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出生的清代两个“太子太师”
2016-07-1312-00-0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作者:蔡维富

在苍茫的闽中腹地,座落着一个近二百人口的村庄----“漳浦蔡”厝。它位于福州闽侯县南通镇“十八重溪”的朝南山麓。

在这个古老的山沟里,“漳浦蔡”家族,从支始祖茂鑑公算起,至今已经繁衍到第十八代,定居了近三、四百年。在清光绪年间翻建的本村“漳浦蔡氏宗祠”中,供奉漳浦“蔡氏本门历代元祖宗亲”的香位,清楚地记载着:本村出生的蔡氏家族的第六世祖和第七世祖,---清王朝康乾盛世时期的乾隆、嘉庆两位皇帝的老师---蔡世远公、蔡新公。

虽然,笔者记忆犹新的儿时见到的许多珍贵历史文物,都在1966年6月以后的“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了。但是现存的文物、史料和典籍依然足以考证,这两位程朱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福州著名学者、与清朝康乾盛世的历史文化名人,为汉满民族的融合和中华民族振兴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是值得我们后辈深切缅怀、景仰和传承的。

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纵使归隐于福州的是两位清王朝康乾盛世的历史文化名人,也被深深地掩蔽于近二百多年的历史沧桑之中。而今,我们拂去三百多年来的历史尘封。其主要意义在于:第一,彰显福州在清康乾盛世时期文化发达的历史地位;第二,彰显“福州鳌峰书院”在康乾盛世时期教书育人的史迹,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突出贡献;第三,研究和发扬光大“福州鳌峰书院”在培养造就蔡世远、蔡新、林则徐等时代著名人物方面的历史文化影响,特别是了解、梳理和研究近现代福州的文化教育、人文历史脉络,进而促进和发展福州教育文化事业;第四,深入研究、理解或借鉴蔡世远对稳定台湾政策的影响,与蔡新对外贸易开放思想的历史意义;第五,深入研究和梳理蔡世远、蔡新、林则徐等时代历史文化名人核心价值理念的形成渊源和历史贡献,对于当代公务员在加强和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治学从政、治国理家和自警廉洁、正直忠诚、爱国为民的人格形象塑造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希望让后人看到,蔡世远、蔡新的真实身份和普世价值。

 蔡世远,(1681~1734年),字闻之,号梁村。原籍福建漳浦县,出生于福州(闽侯)。学者称为“梁山先生”。

蔡世远的堂兄蔡(国)璧,拔贡生,任罗源县教谕,后受福建巡抚吕狄龙之聘主持福州鳌峰书院。蔡世远从小受其影响。努力学习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遗著,广泛学习各种经书,讲求经世致用之学。他以古代名人为榜样,认为学问要近似南宋的真希文(德秀),事业要近似北宋的范希文(仲淹),因而以“二希”作为自己的堂号。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蔡世远考中举人。翌年,福建巡抚张伯行见他年轻多才,请他主持校订先儒著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京会试,得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在京期间,他得到福建同乡、大学士李光地的赏识,在李的启迪下,对程朱理学作进一步探究,有了较深的造诣。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蔡世远服丧期满回京,但已超过原来所请的探亲假期。按朝廷新颁的诏令规定,翰林、科道官员假满未归者,作为自动超休处理。世远为丁父忧而超假,本可按照丁忧假例处理,可是朝廷不知此情,也将他作为自动超休处理。有人劝他向吏部说明情况,请求复职,世远却说:“吾闻古者受爵而让,未闻投牒以自申也,况吾实以假归,焉可诬乎?”结果,他被休致了。其时,康熙命李光地任总裁编纂《性理精要》,李便推荐世远任分修。翌年,书成。世远不以编纂之劳邀功,又接到生母吴氏患病的消息,就向李光地告假回乡侍奉母亲。

蔡世远回闽后,受聘主持福州鳌峰书院。到书院后,他以朱熹白鹿学规为宗,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立学约:以立志为始,以孝悌为基,“以循序体察为致知之方,以敦本立诚为力行之要”;而自己由于“夙尚风节,敦行孝悌,好语经济,而一本于诚信”的躬身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他谆谆教导诸生“必勉之使为天下所不可少之人”,“又当为一代不可少之人”,“又当为千百代所不可少之人”。强调学生要立大志向,定大规模,随所读之书,自心体验,随所行之事,迁善改过,开其学识,使益宏裕,养其德器,使益坚定。强调树立志向与付诸行动的统一,实现志向要以力行为贵,夸夸其谈,则毫无意义,强调以立志为始,以读书穷理、体察、克己、躬行为要。

蔡世远特别强调对学生品德、气节、操行的培养。认为“血气之气不可有,义理之气不可无…见理明而浩然正气胜也”。培养学生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节操,把培养“浩然正气”作为正直向上、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认为一个人战胜自己,最难的是义利一关。义即天理,利即人欲,应当严义利之辨,要“认得透彻,断得斩截”。书院要使良好的品德、气节、操行培养落到实处,蔡世远认为:必须首先在师资建设上把好关。即首先要“严加别择,察其品行之贤否以为去留,则教易施而得人之效速。”其次,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以激其向道之心”。强调道德实践,竭诚致行并虚心向品德修养比自己高的人学习,教育学生要忠信不欺,并以“鬼神不可欺,天下后世更不可欺”相告诫。

在教育方法上,蔡世远发扬其学识渊博的特长,善于广征博引,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等诸方面素质的培养。他讲学近而引之身心,发言处处皆竭诚而致行。主张学以致用“讲求世务为有用之学”,他“讲经论文”,“拈题面课,互相切磋”,提倡“不坠浮夸软美之习”,“不落致虚驾空之旨”的文风。

蔡世远在鳌峰书院教育硕果累累,大学士李光地也常被聘请到鳌峰书院讲学。福州鳌峰书院对当时福建和台湾的教育、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史载“世远讲学,听者恒千百人”,“掌教鳌峰,闽士皆衿奋,成材者众”,因此,“闽士慨然感兴于正学”。在他的培养下,很多人都有所成就,如乾隆时(1736年至1795年)著名的学者、宁化人雷鋐,就是出自蔡世远门下。闽县人谢道承(康熙庚子进士)、陈霖(雍正庚戍进士),蔡世远都对他们有所奏荐,清朝廷也给予他们以委任。据《鳌峰书院志》记载,截止嘉庆十年(1805),鳌峰书院共考取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这些人当中,“上者醇茂敏达出为公卿,次亦化其乡人。”其中有著名理学家蔡世远、雷鋐、孟超然、郑光策等;有最早撰写《郑成功传》、留下大量郑成功收复台湾珍贵资料的郑亦邹;有提出非凡见解,对清朝治理、开发台湾产生重大影响的蓝鼎元;有精于刑律、铁面无私的包拯式传奇人物陈若霖;有大学问家陈寿祺和“政事文章,经史著述,卓然当代伟人”的梁章钜;有伟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为官清廉、曾国藩的导师廖鸿荃;有“天才奇逸”、与龚自珍齐名的诗人张际亮。他们都是鳌峰书院各个时期的高才生。另外,还有一些福州籍著名人物,如船政大臣沈葆祯、晚清状元林鸿年等,虽不能确定其早年是否入过鳌峰书院,但也有确切资料表明,他们的学业与鳌峰书院学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爆发朱一贵起义,蔡世远得悉朝廷将出师台湾,急忙修书给总督满保,告诫入台清军不要随意杀人。台湾局势安定后,又建议有司要选用廉洁贤能的人出任地方官,使上下缉和,确保治安。这些建议都为总督满保所采纳,台湾人民颇受其惠。

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选拔经术德行兼优的学者任诸皇子侍读,蔡世远奉诏入京,被授为翰林编修,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不久,迁为侍讲。雍正四年(1726年),又升为右庶子,再迁为侍讲学士。翌年,迁少詹事,再迁内阁学士,位列九卿。雍正六年(1728年),迁礼部侍郎,主持乡试、会试事务;同时充经筵讲官,兼管籍田、从耕,以及文武殿试读卷、校阅文艺等工作。这一时期,他专心致志辅导诸皇子学习。蔡世远给诸皇子讲授四书五经及宋“五子”(即周、张、二程及朱)的理学,“必近而引之身心”,说明为人处事必须“设诫而致行”的道理;在辅导皇子学习诸史及历代文学作品时,“则于兴亡治乱,君子小人消长,心迹异同,反复陈列,三致意焉。”当时兼任保傅的都是一些执政大臣,他们无暇兼顾讲习,只有世远一人每日卯时入宫,酉时出宫,10余年风雨无间,深受世宗的赞许和诸执政大臣的好评。

蔡世远在京和古文大家、大学士方苞过从甚密,二人常纵论“民生之利病,吏治之得失,百物之息耗,士类之邪正”。门人陶太常初任职时,和几个同年去拜谒世远,世远便对他们指出《诗经·民劳篇》的要旨在“重戒诡随”,说明做官必须爱民的道理,以及依附权势、搞阴谋诡计的可耻。

蔡世远身居高位,而能谦恭自持,淡泊为怀,所得俸禄,多半赞助族亲和故旧,“妻、子仅免寒饥,敝衣粗食,视窭人或甚焉。”他在京城的起居室只设一架床、一张帐,有好友到来,就让出自己的床铺,自己睡在后夹室里。当夏秋时节,“蚁虻噬肤,竟夕不安”。有一次,陶太常进入世远的卧房为其妻子诊病,看到挂的是补过的旧蚊帐,盖的是补过的粗布被,不禁叹息。

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总督高其倬参劾蔡世远的长子蔡长汉违反条例,私给船照。世远奏说:“臣子长汉现在京邸,此所给照,不知何人所为,但有臣官衔图书,非臣族姓,即臣戚属,请敕鞫治。”后经部议,他因失察被降一级调用。翌年,世宗下温谕,复其官职。时世远已卧病不起,世宗令太医为他诊治,所需珍贵药物皆由朝廷供给。世远病了一年多,终因医治无效,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月初八日逝世,享年53岁。世远身后,除几袭旧衣外,几乎一无所有,家属无力发丧,世宗特赐银500两,诸皇子也赙赠银300两。大学士方苞为他撰写墓志铭。乾隆时,诰授世远光禄大夫、文华殿大学士,晋赠太傅、吏部尚书、太子太傅,谥号文勤;高宗写了《怀旧》诗,称为“闻之先生”,诏令入祀贤良祠。

蔡世远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哲学家和教育家,学识渊博,尤精性理之学。他继承二程和朱子之学,深研周敦颐、张载的学说,是清代闽学派的主干。清世宗在为他作的《制词》中说他“研究于天人、性命,砥砺乎理学、文章”,“克探濂、洛、关、闽之蕴”。他和李光地两人实系宋代杨时、朱熹的理学传人。在理论上,他主张把“敦本立诚”作为“力行”的原则;在学习方法上,以“循序体察”作为“致知”的途径。其遗著有:清高宗作序的《二希堂文集》15卷,《鳌峰学约》、《朱子家礼辑要》各一卷,所编的《性理精要》、《历代名臣言行录》,考定的《古文雅正》、《汉魏六朝四唐诗》各若干卷。他的另一贡献为纂修《漳州府志》,以正统儒家观点评骘人物。

蔡  新(1707~1799年),字次明。原籍福建省漳浦县,出生于福州(闽侯)。兄蔡溎为让蔡新忠心履职,主动辞官,承担家务、奉养长辈。清王朝诰赠其兄为奉政大夫、翰林院庶吉士。

蔡新自幼勤学,尤好儒家性理、天命之说,深受堂叔理学家蔡世远的喜爱。

乾隆九年(1744年),蔡新出典江西乡试。翌年,入直上书房。当时,监察御史缺出,按例从翰林中考选,蔡新名列第一;但他不愿出任监察御史,仍在上书房辅导诸皇子读书,乃改授侍讲。一次,有个御史弹劾内卿中“有见首辅屈膝者”,高宗很生气,罢了御史的官职;并问有谁同见,该御史说有蔡新同见。高宗转问蔡新,他说:“臣实见之”。高宗很不高兴,叫蔡新退出去。有人说他过于老实,自讨没趣。他却说:“见之之罪小,欺罔之罪大,君父之前不敢存趋避之见也。”不久,奉命督学河南,有个名家子弟托人向蔡新说情,他批评说:“秀才为进身之始,品行不可不端,患得若此,则心术品行可知。”不予录取。又有两个富家兄弟将被录取,却遭到怨家的毁谤,考官们为了避嫌,犹豫不决。蔡新说“吾惟知以文取士耳”,照旧录取了他们。河南督学任满,蔡新仍回京入直上书房。高宗深知他“通弦实开方之法”,命诸皇子在课余跟他学习数学。蔡新因材施教,诸皇子学习日有进步。不久,升翰林侍读学士,旋擢内阁学士,迁工部侍郎,又转刑部左侍郎。

乾隆十八年(1753年),蔡新以母老请求回家省亲。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请求在家奉养母亲,获得准许。不久又接到谕旨,令他任上书房总师傅,蔡新辞谢不就。从此,他在家乡侍奉母亲前后10年。母老终后,他回京复职,仍授刑部左侍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擢工部尚书,兼代刑部尚书。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兼兵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移礼部尚书,名列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之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复兼兵部尚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转为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授协办大学士。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四库全书》基本纂成,奉旨给假一年回乡修墓。其间高宗下谕存问以示眷注,并录寄御制文章给蔡新评阅。翌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高宗亲笔题赐“黄扉宿彦”匾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奉命充任会试正考官。事毕,高宗问他:“你儿子有否参加这次考试?”他回答:“我儿子蔡本俶是庚申科举人,本想参加这一科考试,今年因臣主持会试,叫他回避了。”高宗对他的正直无私深为感动,特授他的儿子蔡本为主事。是年,蔡新已77岁,一再请求退休,高宗不允,要他留下参加“千叟宴”后再走。翌年正月,他在京参加了千叟宴。二月,又陪同高宗到辟雍(太学)讲学,并亲自主讲《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句,朝中三品以上职官数百人参加听讲。高宗很高兴,赋《临雍》诗相赠,中有“蔡新或备伯兄行”之句,并加注说:“今群臣孰可当三老五更?独新长朕四岁,或可居兄事。然恐其局促勿敢当,举王导对晋元帝语以谢耳。”蔡新参加千叟宴和太学讲学后,又恳求退休,高宗允以原官致仕,“诰授光禄大夫、上书房总师傅、经筵讲官、太子太师”,并赋诗为之饯行。

蔡新回福建后,高宗感到朝中没有人可与他谈论古文辞,不时把自己的新作寄给他看,使他在家仍像在京时一样。蔡新80岁时,高宗优崇旧臣,特御书“盛世耆英”匾额赐给。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宗80大寿,蔡新晋京祝嘏,高宗在同乐园设宴招待,赐给人参一斤。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高宗登基60周年,时蔡新已88岁,高宗谕他不必晋京。蔡新奏言,待皇上九十大寿进京祝寿。高宗欣然谕之曰:“览奏,字字出诚心,我君臣共勉之。”蔡新90岁时,仁宗特赐“绿野恒春”匾额及诸多珍宝,还钦赐他的儿子蔡本俶为内阁中书。嘉庆四年(1799年),高宗崩,蔡新拟赴京吊唁,在福州,老病不能行。嘉庆皇帝闻报,温谕劝勿进京。同年十二月,蔡新在家逝世,享年92岁。仁宗下谕:“原任大学士蔡新,人品端正,学问深醇,久任纶扉,兼辖部务,俱能恪恭奉职,而在上书房行走年份最久,朕及诸昆弟俱经授读,懋著慎勤,著加恩晋赠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五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务,并着巡抚汪志伊前往代朕奠酒,以示眷念旧臣恩施无已之意。”并赐祭葬,谥“文恭”。

蔡新是乾隆时著名的文臣、学者。在学术上,他继承从叔蔡世远的儒家理学思想,以“求仁”为宗旨,以孟子的“不动心”为指归,曾辑先儒有关操心、养心、存心、求放心等方面的论述,汇为《事心录》。他官居极品,始终谦虚谨慎。对巡检、典史等小吏也执礼甚恭。有人说他过于谦恭,他说:“我这样做,是要使乡民们知道,即使位至宰相,也要尊敬父母官,常存守法之心。”有一次,族人与邻村发生纠纷,他说:“有万世溪南,无百年宰相”,教育乡人不要仗势压人。他热心公益事业,设义学让无力聘师的族人子弟入学;又置“学田”,给参加乡试、会试的子弟以资助。他一生乐善好施、捐资劝粜,设义仓积粮备荒;又置义坟,让穷人及时掩埋死去的亲人。在家之日,他还请工修葺了先贤蔡襄和黄道周的祠堂。而自己全家仍然居住在祖屋之中,把参加“千叟宴”乾隆皇帝的银杖、“九龙杯”等珍贵赐品,供奉守护起来,并亲笔题词:“十口心思思乡思国思故里,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皇恩”。

蔡新工诗文,亦精于书法,有《缉斋诗文集》传世。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