的社会发展。
2、是变相立传。笔者阅读过一些志稿或志书的人物简介,无论从记述内容、范围、形式和要素诸方面,比之一般的人物传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如“陈平川事录”中“……他和‘两委’成员身体力行,带起全村民众、使全村渔业经济年年上新台阶”,这能说是“录”吗?与人物传记章法上的“述”而有“作”何其乃尔相似?换言之,这就是变相立传。诚然不能以篇幅长短作为界定人物传或简介的标准,一般说,简介是简要介述,只录其事。但与此相反,一些人物简介是不立传的传记。有悖于简介范畴。
3、是好大喜功的直接表现,脱离实事求是、准确、全面记述历史事实的修志原则。当今某些人空挂虚名、图谋私利,标榜什么全国、世界的什么名流委员会为诱饵,误导一些人花钱去买个什么世界、全国的金奖、银奖。于是,这些获奖者洋洋得意,持着奖牌四处张扬。倘若志书中的人物简介将其列入,他们便可以此为资本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无疑更助长这些人膨胀的名利思想。尽管这类事这类人属凤毛麟角,影响之深远却不可低估。笔者曾主编某乡类似志书的乡土文化书刊,原初设置“人物简介”栏,偏有好大劳动者频频送来奖状、事迹,以如簧之舌游说编辑人员,导致该进行的工作无法进行,每天被缠在这项事务中,最后只好取消这个栏目。二轮修志中,某部门领导组织部门志的编修,直至志稿编成,不独是对编辑人员,而且对志稿予以充分赞扬。未已,这位领导调离,由新任局长主政。志书出版之时,在第一章中仅加一“原”局长。那位局长大发其火,将出版的志书斥责得一钱不值,仅仅多了一个“原”字就如此,虽说志书入表不致如此,但从侧面可看出对当今之人的简介,倘若简错了人,将是弄巧成拙,导致造成志办与社会之间不易协调的矛盾。
4、违背志书“生不立传”的原则。人物传与人物简介虽不可同日而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实质都是记述人在社会的活动,彰显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或对反面人物昭彰罪行。志书坚持盖棺定论“生不立传”,旨在使入志人物成为一代之楷模,值得人们学习,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意旨。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有些人,尤其个别美其名的“英雄”人物,经不起金钱大潮的诱动,纵观第一轮已出版的志书,有些墨汁未干,入志人物就琅珰入狱,有些甚至走上断头台,那都是不可一世,叱咤风云的人物。由此可见,这类人物入志的副作用绝不可低估,不能起到志书“资治、教化”之目的。虽说,志书力主创新、力主走出被旧志桎梏的藩篱,但志书编纂原则必须遵守,不可违背。不设置“人物简介”,可力避这一弊端。尽管人物简介都立定标准,但标准不严,或标准宽泛,或标准被某些人所利用,都易引起纷争。即使标准再严,也难预测入志之人的问题发生。
5、对人和事被任意宰割。当今正在进行的改革,人和事陈陈相因,紧密相连,切忌任意割裂。一项事业的成败得失都是由人主宰,与各类事物有普遍联系。设置人物简介意味着人和事的分离,割断人和事的必然联系,不利于反映事物之间人的主导作用,也不利于反映事物记述的深度和广度,很难处置人和事的多重交叉重复。
二轮修志时隔15—20年,立传人物不多,已是事实,但不能因为少,而滥竽充数,这不是对当代人物失去入志之机的“不公平”,而是对志书编纂原则的坚持和维护。志书是“官书”,具有政府的权威,需经得起历史和社会的检验,不致使后之人讪笑大方,找出失实的“把柄”,挑战志书的权威,因此,以不设“人物简介”为宜。
不设“人物简介”对当代人物如何记述:
1、将人系入事件记述。如某个新村建设或经济发展,不能视其是某人的功绩,尽管领导者是重要方面,但这是集体之行为,将功劳记在某个人,当地群众就很难通过。融入事件记述,则是顺理成章。
2、无法与事件相连的人物,可在年鉴中记述,一年一鉴,供后之来者利用,仅记其一年的事迹,即使所记之人出了问题,也毫不影响年鉴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