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亭街道
2016-08-2309-54-48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位于台江区东北部,街道四至:东面与新港街道交界:由国货路向北,沿五一中路至高桥。北面与鼓楼区交界,从高桥沿东西河至茶亭河。西面与上海新村街道交界,由东西河向南,沿茶亭河至工业东桥。南面与洋中、义洲街道交界,由工业东桥向东沿工业路接沿国货西路至五一中路口。面积0.8平方公里,居民2.53万人,下辖仁德、祖庙、群众、茶亭、帮边、永辉、广安、安淡、福德一、福德二、水松、安里新村、金洋、洋头、状元、阳光16个居委会,1个高桥村。
  古时,南门至洋头口之间,是福州城区通往台江汛的必经之路,系“城外”的一片田洋。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昔有僧以暑月醵金煮茗饮行者,因名”。至清末,茶亭街仍是一条狭窄的石板路,以整个地形看,犹如一条扁担,一头挑着城内,一头挑着南台。
  境内交通发达,八一七中路、国货西路、广达路、群众路4条主干道汇集于此。有29条小街巷、2条界河(茶亭河、东西河)。洋头口立交桥在街道南端;有企事业单位105家,各类商店千家。
  洗马桥,位于茶亭街北段,宋代,官兵常在此洗马,因名。闽越王祖庙,位于茶亭街东侧,今辟为马路,即祖庙路。南园,在洗马桥东,明嘉靖年间状元陈谨之别墅,今废。茶亭庵、河湖寺今为茶亭小学校舍。民国海军将领黄钟瑛住今八一七中路512号。
  附:茶亭街、洗马桥和洗马路地名由来
  茶亭街 茶亭,原建在南门外洗马桥以南田野间的路旁,是从城区通往台江汛的必经之路。《闽都记》载:“昔有僧以暑月醵金煮茗饮行者,因名。”随着交通的发达,田间水浦和道路修筑了多座桥梁,包括茶亭桥、福德桥、六柱桥、板桥等,各座桥头多开设茶馆,有“第一亭”、“一团轩”、“茗一春”等较为著名。清末,茶亭已成街市,铺砌一条狭窄的石板路,连接城内与南台。
  洗马桥和洗马路 洗马桥,为木梁板桥,是福州城南门外濠道的通堑。《三山志》载:“合沙门外,时洗官马于此。”闽时,利用这里的河水洗官马,河称洗马河,桥依河名也称洗马桥。
  宋代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福州归宋,奉诏拆除闽国的城池,洗马河一带,随着商市兴起,民居渐多,地名仍称“洗马桥”。民国18年(1929年)拓建南北通道,拆除板桥,架建路桥,便将桥名改为路名,称“洗马路”。1950年8月14日,列入八一七中路的北段,沿用至今。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