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台江区东部,街道四至:东面与晋安区交界,由光明港向北,沿晋安河至琼东河口。北面与鼓楼区交界,由晋安河向西北,沿琼东河至五一路高桥。西面与茶亭、洋中、后洲街道交界,由高桥向南,沿五一中路,五一南路至台江广场,转向东沿广场车站北墙,转向南沿中选南路、瀛洲路至瀛洲桥(瀛洲路两侧店面归后洲街道)。南面与瀛洲街道交界,从瀛洲桥向东沿瀛洲河,再沿光明港至晋安河。面积1.35平方公里,居民3万多人,下辖路通、南公、新港、十三桥、六一、中选、龙津、五一、五二、中三、瑁前、龙庭、中港、琼东14个居委会,1个南公村。辖内有省、市、区企事业单位370多家。
北宋始,境内河口已是福州内河的一个重要港口,并有造船的历史。《三山志》载:“庆历旧记……官造舟,率就河口弥勒院之旁”。又载:“凡百货舟载,此人焉”。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督泊邓太监在水部附近河口尾开凿一条人工河道——“直渎新港”,直通大江。新港因此得名,沿用至今。
辖内五一路、六一路、国货路、群众路呈“井”字形分布四周,琼东河、晋安河、达道河贯穿南北。
境内建于明代的柔远驿与建于清代的河口万寿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唐代的路通桥和清代的南公园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琉球馆及其路名、路通桥和路通街地名由来
琉球馆及其路名 《闽都记》载:新港在河口尾,径趋大江,便夷船往来。在台江新港街道十二桥北,明代,有一座柔远驿,已有外国船只往来,当时称为怀远驿,作为琉球诸藩国馆寓的所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建成控海楼,俗称琉球会馆。驿馆屡有修葺,列为福州接待琉球使者的所在,以示朝廷怀柔之意。琉球贡船运载的货物抵达河口尾后,经过会盘,由民夫搬到进贡厂内的贮库,办好交接手续,福建布、按两司派出官员,将货物拆开,重新装箱,逐一验封,派员护送贡使,取道南平,北上京城。琉球馆所在地,今称瑁中街。与其相通的前后两条街,称为瑁前路和瑁后路。
路通桥和路通街 新港街道有座古石桥,建在河口尾,名为路通桥。其桥名来由,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建。古谶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所谓“南台沙合”,指万寿桥、小桥未砌之前,江上偶然出现“沙合”成“堤”;河口的水势纵横,多靠船只往来,如果能架桥筑路,就会有好的征兆。“先出状元,后出相公”,是吉祥的大事。桥名“路通”,出自谶语。从路通桥边向东折向南的一条街,明代得名,称为路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