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孝祺
慈善是人类的一个价值基础,蕴含着普遍的道德准则。慈善告诉人们,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应当尊重他人,爱护他人,不应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命运漠不关心。中国有着丰富的慈善文化渊源。福州作为八闽首府,民间常有善行善举,应当得到传承与发扬,让其在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我国民间慈善活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古代以“仁”为核心的慈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传播,且其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儒家文化一开始就与慈善结缘。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并从“孝悌、德恕”中引伸出慈善的理念与品质,用以处理人际关系,协调社会发展。这种“仁爱”思想强调与人为善,利人利他。孟子的学说进一步引导人们扬善制恶。其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慈善活动的动机所在。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则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提倡人人向善,善待芸芸众生。孔孟及诸子百家的仁爱思想的逐渐丰富与完善,促成了中华民族乐施好善传统美德的形成,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福州民间流传不少慈善故事
福州作为八闽首府,山川秀丽,人杰地灵。但在封建王朝统治下,民间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民众一方面要饱受封建地主官僚剥削压迫,一方面又常有天灾兵乱人祸之难,生活困苦,饥不裹腹,导致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受慈善思想文化影响,封建社会中一些开明之士及一些较为富庶的有识之士,一方面从怜悯之情出发,一方面为社会安定计,常常以不同形式对贫苦民众进行施舍救济,民间传颂着不少善行善举故事。例如,清代福建才子郑板桥,为官12年,不忘民间疾苦,终了两袖清风,囊中如洗。他为官为民桀骜不驯,慈悲为怀,留下大量诗篇与故事。乾隆年间,山东灾荒,时任淮县县令的郑板桥,下令开仓赈灾,而县中有一莫姓富商为富不仁,一毛不拔。一日,此富商因油灯打翻,将其心爱的书画烧了精光而郁郁寡欢,遂病倒在床,久治不愈。郑板桥得知后,因救赈灾民心切,便主动上门问医诊病,并带去一副名人山水画和自己的一幅兰竹送给莫老爷。莫为郑板桥的义举所感动,立刻开仓,将家中所有存粮全交由郑板桥调用,以解灾民燃眉之急。历史上,书画家用自己的艺术作品解民于水火的事例亦不少。
二、福州民间若干慈善人物
近代史记志书上,有不少关于福州一些文人名仕在为官之时,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之举的记述。他们在老百姓遭遇灾难之时,不忘自己的责任,在权力范围之内,采取积极措施,施行善举,缓解民怨,如曹学佺、朱熹、齐鲲、黄任、梁章钜等人。
曹学佺(1574~1646年),字能始,号石全,福州洪塘乡人,晚明时期的政治家。万历年间,他在四川为官,正逢“蜀大饥,民死者枕籍”,惨不堪言。他不避露宿之苦,深入乡里,察看灾情,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救灾措施:一面传令打开官仓,设厂煮粥,发给灾民;一面为民请命,表奏朝廷,“绘图上请发帑金三万赈济”灾民。这一善举使蜀地百姓“枯木逢春”。
生于尤溪县的宋代理学家朱熹,为官期间注重民生,体察民情。他曾在福建、浙东等地实行“社仓法”,在漳州推行“经界法”,企图补救时弊,聊补民生。在江西九江任上,曾发布《劝谕救荒文》,劝导富家要同情与救济衣食无着的的佃客,不使有“流移饥饿之患”。同时,又上奏朝廷“恤民”、“省赋”,用以工救饥办法缓解饥民的口粮问题,给后人留下了自己的好形象。
齐鲲(1776~1822年)福州仓山齐安乡人。字腾霄,号北瀛。清嘉庆17年(1812年)外放洛阳,任河南府知府。1813年,河南大旱,他率先捐薪赈灾,赴灾区视察灾情,监督施赈,一面严查克扣、贪污舞弊,一面广设粥厂,赈济灾民甚众。
清代康熙年间福建举人黄任,秉性耿直,在为官之时,比较同情百姓,曾捐出俸银煮粥赈济灾民,但都因得罪上司被革职。又有福建长乐人梁章钜在江苏布政使任上八年,于道光11年(1831年)江淮大水,逃灾难民很多。他动员下属募集捐款,一面派船护送难民,一面开粥厂留养。而且还将自己的棉衣捐给难民作为御寒之用,得到当地百姓称赞。
这些仁人志士的善行善举不仅是“仁爱”思想的体现,同时,也秉承了古代先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牢记“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古训,主张君主要“惠民”,要“施仁政”,体现了一种“民为邦本”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旦发生灾祸,便促使封建统治者实行种种惠民政策,比如通过施粥、赈谷、调粟等措施来抚恤灾民和流民,稳定社会,恐固封建皇朝政权。
三、福州民间慈善特点
在慈善思想文化影响下,近代福州民间慈善传统非常悠久,以不同形式活跃在社会中间。一是由宗教寺院主导的民间慈善活动。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慈善文化与佛教的济贫思想相结合,佛教寺院成为最早的慈善组织。到了唐朝,佛教寺院的财产非常充盈,济贫、赈灾活动使寺院慈善迅速发展。福州地处东海沿海,福州人素有宗教信仰传统,皈依佛门的民众很多,城内寺庙除西禅寺、涌泉寺、开元寺等名声在外外,还有道山观、妈祖庙等,城内遍布各种神与菩萨,百姓非常信仰。各种宗教理论与思想表述不一,但基本上都是教诲人们要博爱、善行做好事。民间依托这些寺庙道观为善堂做善会行善事。二是由帮会、会馆主持的慈善活动。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不少商人自觉地加入到社会慈善活动中,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时期,福建各地来榕经商的人士不断增多,商帮纷现,会馆林立,至今福州还存留有福清会馆、古田会馆、闽清会馆等历史建筑物,诉说着已逝去的会馆文化。这些会馆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本县桑梓来榕经商提供各种服务与方便,二是对困难乡亲施以救助,举办公益活动,笼络乡情。三是民间慈善与官府统治逐渐结合。官方主办的福利机构很早就开始存在,从事善事的领域也不断扩大,从养老到慈幼,从医疗到送终,其相应机构如居养安济院、慈幼局等。四是教会慈善机构的出现。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教会从境外不断渗透到中国境内,天主教堂如三山天主堂、泛船浦天主堂及基督教堂纷纷进驻福州,从而出现了教会创办的慈善团体。伴随着教会机构的发展,寺院办的、教会办的与民间办的慈善团体,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所拥有的慈善资源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已远远超过官办的慈善机构。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政局多变,天灾人祸不断,民众生活困苦,政府救济不力,民间慈善团体发挥了巨大的补充作用,在开展赈灾救荒,恤贫济困,医疗救助中做了许多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抗战时期,福州许多社会团体纷纷成立募捐会,在观音井、大桥头、南门兜、东街口、鼓楼前等地段设立献金台,前往捐金者络绎不绝。民国26年7月至年底,捐金者达30万人次,收取国币130万元,金银首饰、玉器等价值200余万元。此外,还开展劝募救国公债、举行义演义卖等活动,支援前方抵抗日本侵略。根据1948年的《中国年鑑》,当时全国有4170多个慈善机构,其中民办的有2000个,在民众中有广泛影响,并出现多种组织形式。近代,福州有多少个慈善机构,目前尚未了解到。但可以肯定的是,为数不少,并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着自己的积极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将原有慈善机构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轨道中,福州原有的慈善机构、组织或自行停顿、停办,或被政府接管、改组,变为附属于民政部门的官办或半官办机构。
四、让慈善思想与慈善事业在八闽大地得到传承与进一步发展
“慈”是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互助。慈善的基本定义是:公众以捐赠款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自愿行为。通过某种途径自愿地向社会及受益人提供无偿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的行为,是慈善的核心所在。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使国家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慈善事业的萌芽与复兴奠定了条件。一是政治环境、人际关系得到缓和与改善;社会部份福利事业政府希望民间力量能够承担起来。二是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新兴富裕阶层逐渐形成与扩大,为慈善事业的复兴准备了可靠的、丰裕的民间财源。三是在市场竞争中,构成了社会上的一个个弱势群体,其生存遭遇较大的困难,希望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怀与援助。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尽健全与完善,无法统统包揽,迫切需要民间力量进行补充。四是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使社会各界对慈善及其人道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民众慈善意识开始逐渐复苏,民族传统美德逐渐回归等等,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党与国家开始关注慈善事业的发展。十五大、十六大政治报告中都言及慈善事业的发展。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慈善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补充”地位。所有这些都为现阶段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条件。以福州为例,2006年1月,中共福州市委专门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福州市慈善总会。同年9月,市委又在第九次党代会上向全市提出,要发展我市“慈善事业,着力构建形式多样、功能互补的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帮困的良好风尚”的要求,使慈善救助工作成为政府民政救助工作的一个重要补充。党与政府的高度重视表明:慈善事业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应当秉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慈善事业的新理念,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慈善思想文化丰富的内涵,服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探索,认真实践,使之造福于社会文明与进步事业。
五、福州慈善工作起步看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社会经济得到比较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的原因,一些群众由于在文化、技术、资金、信息方面的欠缺以及天灾人祸、意外伤害等各种原因,还处在贫困中,急需社会救助。社会贫困弱势群众的困难,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一方面也需要民间慈善团体协助配合政府开展扶贫济困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指导下,福州市慈善总会已于2006年9月正式成立。到目前为止,除市慈善总会外,福州市已有台江、鼓楼、长乐、平潭、连江、马尾先后成立了慈善总会。各县(市)区慈善总会的相继成立,不仅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视,也说明了社会发展需要慈善事业。慈善事业上为国家分忧,为政府分忧,下为民众解愁,是造福社会,情暖千家万户的群众性、公益性事业。
福州市慈善总会成立一年来,已募集认捐善款5000多万元。在广泛募集善款的基础上,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目前,受助人数已达到15000多人次,得到社会的好评。一是实施“331”慈善救助工程。从2007年开始在9个县(市)区农村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地区助养孤儿300名到16周岁、助养孤寡老人300名到寿终、助学贫困高中生300名帮助完成三年学业,每人每年救助金1000元。二是引进外资,开展宏志生“奖学工程”。在永泰、闽清资助21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完成3年高中学业,每人每年奖学金1000元。三是开展应急救助。至目前,已对因病、因灾而急需救助的个人,按照不同情况分别一次性给予1000——6000元的慈善救助。四是心系灾民,及时救助。先后二次为受灾的福鼎灾民送去衣物1.86万件,棉被663床,善款9.01万元;为闽清、永泰两县遭受“4·1”冰雹袭击的200户重灾户发放救助金20万元,并组成慰问组登门慰问部分受灾户,送去慰问金。在此次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害中开展的募捐工作中,总共从社会上募集到近600万救灾款与150多万救灾物资。五是开展“春风送暖”系列活动。为4000户下岗工人特困户送去年货。六是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福清25所中、小学建立“慈善爱心图书室”,捐赠书刊13875册,总价值13.2万元。七是开展临终关怀。建造面积100多平方米、价值130万元孤寡义冢“慈善园”,免费为城区孤寡老人去世后提供骨灰安葬的场所。此事是一项新的创举,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以及新华网等10多个媒体都作了报道。
慈善事业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在党与国家的正确引导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来,慈善事业的稳步发展,将为人人向往的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