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州市西南部,北纬25°47′~26°37′,东经118°52′~119°25′。县城甘蔗距福州市区中心15公里,是全省最靠近省会的县城。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治县,属会稽郡。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名侯官县,属会稽郡南部都尉。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立建安郡,统侯官县,侯官县置典船校尉。晋太康三年(282年),立晋安郡,设原丰,侯官等8县。南朝梁天监中(502~519年)侯官、原丰合并为东部侯官。隋开皇九年(589年)复名原丰。十二年(592年),改名闽县,属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闽县析置侯官、长溪、新宁(长乐)、温麻(连江)县。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闽县改名长乐县,侯官县改名闽兴县。永和元年(935年)复原名,属长乐府。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闽县析置怀安县,三县同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属福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闽县、侯官县并为闽侯府。民国2年改闽侯县,属东路道(闽海道)。民国33年改名林森县。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复名闽侯县,属闽侯专区。1956年3月直属省辖,8月改属福州市。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71年划属莆田地区。1973年归福州市。县治先后设于福州西涧、义序、尚干、螺洲,1970年迁甘蔗。
闽侯地势从西南、北部向东南倾斜。南部属福州盆地,尚干、南屿、上街、荆溪、白沙为冲积——海积平原,盆地边缘山地夹闽江两岸由丘陵、低山到中山呈明显的层状分布,断层地貌普遍而显著;北部中低山地为鹫峰山脉东南延伸部分,以中山为主,全县最高峰牛母山(山东梯岭)海拔1403.4米,闽江流经境内100.4公里,至南台岛分北港(白龙江)、南港(乌龙江),支流有源里溪、大目溪、上寨溪、小目溪、旗山港、荆溪、大樟溪、青龙江、陶江。人工湖有三溪口、塝上水库。
唐代,闽侯已有省际驿道(西驿道)穿越境内。宋、明、清代,县际、乡间、村落古道已遍及平原、山区,组成道路网。民国时期,有福厦、福古两条公路穿境而过;境内修筑福州至峡北、马尾、湾边,峡南至相思岭、下洋等5条公路,总长135.4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修建通往永泰县的江泰公路、通往长乐的峡营公路、通往罗源县的罗塔公路、通往古田县的廷廖公路等13条县际公路。外福铁路跨境45公里,设4站,白沙、杜坞为省重要货物转运站。福泉高速公路和国道316、324线,省道101、102、103、104、307线为主干的公路通车744.7公里。乌龙江特大桥、乌龙江大桥、洪塘大桥、南港大桥为重要公路桥。内河航道通轮船260公里,通木船308公里。甘蔗上行通闽清、南平、顺昌,下行达马尾港。
主要城镇——甘蔗:县人民政府驻地,曾名榕洲、瀛洲。白沙:新兴工商集镇,水陆交通枢纽。尚干:凤港为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故里。南屿:闽江南港工商业区。荆溪:古山洲为乳牛生产基地。上街:侨乡集镇,侯官为唐代侯官县治。
祥谦镇枕峰山有“二七”烈士林祥谦陵园,青口青圃有我国报界先驱林白水纪念馆。城东南郊昙石山是我国东南沿海原始社会晚期人类活动的著名遗址。竹岐庄边山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战国墓葬。大湖雪峰崇圣寺为唐末福州五大禅林之一,枯木庵内有全国惟一的唐刻树腹碑,还有抗日阵亡将士墓、五县寨遗迹。荆溪有南宋名相李纲墓。五虎山(方山)山势峻峭奇秀,有名刹五灵岩。尚干有建于南朝的尚干安塔,为福建最古老的石佛塔。南屿龙泉村大樟溪畔有数十棵千年古榕,漈上村有古道、瀑布。南通十八重溪、竹岐金水湖、荆溪荔园为新辟旅游胜地。
我国东南沿海首家以“中国”冠名的全国性食品工业园——中国(福州)食品工业园位于荆溪镇和甘蔗镇交汇处,紧临福州铁路西站,距福州市中心8公里。园区将发展绿色食品、海洋食品、休闲食品、罐装饮料等产业项目。2000年末,园区已完成33.33公顷用地总体规划、征地、拆迁及“三通一平”准备工作。
县府驻地甘蔗镇的主干道路有:八一八大道、甘洲路、蔗洲路、交通路、校园路。
2000年末,闽侯县土地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29万公顷,林地11.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2%,可利用草山5327公顷,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全县辖甘蔗、白沙、尚干、祥谦、青口、南通、南屿、上街、荆溪9个镇;闽江、竹岐、洋里、鸿尾、大湖、小箬、廷坪7个乡,有5个居委会、307个村委会。总人口61.95万人。旅居海外华侨10万余人,是主要侨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