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台江区西北部,原称“上海新村街道”,1997年改现名。街道四至:东面与茶亭街道交界:由东西河向南沿茶亭河至工业路东桥。北面与鼓楼区交界:由茶亭河向西,沿东西河、至白马路北桥,转向南,沿白马河,至白马三桥,转向西沿斗池路至工业路。西面与鼓楼区交界:由斗池路西端向南,沿工业路至上浦路。南面与宁化、义洲街道交界:由工业路东桥向西沿工业路至上浦路。总面积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5万。下辖上海一、上海二、上海三、上海四、上海五、河上、医大、工业、工业二、工业三、交通一、交通二、交通三、西洋、迎春、怡园、凤凰一、凤凰二、丹桂、嘉园、荷塘、榴园、荷泽等23个居委会。有省公路局、省交通设计院、市交通局等省市属单位40家;还有福建医科大学、市工人业余大学、福州第二十三中学等大中小学13所,以及医大附属医院等7家医疗单位;大型农贸市场2处,各类文化娱乐场所13家。境内主要路街有二环路、白马路、交通路、西洋路。
附:十八洋路地名由来
上海街道境域旧时称“十八洋路”。民国时期,十八洋路是一片田野,它因周围有18个乡村而得名。这些乡村是:浦东、浦西、斗池、西洋、教场坂、西营、上河、下河、洋柄、双浦头、山仔里、太平山、江境社、北兴、如斗池、涵头、西洋、河上、洋柄,现在都变了样。
凤凰、宁化等新村则是它的外围。长汀、院后、荷泽桥、涵头。今天这些乡村上海新村是过去十八洋路的核心,而黎明、凤凰、宁化等新村则是它的外围。
“十八洋路苦难堪,一年洪水淹九番。”这是福州解放前十八洋路群众一首民谣。这里过去田连阡陌,池塘毗邻,一片平洋,地势低洼,每到洪水季节,这里首当其冲,瞬间一片汪洋。
十八洋路的土特产很多,有的是福州颇有名气的产品。诸如:斗池大斗的大池藕;西禅、福屿和浦东西的小核荔枝;兴化园的宝圆龙眼;小柳、西涧的盖瓮黄芽韭;西洋、斗池、河上、浦东的大池鱼;上下河和西洋的角梳等。
20世纪50年代,十八洋路横穿了一条东西走向大动脉——工业路后,两侧厂房林立,大小不下几十家。随着城建发展,这里的交通更加发达,交通路、白马路、斗池路联成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新建的二环路也穿境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