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街道
2016-08-2309-31-3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位于台江区中部,街道东面与新港街道交界:由中选桥向北沿五一南路至国货西路。北面与茶亭街道交界:由五一南路向西沿国货西路、再沿工业路至洋中路口(洋头口立交桥下店面与茶亭街道划分、东起以国货路南侧沿自行车道向西绕洋头口立交桥下,向北再折向西,沿北侧自行车道至工业路口,以自行车道中心线,南侧属洋中街道,北侧属茶亭街道)。西面与义洲、双杭街道交界:由工业路向南沿洋中路至学军路(马口)。南面与双杭、后洲街道交界:由洋中路向东沿学军路至八一七中路,转向南沿八一七中路至小桥,转向东沿达道河至五一南路中选桥。街道办事处设灯笼弄12号。总面积0.88平方公里,居民2.89万人。辖有铺前、福山、达道、金牛、横街、十桐、岭中、前进、横巷、文山、吉祥、河口、金蛸、玉树、达东、小桥16个居委会和1个双丰村。街道为台江区委、区政府驻地,商贸发达,交通便利。五一路、达道路、八一七中路、洋中路、国货路、学军路、广达路等主次干道及120多条小街纵横交错,贯穿其间,沿街两侧900多家各类工商、企事业、机关单位鳞次栉比。福日公司、汇多利装潢装修公司、市工人文化宫、市第一医院、省人民医院、市中心血站、市保险公司、双丰大厦、福州八中等坐落境内。境内洋中路商业街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民国时期已是商号林立,有灶店、玻璃店、打铁店、鸟店、灯笼店、马桶镜箱店、家具店等。尤其是雨伞作坊,最盛时达百余家。福州评话词头曾描写:“……小桥左边排青果,安民崎顶挂退衣,横街巷口酒米店,惠泽境内梳棕毛,文山横山吉祥山,吉祥山下铸铜锣。……”重现旧时繁华景象。
  附:洋头口、吉祥山、市工人文化宫、洋中路地名由来
  洋头口洋头口作为台江区中部的路口,是八一七中路和国货路、工业路交会处。1987年建立福州第一座洋头口立交桥,沟通东西南北,引人瞩目。从前此处可通浦东、浦西、长汀、上湛、上浦、斗池、西洋、小桥、上河、下河、加洋等十八洋(方言,指田地),是市区主要交通路口,故名。福州话中的田洋,即田地;洋头,指十八洋农田的路口为“头”。这具有地方色彩和方言特色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吉祥山八一七中路洋头口立交桥南向两侧称为吉祥山,是福州城第一横案山。1924年前后,为了开辟南北通行的马路,把这座横挡南向的山凿分两爿了。《榕城考古略》载:“由吉祥山折而西,达于惠泽山,曰洋中亭”;“横山铺旧在郡南十里,明嘉靖间移今所,有吉祥寺”。吉祥山,便是横山,昔有吉祥寺。据传,山间挖出来的石头,大多数都是圆形如橘子,而橘子福州民俗取吉祥之意,于是,吉祥山名称便替代了城南第一案的横山。
  文化宫与状元墓 文化宫全称福州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今已衍成地名。文化宫创办于1952年2月,址在台江区中选路连发透大罗天剧场。1954年新建在台江八一七南路786号,占地面积3.46万平方米。文化宫前门,为八一七南路横街段,后门为洋中路。宫内的坡地一侧,原有一座明嘉靖丙戌(1526年)状元龚用卿墓,俗称“状元墓”。墓依小山丘,传为眠牛倒地穴,石砌坞墙,前列翁仲、石马,很有气派,在建设市工人文化宫时被开掘。
  洋中路 旧时,从吉祥山、文山到金斗山,丘阜相连,山边冈下,池塘和田地纵横交错,来往仅有一条泥泞的便道。为了行人的避雨歇凉,有人在田间搭盖一座路亭,称“洋中亭”。这“洋”指的是农田一片,俗叫“田洋”。“中”指的是亭建于田间的中心位置,俗叫“洋鸠”。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前后,洋中亭附近渐成商市,民国时期已成为闹市的通道,路面也拓宽了,便称洋中路。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