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台江区西部,街道四至:东面与帮洲、双杭、洋中街道交界,由闽江北岸向东北沿健康街接北兴横路至河下桥,再沿白马河至通太桥,转向东沿南禅桥,南祥桥道接鸟弄至洋中路,转向北沿洋中路至工业路。北面与茶亭、上海新村街道交界,由洋中路向西沿工业路至宁化路。西面与宁化街道交界:由工业路向南沿宁化路,新村一里、新村二里至闽江。南面与仓山区以闽江为界。面积0.86平方公里,居民2.67万人,下辖南禅、浦东、泰山、浦西、北兴、新兴、太平、奋斗、洋中新村、上游、宜春、保兴、元兴13个居委会、1个红旗村。
北宋以后,境内因闽江泥沙淤积,遂成沙洲。当时闽江洪水经常泛滥成灾,每逢汛期,南台海防防汛锣夫驻此日夜值班,如遇汛情,鸣锣示警,故被称为“锣夫洲”。由于锣夫洲相对其他洲而言,处于外围,又被称“外洲”。福州方言“外”与“义”同音,故称义洲。
义洲港汊众多,水流平缓,白马河又是一个天然水坞,故清代至民国时期,这里为福州
市著名的木材集散地之一。境内坡尾是中国现代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出生地。
附:义洲、白马桥、太平山地名由来
义洲 泛指白马河出闽江口处一带地域,含有台江区内闽江冲积洲位置在最外的意思。据《台江区志》考释:北宋之后,闽江水域泥沙不断淤积,渐成一片沙洲。昔年洪水经常泛滥成灾,每逢汛期,南台海防防汛锣夫驻扎这块洲地日夜值班,如遇汛情,鸣锣示警,以便民众做好防汛工作。这块无名洲地,最初众称“锣夫洲”。由于锣夫洲相对其他洲而言,处于外围,又被称为外洲。“外”和“义”同音,地名便称“义洲”。
白马桥 义洲街道的白马桥,横跨白马河,连接伙贩街和泰山庙,古代已是重要的通道。据《台江区志》记述:清末,由福州木帮商会集资,建造横跨于白马河之上的白马桥,桥长74米,宽3米,花岗石,3墩4门,桥上尚有雕栏彩绘之属。白马河和西湖水相连接,每逢涨潮,水势奔腾,形成了潮涌奇观,“白马观潮”明代列为“南台十景”之一。清代梁上国诗咏:“雷鼓訇訇白马驰,观涛旧有广陵矶。那知榕海三春景,赛得钱江八月奇。”将白马观潮与钱塘江八月潮相比,足显其奇特。白马桥名称,另有传说:闽越王王子爱骑白马,号白马王子,他常在白马桥上奔驰,此桥便称白马桥。
太平山 据《台江区志》述释:“太平山位于金斗山之西,与城内乌山南麓豹头山矗立对峙,古称太平山山仔里。登上太平山,可见山下一片汪洋,山间岩石密布,两边松林丛集,一派天然佳景。太平松籁,也是明代南台十景之一。”据梁上国(清代乾隆四十年进士)的《南台十咏》之一《太平松籁》:“郁郁乔松绕翠冈,太平岭是石门庄。结楼拟学陶弘景,一枕清风万籁簧。”以诗寻往,足证其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