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与台湾的地缘和民间信仰
2016-07-1412-00-00来源:

林国清  林荫予

福州人自古善于驾船,最早到到台湾的就是汉代福州的闽越人,以后还有4大批的福州移民,因此福州与台湾有浓浓的血缘关系。由于相同人的血缘,也就有相同的民间信仰,如陈靖姑信仰、城隍信仰和尚书公信仰等等,特别的亲密无间。

福州与台湾的地缘和血缘

据黄叔敬《台湾使槎录》说,台湾诸山都是福州鼓山发源,“自闽安镇官塘山、白犬山(即马祖岛)过脉至鸡笼山。”甚至民间还有传说,站在福州鼓山的绝顶峰可以听到台湾基隆山的鸡叫。能听得见鸡叫的声音,不过是咫尺又咫尺的距离吧!现代地理学说:福州与基隆都在北纬25度。从福州平潭县的东澳乡到台湾的“小基隆”(富贵角)也仅有不到70海里的距离。福州人形象地说:福州与台湾的距离只隔着一个“窄窄的海沟”,即使是在古代,凭着最原始的交通工具,也可以“风帆往来,信宿即达”。

在一百万年以前,台湾和福州还是连在一起的。据地质研究报告,在第四纪以来,由于全球性冰期和间冰期,引起台湾海峡海平面大幅度升降变化。台湾和福建先后有4次相连、相离。其间明显的变化分别发生在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更新世时期,由于全球发生冰川,台湾海峡海平面剧烈下降(60米),海底大面积露出水面,台湾与福建连成一片。到了早更新世后期,因地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回升,台湾海峡发生海浸,台湾与福建才又分离。类似的情况在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重复出现。台湾海峡出现的海浸和海退的变化,均缘起于第四纪地球气候的变化。当冰期来临,台湾海峡海平面明显下降,出现海退现象;气候变暖,台湾海峡海平面明显上升,出现海浸现象。第四次海浸现象从第四纪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踞今约前五千到一万年。由于第四次海浸形成的台湾海峡把台湾隔离成了一个岛屿,孤悬海外。但台湾海峡仅平均水深50~100米,其中舟山海域仅平均水深20~30米。在福建东山岛和澎湖列岛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隆起带,其底部中生代地层也成隆起状,把东山岛和澎湖列岛相连在一起。这就是现代地理界所公认的“东山陆桥”,为远古时期台湾和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省联系的通途和纽带。三万年前,台湾的“左镇人”便是通过这一条“东山陆桥”,从福建长途跋涉到台湾去的。即使是海浸时期,但其初期海水是慢慢上涨的,这一条“陆桥”还露在水面,仍然连接着大陆和台湾岛。到现在“东山陆桥”的水深也不过40米罢了。所以被通俗地称为“浅浅的海峡”。

前五千年左右时间就已经有了帆船。从海路,福州人可以和台湾有紧密的联系。

《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载:三国时候、黄龙二年(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结果是因亶洲“所在绝远,卒不可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史家说,这个“夷洲”才是现在的台湾。《中国人名大词典》说:孙权,字仲谋,助刘备败曹操军于赤壁。卒擅江表。称帝凡二十四年,改年:黄龙。谥号:大皇帝。孙权称帝时,福建正是吴国的版图。他在福州设“造船都尉”,并于闽江口、现在的长乐市建厂造船。所以长乐又称“吴航”或“吴航头”。孙权在福州有人有船,到台湾又近,如此是可信的。如此这般,那么第一个到台湾的应该是三国时候的卫温了。

连横《台湾通史》说:“仁寿三年(603年)八月,商人钦良晖归自日本,与倭僧圆珍同船,为北风漂至琉球,见岸上数十人,各执刀戈。良晖大惊,。圆珍力祁不动尊。既而风回,乃至福建,是为华人发现台湾之始。而早于陈棱之征伐者4年。”说的是钦良晖第一个到台湾。

其实不然。早在汉代,福州的“闽越人”就已经靠着一片片的木帆船,或是独木船渡过台湾海峡到台湾去了。“闽越族”是一个善于航海的民族。《越绝书》说:“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因此他们到台湾或者澎湖的岛上去避难,并不是很困难的事。现在台湾(包括澎湖)还有许多闽越人留下来的遗迹,如宋代刘叔敬《异苑》说:“晋安平有越王余筭菜,长尺许,白者似骨,黑者如角。古云:越王行海曾于舟中筹筭,有余者弃之于水生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过类似的记载。又《北堂书钞》说:“有越王铜船,潮退则见。又阴雨日,百姓樵采见铜船出水上。”《临海水土志》还说:“(夷洲)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石也。”看来,还是“闽越王”亲自率族人到台湾的地区来的。不过这个“闽越王”是无诸、是郢,还是郢的儿子繇君丑,莫得而知。

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到台湾并占领台南,天启六年(1626年)西班牙人到台湾并占领基隆。明崇祯十五(1642)荷兰人战胜西班牙人,独占台湾。福州的闽越人到台湾的时间,至少比荷兰人早了1800多年。同时比钦良晖早了800多年,比卫温早了400多年。

   所以,台湾有五千至一万年前的“长滨文化”、五六千年前的“大岔坑文化”、四千多年前的“圆山文化”和“凤鼻头文化”都与一万年前的漳州“东山人化石”、五千多年前的福州“昙石山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昙石山中层文化和台湾省高雄凤鼻头的第三、四期的贝丘文化,有相当的相似处,碳-14年代也相当。这表示当时福建、台湾两省的居民,已有紧密的联系和往来。”宋代以后,福州与台湾的贸易日趋发达。现在在台湾出土有许多宋代福州瓷器,如在澎湖的通梁出土有宋代福州连江浦口窑的印花青瓷,碗底印上折枝花;同样也在通梁、中屯一带发现宋代闽侯油窑印花青瓷碗底残片。这些正说明在宋代确实已经有福州的商人到达澎湖或路过澎湖,卖给当地居民的。明代一直到现代,福州人有四大批移民到台湾垦荒和建设。他们筚路蓝缕,积极地发展台湾的经济。第一批到台湾的福州移民是在明崇祯元年(1628年),福州大旱,被招安为“五虎游击将军”的郑芝龙组织福州灾民,每人给银3两、,每3人供牛1只到台湾垦荒避灾。他们多在土地肥沃的台南地区。第二批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随着郑成功部队到台湾。以后郑成功实行“屯田政策”,令数万人军眷随军赴各地垦荒,多在台湾的西部彰化、云林、新竹一带。这两批的福州移民,多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用福州的先进生产工具,改变了台湾“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促进台湾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功不可没。第三批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师统一台湾后,清政府开放海禁,一大批人(包括台湾人)往来于海峡的两岸,从事于商贸活动,此外,福州的“三把刀”和福州江口的纺织业也随着到台湾。第四批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百废待举,福州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因种种需要,奔赴台湾参加建设,一起耕耘着海峡两岸经济的繁荣,把台湾拉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福州民间信仰在台湾的传播

陈靖姑信仰

福州因为最邻近于台湾,大量到台湾的福州籍移民在发展台湾经济文化的同时,也把民间信仰传播到了台湾,如陈靖姑信仰、城隍信仰、五帝信仰和尚书公信仰等等。

首先是陈靖姑信仰。陈靖姑,福州下渡人,相传她15岁时往闾山学法,拜许真君为师,18岁下山嫁刘杞为妻,后经常救危急难、扶贫济困、除妖佑民。唐贞元八年(792年),福州大旱,陈靖姑有孕在身,但为了救人民于水火,演法祈雨,不意被妖所害而牺牲,年仅24岁。死前立誓:吾死后,不救世人产难,不神也!后英灵得道,果然救生护产,保赤佑童,成为妇幼保护神。宋淳熙年间被追封“慈靖夫人”,清乾隆封陈靖姑为“太后”,道光皇帝加封她“皇太后”。福州民间称她为顺懿夫人、慈济夫人、临水陈夫人、大奶夫人、陈太后、顺天圣母、通天圣母、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注生娘娘等。陈靖姑出生于福州下渡,得道于古田临水宫,因此下渡和古田都有其“祖庙”,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部将苏望等18人回福州古田临水宫迎请陈靖姑金身到台湾台南白河镇建庙奉祀,大门额曰:“显佑护民”,两旁楹联曰:“赤盆救尽婴孩,香火于今传海峤;水殿除尽妖怪,神灵自古仰夫人。”就说陈靖姑的故事。此外还有:“舍身成仁,英灵万世;南台施法,祈求甘霖。”“临显灾厄,全赖神威,思恩千家安三奶;水映似镜,照明正邪,济世万象仰夫人。”写的都与福州有关系。这是台湾最早的一座临水宫。乾隆年间的《福建台湾府志》和嘉庆年间的《续修台湾府志》都有过有关于修建临水宫的记载。被称为台湾开基临水宫,极为神圣。台南还有一座“夫人妈庙”,庙正中祀三奶夫人,旁祀十二婆娘。三奶夫人就是陈靖姑,十二婆娘即陈靖姑的十二位谊姐妹。有楹联曰:“庙祀建南滨临水支流同一脉;妇孺齐北面,瓣香顶颂永千秋。”也说从福州分支而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高雄县大社建有“碧云宫”。“碧云宫”原名“三奶庙”。同样是祀奉陈靖姑的祠庙,正殿两旁的楹联写:“碧海晴天,坛上神明护国;祥云瑞景,里中圣得佑民。”康熙年间高雄市旗津还特别奉旨建设“临水宫”,乾隆元年(1736年),台南市又建“临水夫人奶庙”。此外,台北市建有“临水顺天堂”、“碧潭观光临水宫”,台中市建有“清水碧化寺”、“台中临水宫”,屏东县建有“屏东临水宫”,宜兰县建有“宜兰靖安堂”等。“碧化寺”也好,“靖安堂”也好,主祀的都是陈靖姑。其中以“台北碧潭观光临水宫”最为壮观,为台湾岛上五大观光庙宇之一,各地前来观光旅游、朝圣进香者络绎不绝。该宫的奠基纪念碑刻:“福建古田县临水陈太后,成道五代,肉身崇祀,历朝封赠;顺天圣母分灵碧潭,护国保民,荷蒙神示,立庙济世度人,因兹广建宫殿,先奠斯基。”另据有关方面统计,台湾岛上差不多每市每县都有陈靖姑的祀所,多达130座,诸如:高雄阿莲乡的三奶宫、高雄弥陀乡的弥陀三千宫、高雄林园乡的林园林凤宫、云林北港镇的北港巡安宫、屏东佳冬乡的佳冬碧云宫、彰化二林镇的二林广仁宫、嘉县东石乡的东石福安宫和宜兰苏澳镇的苏澳紫云宫等等,信仰民众达数百万人,大多是福州籍人士。

在台湾不但传播有许多陈靖姑的庙宇,而且还传播有许多有关于陈靖姑信仰的习俗。如:台湾安平镇的“请奶过关”活动极为热闹,“凡家有子女幼者均到庙叩祝。是日,进香者拥挤不堪,庙前法师登场作法,抬儿童过关,索谢赀一百文。”此外,台湾姑娘18岁不论婚嫁,24岁不生育,盖陈靖姑18岁出嫁,24岁身亡,忌讳也。妇女坐月子或祭祀时用鸡不用鸭,盖陈靖姑祈雨时被长安鬼陷害,被鸭姆救起。鸭有功也。临水宫的神轿不点灯,香灰经常清扫,盖陈靖姑斩蛇精造化为神后,曾立誓“除非临水宫的铁轿开花,天地炉的香灰龛满,蛇妖才有出头之日。”“灯”便是“花”,因此神轿不能点灯,香灰不能满龛。在台湾,陈靖姑同样是求子护幼的偶像。如:妇女临产时,产房里要供陈夫人神位;婴儿生下第三天,煮糯米饭供陈夫人,保佑婴儿平安;无子之妇则向陈夫人“请花”求子;生儿后,儿子要拜陈夫人为干妈,等等。台湾有一本范美生著的《达生篇》,在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冠海堂木刻出版,内有“补遗”说:“当难产时,急向傀儡坛请临水夫人像一身供在房中,演傀儡戏一场。分娩三朝后,酬以酒品香蜡,请回原坛。”可见,陈靖姑信仰的传播在台湾是十分普遍的。台湾刘枝万《台湾的道教》说:“首先,人们所熟知的是三奶教为其主流。其发祥地是福建北部的福州,以陈靖姑,即临水夫人为主神,以义妹林九娘(或为林纱娘)和李三娘(或为李三姐)构成三柱女神,称三奶夫人。因以主神命名教派,亦称临水夫人教。”

城隍信仰

福州城隍信仰在台湾的传播也十分典型。城隍原不属民间信仰,先是各府县城池的保护神。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曾有《请加封嘉义城隍神折》说:“……其最著者同治元年彰化戴逆倡乱,围扑嘉城,绅士等恭请神位于城楼,虔诚吁祷,五月十一夜,地忽大震,雉堞倾颓而城垣无恙,兵民得以保全,咸称神佑。九月间,戴逆复扑嘉城,众心惊慌,告庙敬占休咎,蒙神默示平安,人心遂定,兵民竭力誓守,复保危城……”可见,城隍的首要功能是保护城池。以后演化为国家(政府)在全国各府县设立的对现任官员监督的偶像。为地方官者上任前,得先到当地城隍庙作“公正廉明”的宣誓。:如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俞兆岳调任台湾知县,下车伊始就到当地(有说在福州府)城隍庙立下三誓:“毋贪财,毋畏势,毋徇人情。”嘉庆十五年(1810年),台湾彰化县知县杨桂森到任时,亦先到彰化城隍庙宣读《履任告城隍文》,立誓曰:“治民者可公不可私也”。城隍神对各官吏起的是监督、纠察的作用。所以有衙门就必有城隍庙,甚至于城隍庙的形制成为衙门级别的象征。好象宋末,福州为端宗南宋政权的国都,于是特别在“垂拱殿”的旁边建“都城隍庙”,标志福州政府是南宋正统的中央政府。明朝末年,郑成功在台南建立“永历”政权,因此也特别建台南“都城隍庙”,表示政权的合法性。如此等等,城隍神对官吏的反贪肃廉起很大的作用,自然大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老百姓也希望城隍神也能像监督官吏一样监督人间的坏人不做坏事。于是城隍信仰就从官场走向民间,真所谓是“上马管官,下马管民”,所建的城隍庙也就愈来愈多。城隍神本来的级别是很高的,汉时,武帝封周苛为城隍神。明时,朱元璋统一全国城隍建制,封陈文龙为福州“城隍”,称“监察司民威灵公”,秩正二品。定庙制,高广视官署厅堂。设公座,笔砚如其守令。并命守令主其祭。以后府县以下的乡镇,甚至是村庄都建有城隍庙。能够当城隍的人也愈来愈多了。2006年在长汀县举办的福建省第四届城隍文化研讨会上,台湾学者统计,至现在,台湾有城隍庙100座。其中明代建的1座,官建;清代建的25座,官建16座;日据时期建的10座,全为民建;光复后建48座,民建;无法稽考创建年代的16座。此外在金门还有古地城隍庙和浯岛城隍庙。

台湾学者经考察研究,认为台湾的城隍信仰是由福州都城隍传播到台湾的。因此称福州都城隍庙为“祖庙”。台湾城隍文化和福州的都城隍文化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比如,福州都城隍有一副老对联:“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则昌;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则灭。”全台湾的城隍几乎都有这副对联。此外还有:“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不知;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世事何须空计较,神天自有大乘除。”等等,都是福州都城隍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例子。有趣的是台湾城隍也有传到福州的例子,比如说福州平潭县就有一座“台湾城隍庙”,祀“台湾城隍”,据说是台湾的“班兵”调戌到平潭的时候带过来的。可见人的迁徙才是两岸同神的第一因素。只是我们现在还无法知道,平潭的“台湾城隍”是台湾什么地方的城隍。

因为有那么多的城隍庙,城隍神的当然要不断扩充队伍,因此福州和台湾都有“好人当城隍”的说法。“水鬼变城隍”就是一个例子。据说有个水鬼叫阿赐,在黑水潭受苦已历十年,要找个“替身”就可以翻身。他先找一个小女孩,那女孩哭哭啼啼,说后母如何迫害她。阿赐极为同情,放过了她;第二个找的是背着婴儿来洗衣衫的妇女。阿赐正把她拖到水里去,忽听婴儿的哭声,心里不忍,又放过了她;第三个找的是一个货郎。那货郎诉苦说:家里有八口人,正等着他卖了二角的钱回家买米煮饭吃。阿赐同情他,再放过他去;最后找到一个来钓鱼的老头子。老头子说:“你丧尽天良,为了自己能脱出苦潭,就要残害无辜!”阿赐心里一动,觉得无比惭愧,放开手说:“你活着去吧!我不再找替身了。”老头子大笑,说阿赐是个好人。原来这老头子是黑水潭的土地神,奉玉帝意旨来考察阿赐,封阿赐为“忠义城隍”领他到青云山东边的城隍庙上任去了。这样的城隍神不由敕封,不论品级,约定俗成,老百姓信仰而已。

福州的好人可以当城隍,传到台湾去,台湾的好人也可以当城隍,大家都争着当好人,对和谐社会起很好的作用。

台湾城隍庙的对联也大多与福州城隍庙的一样,或是相似。比如说台湾和福州的都有“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则昌;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则灭。”“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不知;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世事何须空计较,神天自有大乘除。”“地狱重重苦难挨,错一点念头,到此便无藏;天网恢恢疏不漏,做几椿好事,入门就不怕他。”“阳世作为,逆天害理都由你;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这些对联以文字的形式,对劝善除恶特别起一种震慑的作用。

尚书公信仰

尚书公信仰就是对被敕封为“水部尚书”的陈文龙的信仰。陈文龙原莆田人,后入籍福州长乐,宋咸丰时状元,累迁参知政事,发兵民抗元,被执,械送至杭州,不食死,相传其衣巾被风吹入海,漂流至闽江,被福州阳歧村民拾得,建庙侍奉,后被明永乐皇帝敕封为“水部尚书”,因称“尚书庙”。福州除在阳歧有“尚书祖庙”外,还有万寿尚书庙、新亭尚书庙、龙潭尚书庙和竹榄尚书庙等。清乾隆时,皇帝又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自此陈文龙又成为同马祖娘娘一样的海上保护神。因此对孤悬海外的台湾特别有意义。据统计,现在在台湾保护得十分完好的尚书庙还有16座。其中马祖岛竟有10座之多,都是由福州的尚书庙分炉而去的。以马祖北竿塘水部尚书公府的规模最大,每年元宵节,都要举行隆重的尚书公祭典。1993年马祖尚书公信众就组团到福州台江竹林尚书庙寻根认祖,祭拜祖庭。2001128日,有关方面签定“两马协议”,211日,马祖的尚书公信徒又组成“马祖平安民俗文化交流团”,乘“顺风号”直达福州马尾码头后,到福州台江万寿尚书庙进香朝拜。20053月,组团71人再次到福州参观陈文龙纪念馆,同时参拜阳歧、新亭、竹榄、龙潭等尚书庙。2007年,福州陈文龙研究会换届选举大会,台湾的尚书庙特别派代表参加。此前的2月,福州也组织“台江区陈文龙民俗文化访问团”护送尚书公神像巡游马祖岛,先后在北竿岛、南竿岛等4个岛屿,接受马祖信众的顶礼膜拜。

马祖岛在闽江口外,距福州约16海里,主要是来自福州长乐和连江县的移民,始于明永乐年间。史载,明永乐至宣德年间,福州沿海出海捕鱼者,在岛上泊憩或避风的逐渐增多,开始了有人聚居的小村落。于是也就把尚书公的信仰带到马祖岛上来。

福州与台湾由于特殊紧邻的地缘,因此也就有了特殊人缘和民间信仰。两岸共神是福州和台湾“五缘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福州晋安区方志委  林国清

福州马尾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林荫予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