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台江区南部,街道四至:东面与瀛洲、新港街道交界,由闽江北岸向北,沿瀛洲河至瀛洲桥,转向西北,沿瀛洲路至中选南路,转向西,沿台江广场车站北墙,转向北,沿五一南路至中选桥。北面与洋中街道交界,从五一南路中选桥向西,沿达道河至小桥。西面与双杭、苍霞街道交界,从小桥向南沿达道河过三通桥,再沿新桥仔河至闽江。南面与仓山区以闽江为界。该街道为台江区的繁华闹市,素有“黄金宝地”之称。面积0.43平方公里,居民2.27万人,下辖江滨、台江、商场、安平、玉环、大桥、达江、桶街、大同、迎晖、透龙、中心、安庆13个居委会。辖内有省、市、区属企事业单位35家,有个体工商户近2000家。八一七南路(即中亭街)、达江路、五一南路自北而南平行其中,其南端与台江路相衔接。内河总长2872米;小街巷146条,总长5466米;有新桥仔、三通桥、小桥、透龙桥、达道桥5座古石桥。
辖区位大庙山之后,故称后洲。辖内的台江讯(指台江路、江中路、江滨路一带),濒临闽江,明、清官府在此设汛检查防守,故名。辖内还有始建于元朝,重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万寿头陀寺,以纪念法助禅师募缘兴建万寿桥的功绩;有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道光年间的陈文龙尚书庙,以纪念宋末抗元名臣陈文龙。
附:台江汛和台江路、台江广场地名由来
台江汛和台江路 台江汛位于台江区南部濒江地带,泛指台江路、江中路和滨江路域内。《福州百科全书》解释:“因濒台江,明、清时在此设汛检查防守,故名。”后来,台江的商市兴起,货栈、牙行和店铺密集,水上运输方便。近代发展成为口岸,地名仍沿用“台江汛”。20世纪50年代之后,市内纵向南北的主干道八一七路、五一路、六一路都经此处,成为繁华的商市中心之一,驰名内外。台江路是台江区商贸集中的路段,列为东西走向的主干道,西起八一七南路,东至六一中路,全长1020米。1986年,在联接六一中路间建成闽江桥北立交桥。沿途有台江百货大楼、华联商厦、文艺影剧院、台江衣饰集市等。
台江广场 在五一南路、新玉环路和瀛洲路的交会处,因地处台江区而得名。台江广场形成南北干线和东南、西北支线交会的中心,辐射四周的路街尤多,东有中选南路、环河路,西有和平路、达江南路,南连台江路等,网络交错,交通方便。台江广场原有直径60米的街心,作为城南交通广场,1960年改建成长9l米,宽25米,面积约2450平方米的交通路口。1998年又加以整治和扩建,东南侧可入榕城古街,西北侧有台江邮电大楼及和平农贸集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