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就巨笔编史志 倾尽碧血写春秋
2016-07-1312-00-0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挥就巨笔编史志  倾尽碧血写春秋

—记《福州市志》第一册主编刘润生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4年6月2日,《福州市志》第一册主编刘润生溘然与世长辞,享年79岁。他走得那样从容豁达,那样无愧人生。他用生命的碧血铸就一座巍峨丰碑    由他主编的《福州市志》第一册、《福州市城乡建设志》等8部计680万字,个人论著《论开拓方志工作新领域》计35万字。还有合编、审定志鉴稿件,编写革命人物传略以及地情资料等,总计4800万字。先后12次荣获建设部、省、市修志先进工作者称号。

人生难得修一志  不用扬鞭自奋蹄

1926年10月,刘润生出生于长乐县潭头乡,童年和少年时光都在家乡度过。1947年6月就读于宁德福建省立三都中学。其时,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城工部,被委任为闽浙赣省委城工部闽东工委长乐县特派员。福州解放后的1949年10月进入福建省立农学院病虫害系读书。并任学院青年团支部书记及队委副书记。在百废待兴、急缺人才的1950年,他响应党的号召,走出校门,担任市郊委办公室秘书。而后,由于城工部事件几经磨难,历尽坎坷,下放劳动。在如此艰难的忧患之中他依然坚定对党的信念。他说:这是个人遭遇,我相信党,终会使我沉冤昭雪。历尽每次浩劫,情况略有转机,他就挥笔写下入党申请书。先后两次入党,两次被开除,后再入党。最后终于圆了重回党组织的梦,回到渴望许久的党组织的怀抱,像一个失去母爱的婴儿,重新获得母亲的挚爱,心情无比的激动和愉悦。待他沉冤昭雪,重新获得工作,担任市建委办公室主任之后,没有任何要求,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自叹:我这一生是“三幸者”:参加地下党城工部没有牺牲是“幸存者”,文化大革命没有被整死是“幸运者”,如今是尽情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幸福者”。

1987年,福州市紧锣密鼓开展修志工作。此时,刘润生退居第二线任福州市建委副处级视察员。1987年3月修志任务刚下达,他毅然出任《福州市城乡建设志》主编,刚卸下工作的重担,又重新挑上一副更为沉重的担子。涉入陌生的修志之门,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他立下誓言“立志学习两司马,坚忍不拔似愚公”。他在《福建日报》刊载的“寂寞修志人”中满怀豪情地赋诗:“人生难得修一志,不用扬鞭自奋蹄。夕阳虽短景别致,老有所为乐无比。”被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所驱使,耐着清贫和寂寞,行政、业务的担子一肩挑,事无巨细亲自过问。冒着酷暑和严寒,下班之后,还将稿件带回家修改、审阅,即使年青人也感到吃力、困乏,而刘润生却天天如是、年年如是,从没有真正节假日的休息。有些人看到他每天从家里到办公室之间不停地穿梭,实为困乏,好心地对他说:老刘,都一把年纪了,又不愁吃穿何苦来着!辛辛苦苦几十年该休息了。刘润生坦然地说:我三次都没有死成,当然还要工作!想起几位逝世的同学,和他们比,我怎能不工作!他对同室的编辑们说:工作一天就是幸福一天!他的人生观、幸福观就是不懈地追求工作,追求幸福!

他不仅自己铁心修志,还动员全家加入修志行列。他妻子林啸涛是企业统计员。老刘认准夫人这把铁算盘,凡志稿所有表格、数字都交由她校核,相信她不会出差错。每当大女儿刘旭、二女儿林虹走进家门就被交代用电话向有关单位联系上班时间尚未了结的事情。她们却无怨无悔围着润生转,从不推却,揽下父亲干不完的活儿,共同分担他肩头那副沉重的担子。

离休之后的刘润生在史志领域有许多头衔:全国建设系统专业编纂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地方志学会理事、福建省建设年鉴顾问、福州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福州市建委编志办主任、福州市地方志学会城建委员会主任、福州市城乡建设志主编、第二轮福州市志第一册主编等,而这些都缘于他对地方志事业的无比热爱。

为求史实的无误准确,他对每篇志稿都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如“青口工业区”中记述:闽侯县青口镇是前国府主席林森出生地。他思虑再三认为不准确,改为:“民国政府主席林森出生地”,实事求是地还历史原貌。又如《福州城乡建设大事记》记述:“至民国38年(1949年)8月福州解放止,市区遭受日本、美国等飞机扫射、轰炸……”,有人质疑“日本、美国等”这个“等”指什么?经查当时出于内外有别,南京国民政府派飞机轰炸十九路军在福州发起“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之事,以“等”代之。刘润生慎重考虑之后,最后删去“等”字,将上述情节如实记载。标点符号常被一些人看作“小事”而忽略。古诗文的标点更是错误迭出,如《文苑》中古诗文《开元寺》和古碑记《道山亭记》等4篇,标点差错竞有34处之多。刘润生细究原委,认真改正。机构记述由于历史变革难以掌握,如国家建材部误为中央建材部,解放初期组成的福建建筑公司误称福建省建筑工程公司,凡经刘润生之手的志稿,都被他这样一字一句地修改。对分歧之处,无论是编辑或其他人员都可和他展开争论,辨明是非,求得共识。正是因为这样,《福州市城乡建设志》深获社会各界的好评,被建设部评为全国一等奖,刘润生在福建志界也获得很高声誉。

探究方志理论  推开方志之门

刘润生从跨进志坛的门槛之日始,就关注对方志理论的探讨。每当夜幕垂降、华灯初上,城市处于欢腾热闹之际,刘润生的那窗灯火,总是灿亮如炬,伴着一迭迭志稿,直至深夜。1988年,他对福州市城乡建设志的编写就很有远见卓识地着眼于“大环境、大市政、全行业”的辐射,采取“立足城市,辐射郊县,先抓基础,适当同步,相互促进”的办法,很受同行以及市建委领导的赞赏。他遵循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精神,切实执行“积极稳妥、保证质量,留有余地”的编志工作方针,创办《修志简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刘润生的修志指导思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注重观念的创新。他在《续修志书,要不断创新》文中称:“一,观念上的创新;二,内容上的创新;三,体例上的创新;四,记述上的创新。”他还强调“不断创新不是‘另起炉灶’,标新立异。续修新志的创新是在不断总结探索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完善”,因此“随着形势的发展,新的门类也在增加,续修新志可考虑增加”。

在《论开拓方志新领域》中,刘润生从实践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资料密集’优势,抓住机遇,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地情宣传教育活动,为当代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将续志编修与拓展工作新领域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修志的目的“立足于用”,在“改革用志方法上下苦功、求实效”,“改变单纯发行志书,读志、用志相结合”,重要的是“把读志用志和发行工作融为一体”,形成读志用志的浓厚气氛。

如何突出专业志书的特色,1992年3月刘润生在上海参加全国建设系统专业志编写理论研讨会上发表《建设志要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一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地方志首要特征是地域性,需鲜明地反映地方特色,突出时代特点,创新地运用图表,增强科学的资料性著述,注意人物、文苑的入志。针对当时一些人对建筑无特色可写的偏见,他特别指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城市的风景线”,不能干巴巴的仅记述“砖头加石头”,要着重记述建筑风格、结构特色、内外装修、建筑使用面积等,亦即“既具实体,又有文采”。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1994年刘润生撰文《成书的最后关头要强化质量意识》,“切实求得一字稳,掐断数根须”的苦功与韧劲。他通过编纂实践去验证,在成书最后关头更需强化质量意识,必须“认真核对,求真存实,缜密考虑,端正观点、调整篇目,反复琢磨,精选图照,校正技术性术语错误,校正如‘校仇’,避免差错”。他针对志书表格上“表文不一,上下数据不一、差之厘毫、失之千里”的问题,反复强调“要树立全面质量观念”。

1998年,刘润生在《试论提高志书的学术品位》一文指出:学术品位的内涵表现在:1、创见性,要善于捕捉“独家资料”和“珍贵资料”。2、著述性,正确理解“述而不作”,加强纵断面记述。3、学术性,运用新理论记述新成果,加大记述深度。4、专业性,记述社会性、系统性、通俗性事件。5、文化性。他还提出提高志书学术品位的途径是:1、加强理论学习,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2、邀请专家学者参与修志。3、提高修志人员学术素质。

刘润生以满腔刚毅之正气实践志书的上乘质量,在前后10余年的修志岁月,铸成一部部浩宏的鼎力之作,虽身已殁,而精神却长存。

将志书推向社会  把成果奉献人间

1994年4月,《福州市城乡建设志》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印刷2000套(每套分上下册),仅半年就销售一空。1995年2月再版2000套,创全国建筑系统专业志出版发行的首例。

早在1991年11月在福州召开全国建设系统专业志第二次评议会评议《福州市城乡建设志稿》时,《福州日报》、《福州晚报》、《福建建设报》就进行专题报道。志书出版后,即在《中国建设报》、《福建史志》、《福建日报》和《中国市容报》等,先后发表10余篇专文予以推介。建设部电教中心为该志拍电视片,福建、福州电视台均为之播映。至1997年,有40多篇次对《福州市城乡建设志》推介文章在全国、省、市各级报刊杂志报道和刊载。刘润生不遗余力地推动志书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为社会公众所认识,获得社会佳赞,缘于他对修志工作的热爱,缘于他胸纳百川,心有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的福建东建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可英一次购买550套《福州市城乡建设志》作为爱国主义教材,赠送全市2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重点中学。福州市人大城建委员会、市教委、市建委等领导机关联合召开有20多所不同类型学校师生代表参加的赠书仪式,扩大影响。闽江职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其凎手捧沉甸甸的志书,心潮澎湃,激动地说:这部长于教化的资料性著述,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非常广泛的素材,通过这些素材进行具体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人们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福建建专学校学生代表叶明盛说:粗略地浏览了这部志书,深刻地感受到一次解放前后生动对比的爱国主义教育。

而后,刘润生又与多方配合,将这份礼品赠送给海外人士,发挥“传递海峡两岸兄弟情谊,架起五洲四海华侨华人的友谊桥梁”的特殊作用。当闽侯县人,原国民党国大代表、福州十邑同乡会副主席、台湾国华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张贞松领到一套志书时,感慨尤深地说:哦,多好看!记得1948年我家境困难,离开福州到台湾姑母处求学谋生时,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福州刚好涨洪水,许多木棚房歪歪斜斜,而今高楼大厦林立,变化真大!民国25年(1936年)在福州基督教卫理公会协和建筑部供职的美籍建筑师范哲民先生曾先后参与建设福州协和大学、协和医院和仓前山南区水厂。上世纪90年代初,其儿子从美国回福州旅游,当润生送给他一套丛书时,他翻开一看,万分兴奋地说:想不到我父亲在几十年前负责建筑的工程也在中国志书上署上他的名字,太好了!感动之极地将珍藏100多年的十几张福州地图和协和医院全景图等复印件送给市建委编志办。1998年6月,刘润生又组织市建委编志办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将志书送到乡镇。经过一年多“文化下乡”活动,福州市城乡建设发展总公司、福州市隆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自愿出资购买该志600套送给8县(市)教育局、文化局、侨联、图书馆以及168个乡镇文化馆。刘润生常对领导及编志办人员说:志书出版后,搞好发行,在社会上开展读志用志活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出版发行工作是最后冲刺,必须认真抓好!

乡情亲情相辉映  绘就村志暖人心

1998年初,刘润生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长乐潭头二刘村。重游60多年前青少年时代游玩的晦翁岩,虽物是人非,却常萦系梦园。回家翻阅先父遗存的张善贵先生编撰的《长乐晦翁岩志》,更是深为晦翁岩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内涵深蕴的文化古迹所感动。

800多年前,宋理学宗师朱熹为避“伪学”之祸,流寓晦翁岩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故岩以朱熹晚年字号晦翁为名。朱熹寓居于里人刘砥、刘砺兄弟筑室读书的龙峰书院,至今仍留遗朱熹的书法手迹。北宋以降,多有文人墨客、兴达仕宦慕名来游,留下数十首诗词及摩崖题刻,散发着一代名儒朱熹倡导的“明义理”、“宗道德”、“重实践”、“图上进”等理学思想,堪称为“吴航城外晦翁岩,虎踞龙蟠景最奇”的最佳去处。然而,由于交通闭塞等诸多原因,晦翁岩却长期深藏闺阁鲜为人知,秀美的面纱被深深紧罩。

润生重游晦翁岩流连忘返,仿佛800多年前朱子的墨翰清香伴着古树丛林和野草芬芳的气息,一阵阵扑面而来,浓郁的爱恋桑梓之情,催发他建设、发掘地方文化的心愿,顿然萌生编写一部《晦翁岩志》的构想,重建晦翁岩风景区,与闽江口的旅游景区织为一体,使这颗被湮没的璀灿明珠重焕光彩,任它的旖旎风光供世人共享,去薰陶一颗颗挚爱祖国河山的纯美之心。他的构想立即获得乡亲们支持。接下这项任务后,润生四处奔波,日夜操劳,历尽艰辛,先后数十次与家乡写信,通电话洽谈具体事宜,历经5年数易其稿,写就18万字,一部历史风景区名志,没要一分钱稿费。不说别的,编写这部书仅手机、电话费以及交通费就花费几千元,全是由个人支付。《晦翁岩志》临近出版,他的生命也临近危机,却仍关注出版质量,付印照片时就由女儿推着轮椅守候在印刷厂机房前,一页页过目,直至完全满意。一位和他打过多年交道的师傅说:老人出书印刷从来都是守着我们寸步不离,生怕印刷质量出问题。

2004年1月22日,正是猴年初一,《晦翁岩志》在家乡二刘村举行首发式,这是刘润生最高兴的一天。他抱病和家人一起,大清早从福州特地赶去参加,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昂然走进会场。会场两旁一幅楹联:“党恩浩荡,沐浴亿万人民促进经济文明建设;国策富民,激励爱乡志士协力实现岩志出版。”充分表达人民的无比愉悦之情,不由勾起人们对润生的无限景仰与敬佩。这是他 为家乡人民奉献的最厚重礼物。作为对家乡青少年进行最具体,最实际的爱乡爱国教材,该书发行3000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夕阳红胜火  壮丽且辉煌

2003年冬天,是刘润生生命史页上最不幸的日子。福州市老干局组织离休干部检查身体,12月2日,医院诊断为晚期胃癌,至多有半年的生命。这如同法院的判决书,震碎了他女儿的心灵。为稳定父亲的病情,女儿却对父母严密封锁消息,让他安心疗养,延续生命。不知实情的刘润生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行走自如,照样每天上班下班,抽空去医院挂瓶。市方志委副主任张天禄得悉他病情,要去探望,他在电话中乐哈哈说:“没事,你别来,我是在医院挂瓶保健,还在上班!”他生命中只有两个字,就是工作,现在突然躺在病榻,医生要他静心休养,他那能安得下心!

刘润生真正是把住院当成保健,而不是治病。他感觉着没有大病,保健一段时间就好。病房护士常见他擅离病室,不守“规矩”,好言相劝,他毫不在乎。其实,癌细胞已经在肆意侵袭他身体,4月间,已向脑部转移。让人惊诧的是,他说话声音宏亮,非常清晰,头脑敏捷。凡看见他的人,见他如此的爽朗,仿佛都清除了焦虑和不安,给人的感觉真正他是在医院保健,保健之后,所有的疲劳困顿都消除殆尽,一切都好了,生命之路依然向着远方延伸。人们都觉着他身体素质好,潜存着坚强的底蕴。他也很是自信定能如期完承担的编写任务。张天禄副主任以及和他共事的编辑也相信他确实是在医院保健,甚而坚信由他继续主编的《福州市城乡建设志》定能夺回一个全国奖项,为福州志坛增添光辉。

4月8日,刘润生主持在罗源县召开福州市城乡建设志乡镇建设篇编写会议。他在会上简明扼要地列出各县(市)区编写的重点乡镇,以及每个乡镇编写的内容、要点,为不知如何着手的编写人员拓宽思路。

4月中旬,刘润生到市方志委向张天禄副主任请假到广州南方医院疗养,很是自信地说:没事,去保健半个月就回来!临行前带去鼓鼓一袋的志稿。4月18日,刘润生住进广州南方医院,一边治疗,一边惦记市建委编志办的事,每隔三两天就打电话回办公室询问工作进度,对副主编一再交代:要抓紧,现在时间紧,任务重!临去广州前打上的400元电话卡,回榕时只余下0.5元。住院期间,每天上午5~7点,下午2~4点都是他工作时间。负责治疗的医生看他如此没命的干,很不放心,郑重地说:你不要把办公室搬到医院!你的病是处于“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之间,要和医生密切配合,不然就要被推向“敌我矛盾”!他很是乐观地说:没事,没事!公然在病床上写就上万字的《福州市城乡建设志综述》。

5月26日,他从广州转回福建省立医院,刚住进病房就打电话给副主编,要他办好发放工资手续,连同上个月由于他未曾签字的工资一同补发给编辑室人员。

6月1日,刘润生逝世前一天,对女儿刘旭、林虹交代两件事:1、电讯设备篇是陈玲编写,要她尽快写好,6月5日前交给陈国安。他老伴林啸涛立即给陈玲打电话,陈玲在电话中说,6月1日已经将稿件交给陈国安了。听罢,他很高兴地对妻说:很好,很好!2、福州社科院正在组织人员编写《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社科院长陈平请他协助编写历史部分。刘润生在病中拟出纲目,几经修改,尚未打印。此时,他已无力书写,叫女儿林虹抄正。林虹在病床前一字一句地念,当念到“建设海峡两岸经济繁荣发展”时,他立即更正:不对,是“繁荣带”,不是“繁荣发展”。林虹念出的所有错误,他都一一更正,直至将打印稿交给他,才露出宽慰的笑容。女儿深感,这回父亲已是在劫难逃,那天下午,才将隐瞒严密的病情如实对父亲说:爸,你患的是癌症……话未说完,却已泣不成声。这时,刘润生才真正正视现实,但对突然而至的痼疾很从容坦然。他不太相信,病魔能如此轻易的夺去他大难不死的生命。虽然人到八十,生命已经显得很脆弱,但他依然觉着“马克思没有开具通行证”,没到走的时候,尤其第二轮修志尚未完成,更不应该走。然而,真没想到,才交代完这两件事,就悄然乘鹤西去。志坛的巨星陨落了,他生前许多好友都不相信这是事实,而且是无法忍受的事实。

刘润生走完了79年的生命路程。刘润生铁心修志10余年,生命的余热全部奉献给修志事业,充分凸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原福建省政协主席游德馨书写的挽联:“赤心光昭日月,清名终古长留”以及原福建日报社副主编林卉、孙子清挽联:“为建设修志勤为春蚕到死丝方尽,替烈士写传情若蜡烛成灰泪始干”,是刘老一生为人、为学的全面勾勒和概括。他生命晚年创造的业绩,建树的辉煌,将在一代代人们心里永存。刘润生是史志工作者的典范,是飘扬在志苑天空的一面旗帜。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