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台江区西部,街道四至:东面与后洲、洋中街道交界:由三通桥向北沿达道河至小桥头,再沿八一七中路至学军路。北面与洋中、义洲街道交界:由八一七中路向西,沿学军路转向北,接洋中路至鸟弄,转向西沿鸟弄接沿南禅桥道、南禅桥,过通太桥至白马河。西面与义洲、帮洲街道交界:由通太桥向南沿白马河至白马桥,转向东沿伙贩街、复池路至延平路、转向西沿延平路至大庙路、转向南沿大庙路至三捷桥。南面与苍霞街道交界:从三捷桥向东,沿三捷河至三通桥。总面积0.47平方公里,居民2.38万人。下辖更新、水巷、上杭、龙岭、杭一、杭二、星安、潭尾、延平、怡丰、汀洲、亭前、示范13个居委会。辖内有省医药管理局、市工商联合会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以及福州第四中学、台江区第四中心小学等8所中小学校。主要路街有延平路、大庙路、学军路、上杭路、下杭路等。境内人文胜迹有大庙山的钓龙台、钓龙井、登高石、“全闽第一江山”碑记、“志社诗楼”,还有星安桥、三通桥等名古桥。张真君祖殿为闽台文化交流的窗口。
附:上杭街和下杭街、延平路、龙岭顶地名由来
上杭街和下杭街北宋以前,大庙山以南还是闽江水域,一片汪洋。梁克家的《三山志》载:“有江广三里,扬澜浩渺,涉者病之。”大庙山南麓,随着潮汐,岸边冲积两个“沙痕”,来往船只在此装卸货物,渐成天然的“道头”。所谓“上航”,指闽江北岸的上四府商客入省居留地,有建宁、泰宁、浦城会馆设此;“下航”,指闽江南岸下四府商客入省居留地,有兴安(莆田、仙游)、南郡(漳、泉)会馆建此。“航”和“杭”古音义俱通,民谣传唱:“龙船扒出后田口(帮洲的后田),船工运货上下杭。,’随着运货集散的码头形成,沿岸的商店和民居增多,街市也就形成。
延平路路名有两种解释:一是地名记载资料说明,延平路是取于路东延太弄的“延”字,路西平和里的“平”字,合成了“延平”,这样方便记忆。二是从地名含义上,“延平”,是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称号。路建在20世纪30年代,正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魔爪伸向我国东北的时候,全国民众义愤填膺,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福州民间敬重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爱国义举,路取“延平路”,激发人们永记延平王渡海、驱逐荷兰侵略者,捍卫中华河山的史绩。
龙岭顶双杭街道境内有座汉代册封无诸为闽越王的惠泽山,即今大庙山。山之北麓,原是南台入城的通道,必须陡上岭顶而后下坡,逶迤而过。这便是龙岭顶山门前后两副楹联所概括的:“江潭水碧诗无尽;台榭花红意自如”;“龙腾巨浪开新局,岭跨长虹化坦途。”前者嵌头“台江”,写出余善钓白龙和钓龙台的历史传说,衬以碧水红花的山光水色,展现明代台江十景“钓台夜月”的图卷;后者嵌头“龙岭”,写出古道必经此岭,才能“跨长虹”,“化坦途”。
岭不论高低,总有岭脚和岭头。何以冠个“龙”字?传说,岭顶有口古井,一次,住山和尚用红漆水桶汲水,颇觉沉重,与平时打水有异。他吃力地提上,一看桶里竟有一条铁链,顿时,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一条飞龙跃上天空。从此,人称岭头为“龙岭顶”,地名和传说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