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在瑞岩山的摩崖石刻
2016-07-1412-00-0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作者:黄荣春

笔者于2008年1-2月,四次登瑞岩山调查其摩崖石刻。瑞岩山,原名仙峰,在福清市海口镇境内,距市区水南车站12.7公里。山坡有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瑞岩寺,寺右下侧有凿刻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弥勒造像,造像是以天然岩石凿成,高9米,宽8.9米,厚8米,左手捻珠,右于抚腹,笑容可掬,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及造像附近有北宋武状元薛奕、南宋驻军任子宁、元代奉训大夫王伯颜、明代内阁首辅叶向高、抗倭将军戚继光等人手迹,以及明代万历皇帝手书摹刻记。《福建省志·文物志》记载:瑞岩山“有宋、元、明、清摩崖石刻170多段”。

戚继光摩崖石刻在福州地区极为罕见,《明史》记载戚继光“至福州饮至勒石平远台”,但于山现存“平远台”及“醉石”等摩崖题刻均非戚继光所书。福州十邑摩崖石刻中,笔者仅在福清瑞岩山发现2段以“孟诸子”署名的戚继光摩崖石刻刻:

1. 孟诸榜书  在瑞岩寺后穿云洞口。摩崖80厘米,宽178厘米。行书,横纵各1行。正文字高44厘米,宽32厘米;旁款字径5厘米。文:

  穿云洞。

      孟诸子。

2. 孟诸榜书  在瑞岩寺后独醒石顶部,位瑞岩小塔(经幢)底部巨岩上。摩崖61.5厘米,宽130厘米。行书,横纵各1行。正文字高27厘米,宽26.5厘米;旁款字径5.5厘米。文:

  独醒石。

      孟诸子。

34.jpg

孟诸为戚继光别号,子为男子的美称、尊称,或爵位名。戚继光(150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人。初嗣职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次年任参将,抵抗倭寇。招募义乌农民、矿工,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大胜,次年援闽,搗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后经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东南倭患。隆庆二年(1568年)以都督同知调镇蓟州。在镇十六年,以功进左都督。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

戚继光为何在瑞岩山题刻?据《明史·戚继光》记载: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在福安横屿大破倭寇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搗败牛田贼,覆其巢,馀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继光乃旋师抵福清,遇倭自东营澳登陆,击斩二百人”。

戚继光在福清时驻于瑞岩山一带,还开辟、标记瑞岩山十二景。明何乔远《闽书》记载:“瑞岩山,山多奇胜,有佛窟岩、天章岩、香山洞、天台洞、玉虚洞、桃花园、休休台、醉石、鑑池、通海井、一滴泉、八卦亭、紫霄亭。宋宣和间,团栾居士开岩而不及山北。皇朝嘉靖间,戚将军继光于山北辟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振衣台、望阙台诸胜。”万历十一年(1583年)荣禄大夫、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奉敕镇守福建并浙江金温地方总兵官王尚文撰《重建瑞岩石佛阁记》记载:“孟诸戚公受敕,来之饮至后,为览胜游,因辟奇钩隐各标名胜之记……十二景。”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继光以“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署都督同知、奉敕镇守福浙广东伸威营等处总兵官”衔撰《福清瑞岩寺新洞碑》曰:“弥勒石像,高数丈,乃就地中石为之镌刻,颇佳,余兴剧时,每集众宾坐于肩乳、手腕、足膝之上,分韻赋诗,间以歌儿,鳞次高下传觞而饮。”

明《瑞岩山志》、清《海口特志》、民国《继海口志》等记载,戚继光在瑞岩山除镌刻“穿云洞”、“独醒石”外,还镌有6段摩崖石刻:1.“宜睡洞。戚继光题”。 2.“蓬莱峰。孟诸子”。 3.“望阙台。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明大将军(一作荣禄大夫)戚继光书”。并对望阙台赋诗曰:“十载驰驱海邑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4.“振衣台。荣禄大夫戚继光书”。又对振衣台赋诗曰:“蓬莱有佳人,佩剑游南纪。指顾山海间,徜徉群勋里。薄行幽径纡,乱石谁人驱。中有千尺表,乘之临玉虚。拂袖掠长风,浩歌空九衢。飘飘揖王母,如闻璃珮裾。幽人保元命,义士轻其躯。雄飞不踰阜,鹏搏九万余。巨翰如可挟,从此谢宸区。” 5.“瑞岩卅七洞天。大明隆庆元年,镇守福浙总兵官都督同知东牟定远孟诸戚继光书”。 6.“石门。孟诸”。笔者未能查得这6段摩崖石刻,据一位居住瑞岩寺30多年的老工人说,这些石刻已在开山炸石中被炸毁。

戚继光于嘉四十一年(1562年)在福清平倭寇,四十三年(1564年)撰《福清瑞岩寺新洞碑》,隆庆元年(1567年)镌刻“瑞岩卅七洞天”,说明戚继光在五年内驻于或多次驻于福清瑞岩山一带。戚继光在瑞岩山的摩崖石刻为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