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处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东临台湾海峡。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清乾隆《福州府志》称:福州,“西阻重山,东带沧温,南望交广,北晲淮、浙,亦东南一都会也。”
秦时这里为闽中郡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州)。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为冶县治,属会稽南部都尉。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置侯官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改属晋安郡,为郡治。南朝梁天监间,侯官、原丰二县合并,改名东侯官县,为县治。陈永定元年(557年)属闽州,为州治。光大元年(567年),东侯官县改名原丰县,属泉州,十二年改名闽县。隋大业初,泉州改名闽州,为州治,三年(607年)州废,改名建安郡,为郡治。唐武德元年(618年)废郡,置建州,为州治,六年(623年)复置泉州,为州治。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为闽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改闽州为福州,“因州西北福山得名”,福州之名始此,是为福州都督府府治。天宝元年(742年)福州改为长乐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福州。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都福州。闽龙启元年(933年),闽王王延钧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天德二年(944年),号称东都,三年(945年)闽亡。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废东都,复名福州。北宋雍熙二年(985年),属福建路,为路治。元至元间置福州路,属福建行中书省,行省初设泉州,寻迁福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福州府,福州为福建布政使司治。清仍为福州府治,属福建行省。
辛亥革命后,福州为省会。民国元年(1912年)合并闽县、侯官为闽侯府,民国2年改县,属东路道(民国3年改称闽海道)。民国17年道废,闽侯县直属省辖。民国23年闽侯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闽侯县改名林森县。民国35年元旦正式成立福州市,为福建省省会,辖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5区。民国36年闽侯县治迁往西涧。1949年8月后仍为福建省省会,仍辖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5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增设鼓山、洪山2区。1950~1952年,先后增设盖山、水上、新店3区。1955年撤销鼓山、盖山、洪山、新店4区。1956年大根并入鼓楼区,小桥并入台江区,水上并入仓山区。1960年划入闽侯县马尾公社设马尾区。1963年撤销马尾区。1968年增设郊区。1970年撤销郊区,设立北峰、马江2区。1973年闽侯县自莆田地区划入。1975年撤销北峰区,重设郊区。1978年马江区并入郊区,并析郊区部分地叚设环城区。1982年析郊区部分地叚设马尾区,环城区并入郊区,共辖5区和闽侯县。1983年分别自莆田、宁德两地区划入闽清、永泰、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7县。1990年12月福清县改置市,1994年2月长乐县改置市,隶属福州市。1996年1月1日起福州市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将“福州市郊区”更名为“福州市晋安区”,市辖区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仍保持5个区建制。相应调整5个市辖区的行政区域范围后,各区新的行政区域是:一、鼓楼区辖水部、安泰、南街、东街、鼓东、鼓西、华大、五凤(新设)、温泉(撤销东门街道)9个街道和洪山镇;晋安河以西原属五四街道的思儿亭、汤边这两个居委会;原东门街道的东大、温泉、金汤、琼河、东水、琼新、河西、河东、东湖、澳桥、汤门11个居委会;茶亭街道的斗中、西营里、福中、九福庵4个居委会,原新店镇所辖的湖前村委会;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35.51万人。二、台江区辖瀛洲、新港、后洲、茶亭、洋中、双杭、苍霞、帮洲、义洲、上海新村、鳌峰(新设)、宁化(新设)12个街道;原水部街道龙庭、状元居委会和原洪山镇祥坂、长河、高桥村委会、原台江镇曙光、红星、南公、双丰、红旗村委会;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27.78万人。三、仓山区辖仓前、对湖、临江、上渡、下渡、三叉街、东升(新设)7街道和建新、仓山、盖山、螺洲、城门5个镇及原属鼓西街道的农业大学居委会;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32.58万人。四、晋安区辖王庄新村、象园(新设)、茶园(五四街道更名)3个街道;鼓山、新店、岳峰(原台江镇更名)、宦溪4个镇和日溪、岭头、红寮、鼓岭4个乡;晋安河以东原属东门街道的塔头、桂香、康山、琯尾、晋安、浦一、浦二、浦四居委会;原属水部街道的紫阳、紫新、砌池、丝绸厂、福马居委会和原属台江区新港街道连潘、连辉、象园、帮辉居委会。原台江镇的登云、鹤林、竹屿、岳锋、象园村(居)委会。原洪山镇洪门、紫阳居委会。面积537.4平方公里,人口25.91万人,区政府迁址鼓山镇。五、马尾区辖马尾街道和马尾、亭江、琅岐3个镇,面积274平方公里,人口13.68万人。
城区南部为福州平原,有乌山、于山、屏山等残丘;城区东部鼓山至鼓岭一带为典型的断块山;北部以中低山为主,最高峰麒麟山海拔1130米。福州为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在此建都,称“冶城”。晋太康三年(282年)在越王山(屏山)南建晋安郡城(子城)。唐天复元年(901年)在其外环建大城(罗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在大城南、北加建“夹城”,为闽国都城。乌山、于山、屏山围入城中,故别名三山。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在城东南扩建外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城毁。境内多榕,唐末已有榕城之称,简曰榕。宋治平间(1064~1067年),知州张伯玉“编户植榕”,后“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榕城之名益扬。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夹城”、“外城”旧城基上调整重建府城,设7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城区向闽江两岸扩展,呈哑铃状。仓山曾为英、法、日、美等7国领事馆区。
民国30年(1941年)春和民国33年(1944年)秋,福州两度被日本侵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区扩展成长方形,以纵干道鼓屏路、八一七路、五四路、五一路、六一路,与横干道华林路、杨桥路、东大路、古田路、国货路、台江路组成格子状交通网络。华林路西段、鼓屏路和乌山路分别为省、市政府机关驻地;八一七、东大、五一、台江等路为商业区;五四路为外贸中心;工业、六一、福马等路系新兴工业区;温泉路、树兜、水部一带为温泉区。马尾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公路以福泉高速公路,国道104、316、324线,省道101、102、103、104线为主干,通车429.4公里。城区共有大街小巷4135条,其中路、街322条,里弄447条。城区温泉密布,属全国著名的温泉区之一。特产有福橘、橄榄、茉莉花茶和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雕画等。外福、福马支线铁路于此相接,福州站是外福铁路客运终点站,福州东站是外福铁路货运终点站和福马支线铁路起点站。为福分(诏安)、福分(福鼎)等7条干线公路起点,有班车直达温州、广州、深圳及省内32个县、市。闽江通客轮,上抵南平、旁通下游各县。福州港对外开放,客轮通上海、温州和舟山,货轮通沿海各港口。纪念地有林则徐纪念馆、“独立厅”故址、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文林山革命陵园、马江海战烈士墓和昭忠祠等。名胜古迹有鼓山、华林寺大殿、闽王庙、罗星塔、西禅寺、涌泉寺、琉球墓群、王审知墓、林则徐墓、严复墓等。
2000年,福州地区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市区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589.23万人(市区148.49万人),通行福州话,为闽东方言区代表点。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5个区,福清、长乐2个市和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个县。5区8县(市)共辖34个街道、140个乡(镇),有677个居民委员会、2431个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