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县历代方志编修纪略
2016-08-0512-00-00来源:

连江县志办   叶峰

连江县自宋代以来,历代编修县志从未中断。据旧县志记载,宋至民国官修、私修县志计13次,其中政府主修8次,私人编修5次。还有若干部乡镇志、专业志。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主修完成县志1次。还有相关部门编修的数量不菲的部门志、专业志、村志,共30部。

一、宋代至民国的方志编修

连江修县志始于宋代。宋嘉定六年(1213年),由知县陶武首倡编纂《连川志》,共10卷,但内容不够完整,只形成初稿,未刻印传世。宋咸淳八年(1272年),知县宋日隆亲自监修,由学正黄岸等8人,在《连川志》原稿的基础上进行增补、订正,修成完整的首部《连江县志》,书中设有山川、人物、风土、井社、河渠、田亩、赡学等卷目,可惜已散佚。

《连江县志》(延版),是元延祐三年(1316年),由县尹李荣监修,唐士冠、陈长泰编纂,该志距咸淳版县志60余年,对咸淳版县志的错漏之处加以订正,并延续了该时段的新史料,已散佚。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连江知县唐桐主持,在延祐版《连江县志》的基础上,重修县志,形成《连江县志》(嘉靖版),已散佚。期间还有吴孔锜私人编修的《连江县志》16卷,和游时祺私人编纂的《凤城烈女志》2卷,皆已失传。

清代,我国的地方志编修达到极盛时期,编史修志空前普及,编纂体例异彩纷呈,并形成了定期修志的制度。整个朝代,由政府主修3部县志,现存2部;私修4部,皆已散失。还有陈登私人主编的《东湖志》2卷、黄光寿私人主撰的《定海志》3卷,也已失佚。

《连江县志》(顺治版),是清顺治年间(1644-1660年),由连江知县赵国琳主持的,县志重修版,已散佚。《连江县志》(乾隆版),由知县戚言、教谕王子监、训导陈鹏南负责总修,邑人孙发曾(曾任归化教谕)主纂,乾隆五年(1740年)10月修成付梓。该志系重修志书,全志共13卷分47门类,约27万字。该书学习李元仲写的《宁化县志》体例,又不完全一样,在记述方法、言理、条例、旧的典述等都与李元仲的志书一一作比较,继承好的方面,附上山川、风俗、田亩、水利户口、庙学、选举、官书、人物等。删除浓缩了旧志中过于空虚的部分,着重记述连江特殊的盛衰,对旁带杂事也分别记载。志中的人物既记载生在连江的名人,也记载葬在连江和在连江工作过的名人。对各儒的崇祀礼节进行了详细的订正记述,对旧志中使用的闽话、土话,根据康熙字典也进行了一一订正。是连江历代县志中保存下来的一部最早年代,较为完整的志书。据说上海有关图书馆曾收藏当年的刻印本若干卷。连江县志办有若干卷影印本。

《连江县志》(嘉庆版),先后由知县李菶、言尚焜、教谕何其章、训导叶文舟负责总修,28人参加编纂,邑人章朝栻(曾任詹事府主簿)总辑。嘉庆三年(1798年)开纂,嘉庆十年(1805年)修成付梓。全志10卷,26个门类,共28万字。该志是在《连江县志》(乾隆版)的基础上对前志进行增删,对不合理的篇目进行调整修改,对归属不当的资料重新做好归属,取其精华并续其后60余载。为一本《连江县志》续修版。福建师大图书馆藏有若干卷当年的刻印本,连江县志办藏有影印本。另外清代还有郑霄私人撰修的《连江邑志》16卷;陈登私人撰修的《连江县志》24卷;陈润私人撰修的《连江邑志》29卷;陈晖烈撰修的《连江续志》2卷。

民国时期,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频仍,但编修地方志却并未因此而中断。《连江县志》(民国版),于民国6年(1917年)开始启修,民国16年(1927年)完稿,民国22年(1933年)出版发行。先后历曹刚、张景良、高时驾三任知事(县长)监修。自始至终由邱景雍编纂成书,参加编务人员17人。该志下限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民国时期只留30多条大事作为《附记》。全书包括卷首、《附记》共36卷,约36万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体例完备,志稿质量较高,但印刷质量较低。据随书刊发的《勘务表》统计有421处的错排错漏。志书虽编于民国时期,但仍有严重的封建色彩,它胪列了2917名贞、节、殉、烈妇女,约占全书15%篇幅。是县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县志。连江县档案馆、县志办皆有存本。另有连江琯头人林焕章编写的《青芝小志》,内有《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的《重修青芝寺记》和董应举开拓青芝山的诗文,连江县志办存有影印本。

二、新中国成立后方志编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的同时,也注意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50、60年代主要开展中共党史资料征集整理。“文革”十年,资料征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仍不忘地方志编修工作。1982年,国家发出编修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指示。1984年5月,成立连江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义杰(县长兼),副主任委员陈宜根、黄陈骅,委员14人,顾问章振乾、陈云飞、林涧青、林子力。编委会下设总纂室,配专职干部2人,聘请离退休干部4人担任正副主编和编务工作。1985年12月,根据国务院国办发(1985)323号文件精神,稳定修志机构。县政府配备总纂室专项事业编制3名。从此,连江县地方志编纂工作纷纷烈烈开展至今,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旧志整理

《连江县志》(民国版),虽然在民国时期编成,但全书采用文言文编写,而且没有断句、标点,非一般人所易懂。连江县志办成立初期,主要开展《连江县志》(民国版)点校工作。1984年5月开始整理点校,1989年完成初稿,1990年8月正式印刷出版,内部发行,共印刷1000册。主点人郑开浑;校阅陈景中、黄继美、张明骅;校对缮写方岩、陈孜维、黄晚、林磊。封面篆刻林磊。该点校本与原志的排列不同,采取现代横排字序,左起横书的新版式,简化汉字。该书删去旧志中没有姓名、没有事迹的贞、节、烈妇2500多人。全书分36卷,共72万字。

(二)《连江县志》(第一轮)

该志于1984年5月启动编修。开始分两步走,先编部门志,后纂该志。由连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承编,县长兼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至2000年,历经林义杰、叶家松、林学忠、俞风云、王玲5任县长,曾任副主任委员的有陈美光、郑昌新、蓝钦明、黄陈骅、陈宜根5人,委员经多次调整,先后有38人。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历经林野、张平官两任主任,副主任叶峰。主编张平官,副主编3人,编辑及编务人员13人。该志上限一般肇于建县之始,即晋太康三年(282年),下限一般断至1990年,照片、大事记、概述、建置、经济综述、人物和一些重大事项延伸至1995年。全志采用图、照、序、述、记、志、表、录等体裁,结构以志为主,由概述、大事记、专业篇、附录等组成,分设40篇共225万字。2000年3月28日,经福建省地方志编委会审定验收,由方志出版社安排出版。2001年8月印刷发行。

该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辨证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系统地反映连江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着力记载连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功伟绩。是连江的县情大全,其信息量超过连江县历史上任何一部著作。将是外界更好地了解连江、认识连江,使连江尽快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和纽带。该志于2007年被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全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部门、专业志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专业志是周濂(凤城镇人)编的《青芝山志》2卷。1953年编成初稿,未刊行(1979年由县文化馆刻印内部发行)。

1969年,台湾当局驻马祖军政机构成立文献委员会,开始编纂所谓《连江县志》,1979年9月编成付梓,总编姜荣玉。全志9卷,加卷首卷末共27万字,分装为第一、第二册。实际内容只记述马祖列岛的史实。其中对新中国多有歪曲、诬蔑之词。1986年,又编出第三、第四册,总编陈国土,全志9卷,53万字。除卷首大事记按一、二册延续下限至1986年6月外,其余各卷均包括前2册内容,实际是重修本。按记述范围,均只能称“马祖志”。

1984年,连江县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各单位编修部门志,开始主要为第一轮《连江县志》提供系统资料,后来一些单位也单独编成专业志出版。2005年后,全县又不断有新的部门志、专业志编成。至2010年,相继出版付印,内部发行的部门志、专业志、村志共30部。具体是:《连江县卫生志》、《连江县金融志》、《连江金融志》(1991-2005)、《连江县税务志》、《连江县林业志》、《连江县人大志》、《连江县人大志》(1994-2006)、《连江县劳动志》、《连江县烟草志》、《连江县审计志》、《连江县民政志》、《连江县山仔水利枢纽工程志》、《连江县交通志》、《连江县政府志》、《连江县城乡建设志》、《连江县妇女志》、《连江县土地志》、《连江县政协志》、《连江县工会志》、《连江县检察志》、《连江县基督教志》、《连江县财政志》、《连江县佛教志》、《玉华后岩寺志》、《连江县地名录》、《连江县文物志》、《连江县教育志》、《连江县百胜村志》、《连江县定海村志》、《连江县南湖太极观志》。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