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阮道明
明代游琏墓在连江凤城西郊玉泉山莲花峰蛇岗山麓, 1961年,连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琏字世重,号少石,明成化末年,生于凤城镇万石铺(西南街),是明代著名的八闽贤士之一。史载,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授江西新建令。“时宁王宸濠,怙恣强夺桃花乡民田,乡民列栅死守,琏极力调护,乃得解”。当时桃源、华林一带强盗烽起,“琏乃合建昌兵,以计剿之”。在海南兵备副使任内,有个名叫佛二的匪首“聚众剽掠为民患,琏请于督府,提兵直捣其穴,计擒首恶,余党悉平。”
游琏一生勤奋不怠,爱民守节,居常守廉。升迁南京户部主事,历员外郞中,“厘宿弊,裕国储,井井有法”。出守登州,“归逃民,赈饥谨,疗疫疾,决疑狱,惩贪酷,兴学宫,育人才,群邑大治”。 在海南时,当地“多珍异,琏冰蘖自持,一无所取,故士服其守,民怀其德”。《广东通志》有其传记,立生祠,政绩入《平黎之碑》。游琏尚武能文,著作颇丰,有《海道经》、《蓬莱集》、《平黎集》、《车行稿》、《南行稿》、《少石文集》等艺文传世。嘉靖末年,游琏病逝于连江万石铺居所,享年80岁,土葬于小湾山。
据连江游氏残谱整理本记载,嘉靖五年(1526年),游琏授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府,任职六年。其间,兴学育才,惩恶扬善,赈饥疗疫,逃民尽归,有口皆碑。某夜,游琏踱步府外,眼见狱所火光突起即灭,翌日视察牢狱,见一囚妇怀孕在身,直呼其冤。他认真取证,坚持正理,纠正了错案。此妇不久产下一男,即戚继光。戚继光十岁丧母,其母生前遗嘱:“施恩不报非君子,咱母子生还,全靠游公赐恩,终身勿忘”。嘉靖四十二年前后,戚继光多次入闽督剿倭寇,尽管戎马倥偬,却一直挂念游琏。特别是游琏“惧难而止非勇,贻害于民不仁!”的名言,一直激励着他成长。驻连平倭时,戚继光得知游琏已经作古,即往小湾山游琏墓祭拜。见其墓冷落惨淡,他慷慨解囊,资助重金,同游氏宗亲一起,选址重修游琏墓陵。
新墓址在玉泉山莲花峰蛇岗山麓,面积3000多平方米,坐西南向东北。左有小湾溪,右有莲湖,碧水萦绕,佳木、修竹、田园层层围护。明堂平看龟山、鲤鱼山,山前流水汩汩,形鲤鱼归湖之说。整座墓陵朝向九峰迭起、跌宕雄奇的九龙山,有龙翔凤翥之蕴义。
墓陵沿中轴线依次为陵门、台阶、墓埕、藏骨冢,土石结构,为明代建筑风格。墓鼎为凤字形,内填“三合土”,面砌花岗石条,为六圹规模,封土前竖立墓碑,碑额饰有双龙戏珠浮雕,碑文镌“明江西布政司参政游少石公墓”,墓碑前设石供桌及香炉。墓埕分有三层,首层条石铺地,两侧花岗石壁镌“山青”、“水秀”碑刻,前有石栏围护,立一对石望柱。第二层从20多米长的墓道直通到陵寝,陵寝大门两侧有石鼓,四壁嵌花岗石,镌刻松竹菊梅,花鸟虫鱼等。台阶尽处是第三层,同样条石铺地,中间即是著名的“春雨亭”。亭为木结构,六扇五间平房,有宽阔的通廊,廊后为前厅,可设席十余桌。后厅左右各有小室,一为看墓人住处,一为厨房。前后厅间有插屏门,上刻戚继光亲笔书写的“春雨亭序”和“春雨亭”匾,序匾文字笔酣墨润,意气清和,皆饰绿色。厅内陈列游琏《四库全书·御选明诗》中的《兴田道中》“兴田驿路人家绕,烟火依稀出远山。蔗圃秧分疏与外,茶烟人语乱云间。半生恋阙心空赤,五马之官鬓欲斑。独坐肩舆怀正恶,武夷遥望一开颜。”春雨亭边的右前侧,竖立一块长方形青石碑,碑文记载游琏生平事迹,据说亦为戚继光亲自撰写。1958年,游琏墓陵及石碑毁圮。
游琏墓遗址,地处玉泉山风景区,名胜古迹多。西边有宋邑人起居郎李弥逊濂湖(莲湖)钓鱼台,至今仍流传他的“宁归湖畔钓,月白与风清。晨昏听玉漱,潇洒一身轻”诗话,并有宝华晴岚、玉山听泉等美景。玉泉寺、中岩寺、关公亭、品岩寺等古刹,错落在青翠幽静的峰峦中,四周摩崖题刻琳琅满目,其中明兵部尚书邑人吴文华题刻:“禅房响幽竹,泉玉细相和”及明宰相叶向高“谷转泉声细,花明雨气无”等为最。城郊的观音阁立有记述戚继光驻连平倭事迹的“戚公碑”。景区内还有解放后修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杨而菖、陈可珠纪念馆等,这些景点都与游琏墓相互映衬,使游人更深刻地感受这里的历史文化意蕴。
作为明末江西参政的游琏,官不在高品自高,其不畏强暴,勤政爱民,清廉高尚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后辈。现连江县博物馆,尚收藏有游氏宗祠青石楹联一幅,“卫孟忠臣昭汗简,平黎伟绩著青缃”。游姓为邑县一支望族,游琏耀祖光宗,时人称“连江游,宁德蔡”,名闻八闽。目前,连江游氏族亲,正在筹集资金,复修游琏墓陵,让更多的人瞻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