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故乡阳歧
2016-07-1312-00-0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作者:廖楚强

久雨初晴,艳阳天气,从福州市区驱车越过闽江大桥,到达南台岛南端的乌龙江边,有一个山明水秀的乡村,这就是近代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的故乡阳歧村。在阳歧入口处东边的公路上,可以望见山坡上有一座巨大的花岗石和水泥混合结构的月宫形陵墓,这就是严复之墓。

严复墓虽然不豪华,但庄严肃穆。我们从墓前石阶拾级而上,墓埕中横立一块石屏上刻着“惟适之安”四个大字,墓碑上也只刻着非常简单的碑文“清候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既没有官衔,也没有其它赞美之词。这反而使我们更加崇敬严复不慕功名,蔑视权贵,专心于学术研究,传播先进思想的一生。

在严复墓的山坡之下,就是他的故乡阳歧村了。这是一个只有一千多人口的乡村。一条溪河贯穿着整个村庄。河之西为上阳歧,河之东为下阳歧。这条溪流,当地人称之为“阳歧浦”,而溪河的出口处汇注入乌龙江,这是古代一个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古代乌龙江由于“峡江”一段的江面,水路较险,常有船沉人亡的事故发生,人们视为畏途,所以从闽南以及莆田、永泰各县来福州的客商,多取道阳歧渡口登岸,再陆行到福州市区。这一段的乌龙江,古代又被人称为“南港”了。可见古代的阳歧,也曾经是一个繁荣的码头渡口。

严复祖居,座落在上阳歧的河边居民群落之中,这里离阳歧渡口很近。一条沿乌龙江北岸而筑的防洪堤,把“阳歧浦”和乌龙江隔开。在防洪堤内,静静的“阳歧浦”(河)环绕着阳歧村。许多古老的榕树在河边盘根错节,绿叶垂须。河水碧清,一座座砖木结构的新楼房临河而建。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常常在河边的石板上浣洗嬉戏,间或有鸭群在河面浮游,颇有“江南水乡”的情趣。在严复晚年所写的一首《怀阳歧》诗中,就有“鳌头山好浮佳气,碕角风微簇野航”,“小鸟飞来还径去,黄梅香远最难忘”之句,描写祖居门前的故乡景色。诗中的“鳌头”和“碕角”,都是在阳歧村西北方向的小山丘,加上另一座“伯仲山”,对阳歧村构成了“三山环抱”的形势。而严复的陵墓就是在村口的“鳌头”山上,严复祖居和严氏宗祠则在“伯仲”山麓。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严复祖居,说来也并不壮观。是明代遗存的建筑物,不过是一座二进二天井,四面风火墙的砖木结构房屋。严复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在这里居住。严复的父亲严振先后来移居到福州市区台江苍霞洲行医,而严复就在苍霞洲出生。九岁以后,严复又回到阳歧祖居生活读书。当时祖居的房子由于人多住不下,所以就在南向隔壁另开一间房屋居住。现在这座祖居南向严复住过的这条小巷,已经被命名为“几道巷”(“几道”是严复的字号)

严复的童年时代,家境清贫。在严复自己《篝灯纺织图》的题诗中写他自己的家境是“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慈母于此时,十指作耕耒。”当年他的母亲就是在这座砖木房子里。靠针线小工来养育子女的。尽管这座祖居并不壮观,仍然挂着“大夫第”的门匾。(现在这块门匾已经不见了!)严氏在阳歧的第一代开墓始祖怀英公,是河南光州固始迁来的,随王审知入闽有功,被封为“朝清大夫”而来到阳歧定居的,成为阳歧的严氏始祖。所以严复的祖居才有“大夫第”之称。

在严复祖居门前的“阳歧浦”上,至今仍保存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名为“午桥”,这是福州市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桥之一,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年),全桥四墩五门,有人又称之为“五门桥”。桥上刻有“午桥古迹”和“龙蟠虎踞”,“香兰馥桂”几个大字。由这一座古老的石桥就可以见证古代的阳歧是通往福州市区的一个重要的渡口码头。我们现在站在古桥上,看看水乡景色,怀古思贤,真是别有一番滋味!这座古桥上游约一百米处如今又新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的新桥,看来这是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乡镇经济的繁荣,村民为了保护古桥文物,才特地建筑新桥以供频繁的交通需要。我们现在入村出村,汽车都是由新桥经过的。

严复的离别故乡二十多年之后,于民国七年(1918)又回到阳歧故乡,为他的三子严琥办理婚事,当时他的祖居房屋已经住不下了,于是在阳歧的玉屏山庄买了一座房屋。玉屏山庄本是阳歧举人叶大庄构筑的古色古香的园林式山庄。整个山庄,共有房屋二十多座,严复只购买其中的一所。但当他的三子婚事办妥,严复因病离开座房子,到上海就医。

阳歧本来是著名的柑桔之乡。在这个乡村的乌龙江边所出产的“福桔”是很有名气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所拍制的一部电影故事片《闽江桔子红》,就是在阳歧周围的柑桔园中拍摄的。现在的阳歧,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更加繁荣了,人民生活普遍富裕。这一切变化,都可以告慰先人。严复泉下有知,真可以“惟适之安”了。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