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与文天祥
2016-07-1312-00-0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作者:吴用耕

在南宋末年爱国诗人的群体中,有两个人特别突出,这就是郑思肖与文天祥。随着时代的变迁,文人学者又将宋末爱国诗人分成两种,其一是奋起抗元,以死殉国,其二是隐居守节,不仕异族。前一类人又称民族英雄,以文天祥为代表。后一类人被称为“遗民”,以郑思肖、谢翱、谢枋得、林景熙等为代表。文天祥、郑思肖报国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能在危急存亡之秋坚持民族气节,他们的诗歌都是血泪凝成的悲歌,风格都有慷慨悲壮的倾向,正是在宋元易代之际,宋诗放射出最后一道夺目的光彩。在这束夺目光彩中,郑思肖与文天祥是最为杰出的代表,“涧水远从蓝田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早在元代吴中先辈(苏州一带的父老)就已将郑所南(思肖)与文天祥(文山)相提并论,谓“所南是在野,文山是在朝”。明代初期,被明成祖朱棣尊为“国师”的太子少师姚广孝在题郑所南所画“墨兰”一图的跋语中指出:“余少时士林中游,见先生长者言:‘郑所南乃在野之文天祥,文天祥乃在位之郑所南’。时余未之信。及观《所南文集》,又见此画兰数叶,根不着土,虽游戏翰墨,亦不忘乎宋。所南之心,真如铁石,磨不磷而湼不缁者也。人以文天祥拟之,信然!永乐三年(公元1415年)三月廿二日姚广孝书”。

姚广孝(1334~1406年),元明之际苏州人。字斯道。十四岁出家为僧,法名道衍。洪武中为燕王(朱棣)心腹谋士,后劝燕王起兵,燕王(明成祖)即位后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命蓄发,不从,常居僧寺。曾参与修《永乐大典》,有《姚少师集》传世。姚广孝从一个小和尚爬上宰相国公的高位,本身也是奇人,他对宋末两个奇人郑思肖与文天祥自然是猩猩相惜。但世人多未晓姚广孝这一评价的历史定位,故有必要作一番探讨以就教于方家识者。

 (一)

郑思肖公元1241年出生,文天祥的生年为公元1236年,文天祥比郑思肖年长5岁。1276年南宋亡国,时郑思肖36岁,文天祥41岁。这两人在宋亡前的家世与社会地位相距不啻千里,郑氏衰微,文氏显赫,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先说郑氏。郑思肖原籍福建连江县,其父郑震,20岁离闽寓居于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杭州市)。43岁时生思肖,生前仅为“浙江诸暨县、萧山县主学。”“尹和靖书院堂长”等,充其量仅是小吏。再上溯其祖父,也仅任湖北枝江县主薄,仍列为“吏”。其父迁杭州后,在杭举家六次迁居,又移苏州,凡七迁居,频频搬家,生活极为困顿与不安定。而思肖终其一身,仅是宋末一太学生耳,未受宋皇朝一官半职,未得丝毫俸禄。故历元、明、清数代文人为其鸣不平,“盖先生,亡国一太学生耳,非有官守言责,而享禄位之崇也。顾其不屈也若是,则夫受国恩,承顾托,乃俯首贴耳,若无所与,而诿曰‘运数有归’者,独何心哉!”明代也有学者认为他傻的可爱,叽其为“腐儒”。

反观文天祥,家世显赫,从小过着锦衣玉食公子哥儿日子,《宋史·文天祥传》载,“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理宗)亲拔为第一。”少年状元郎,御街跨官,名动京师,历任瑞州、赣州等地知州。德祐初年,元军大举入侵,起兵勤王,宋廷任命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又加封“少保,信国公”,官居一品,位极人臣。兵败被执,囚于大都(今北京)近四年,元世祖忽必烈欲任其为“宰相”,遭严词拒绝,不屈就义。郑思肖与文天祥在官阶、爵位、人脉资源上相差太远,一个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穷书生,一个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秉浩然正气的显宦名将,这大概是吴中父老及明初重臣姚广孝赞为“所南在野,文山在朝”原因之一。

(二)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花柳有愁春正苦,江山无主月空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郑思肖的《偶成》诗形象地描绘了南宋朝廷从风雨飘摇直至崖山陷落彻底覆亡的史实,国破家亡的悲剧把一芥书生郑思肖与一代显宦文天祥同时推到了苦难的深渊,命运的乖蹇与不屈不挠的执着,志在复国与忠肝义胆成就了他们的忠义气节。

南宋度宗咸淳末年,强大的蒙古(元)军队南侵,宋军败退失地,国势危如累卵,时为太学生的郑思肖愤而上书,“辞切直,忤当路,不报”,满腔救国热忱却遭到无端的政治迫害,被迫改名换姓。《心史》在“自序”中说:“畴昔咸淳壬申(1272年)尝确然立志,悉委旧学,已绝笔砚文史,谋入山林,蜕去姓字,甘与草木同朽矣。”时至今日,郑思肖原先的名、字、号仍是一个未解之谜。1276年,临安城陷,他的母亲楼氏在兵荒马乱中病逝,他唯一的妹妹出家为尼,不久也病故,他终身未娶,孑然一身,寄寓于苏州寺院,“宋亡,更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坐卧必南向,夜或乘高望南泣,誓不与北人交,闻北人语即趋避。”所南者,以南为所,亿翁者,亿乎宋也,“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是他爱国赤忱的坦荡表露。

文天祥于元祐初年(1275年)奉诏勤王,散尽家财,招募军卒,部众达万余人。宋史文天祥列传载,其友止之,曰:“今大兵(元军)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盖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可保也。”文天祥以诸葛孔明为榜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忠君爱国,义薄云天。他兵败被俘,妻离子散,颠沛流离,被迫一度更名换姓,“田园荒吉水,妻子老幽州”(《生朝》),“遗老犹应愧蜂蚁,故交人已化豺狼”(《赣州》),心情的悲痛难以言喻。他的重要作品在国破家亡后,取名“《指南录》、《指南后录》,题诗云:“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与郑思肖坐卧皆南向志趣何其相似乃尔。马克思说过:“历史喜欢捉弄人,本来要进入这个房间,结果却进入另一个房间”。郑思肖与文天祥这两个社会地位相悬如此巨大的人物,本来他们的命运归宿根本不同,由于苦难的时代遭际,加上他们所受的儒家节操的熏陶,促使他们不期然地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与爱国“双子星座”,这也是两人的“在朝在野”成为千古美谈的重要原因。

(三)

如果仅凭郑所南与文天祥不幸的人生遭际与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进入21世纪今天的人们或许早已将他们淡忘,他们的青史留名更主要体现在他们沤心沥血创作的传诵千古的诗文佳作。文天祥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卷,存诗930多首,其中集杜(甫)诗200首。郑所南著述大多在战乱中丧失,著有《郑所南先生文集》,尤以奇书《心史》为著,存诗374首。

郑所南与文天祥的爱国诗歌内容与风格上有诸多相同之处,大体可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激昂奋发,忠肝义胆,为了爱国主义理想,不惜牺牲性命,如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传诵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白沟河》中的末四句:“天地垂日月,斯人未云亡;文武道不坠,我辈终堂堂。”郑思肖的《德祐二年岁旦》中的“力不胜于胆,逢人泪空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二砺》的“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偶成二首》的“花柳有愁春正苦,江山无主月空圆。”《十二砺》的“誓以匹夫纾国难,艰于乱世取人才。”等等皆是千古传唱的爱国名句。另一方面是悲凉沉痛,写自己遭遇挫折时的思想感情,如文天祥的《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廓人民事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伴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如郑思肖的《苦怀六首》之一:“我行荒野间,风埃苦浩浩。嗟汝后生者,惟恐不见老。世事如霜木,颜色尽枯槁。愁来不即死,反为命所恼。今人真小儿,话语尚痴倒。不辨亲与仇,得食即为好。焉知父母心,茹痛伤怀抱!难报三春晖,满地皆芳草。”前者激发人的勇气和毅力,后者使人低徊感叹。郑思肖与文天祥的这些爱国诗篇在民族矛盾激烈的时候,倒如明末和抗日战争时期,都曾经引起许多读者的共鸣。

在诗的艺术风格上,郑思肖与文天祥后期诗歌较为接近,豪迈雄浑,悲凉沉痛,两人都明显受到唐代诗圣杜甫的影响。尽管郑思肖多次宣称他受到其父郑震的“庭训”,实际上自屈原以来壮怀激烈的爱国志向及沉郁顿挫诗的艺术风格,郑思肖不但是继承还有所发展。笔者同意陈福康教授的意见,郑诗从艺术性来说,绝不在文天祥诸人之下。《井中奇书考》中列举郑思肖读文天祥在大都狱中于己卯(1279年)9月作《六歌》,激动地写了《和文丞相六歌》(不次韵),血泪悲怆,力透纸背。试举文天祥“六歌”之一与郑思肖和诗之一对读,文天祥原诗为:“有妻有妻出糟糠,自少结发不下堂。乱离中道逢虎狼,凤飞翩翩失其凰。将雏一二去何方,岂料国破家亦亡。不忍舍君罗襦裳,天长地久终茫茫,牛女夜夜遥相望。呜呼一歌兮歌正长,悲风北来起彷徨。”郑思肖和诗:“我忆三宫幸朔方,天颜皴黑鬓发黄。鬼风尖尖割肌肉,惊沙扑损共断肠。小臣翅短飞未得,望破痴眼愁更长。呜呼一歌兮哀以伤,白日无光天荒荒!”不过,陈福康教授并未点明文、郑两人的《六歌》皆仿效杜甫之《同谷七歌》,若把杜、文、郑三人诗篇对照,其传承与渊源岂不一目了然?网络中年轻的文氏“粉丝”评曰:“(六歌)情真意切,琅琅上口,挺值得一读”,郑诗不同样值得一读么?故清初的学者王御在《所南先生诗序》中将郑、文两人诗篇并列,评云:“信国有《正气歌》、《零丁洋》之诗,诗心之悲愤呜咽,后之人读之者三叹息也。(所南)先生之吟,……其悲愤呜咽,抑郁不平之意,一于诗焉,发之一字一泪,泪如霰者逐溪流。……试招信国(天祥)于九天而读之,当为击石以助之哀!”

郑思肖的爱国节操明显地受到文天祥的深刻激励,从现存的郑氏诗文集中,郑思肖对文氏是倾慕、倾倒并树之为一面旗帜的。他生前从未和文氏谋过面,两人仅是“神交”,“思肖不获识公面,今见公之精忠大义,是亦不识之识也。”文氏为国捐躯后,郑氏一口气写下了《和文丞相六歌》、《文丞相叙》、《文丞相赞并序》等诗文,并在《祭大宋忠臣文》中将文天祥列为榜首。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当年郑氏即为文氏的“粉丝”之一,故朱棣重臣姚少保云:“郑所南乃在野之文天祥,文天祥乃在位之郑所南”,妙哉,千古信然!

(作者单位:中共连江县台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