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仓山区中北部,为区政府所在地。街道东连六一南路埔顶,西接仓山镇金星村,南与上三路相连,北临仓前路,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2.2万,下辖19个居委会。辖内藤山主脉东西走向横贯,形成自然坡地。明代洪武年间,山之北麓设有盐仓10多座,该地遂取名盐仓前,其山取名仓前山,街道之名由此而来。山之南侧坡地,名为梅坞。明时遍植梅花,逢冬盛开,疏影横斜,幽香阵阵,为南台八景之一。鸦片战争后,英、美、荷、德、俄、日等国曾先后在此地开设领事馆。设生活区,辟跑马场、乐群楼等娱乐场所,基督教美以美会等还在此修建了天安堂,创办英华、三一、福建协和神学院等学校;也有部分福州的达官富商迁居此地。逐渐形成侨民多、专家学者多、知名人士多的特点。至2000年,辖区内设有各类学校24所、科研单位2所,省重点中学有福建师大附中、福州高级中学等,市重点小学有麦顶、仓山小学。
境内仓前路为市级达标示范路,有“闽江倒影一条街”之称。坐落境内的主要人文景观有建于宋代的天宁寺(明代改称天安寺),还有梅坞顶9号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会址,为辛亥革命时期福建的革命指挥中心。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来闽时,曾在其处亲书“独立厅”字匾。遗址今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附:梅坞、麦园路地名由来
梅坞 梅坞,作为一个地名,从广义来说,泛指烟台山东坡的梅坞路、梅坞顶及梅峰里一带。北连观井路,南接塔亭路,东毗汇丰弄,西邻大高弄、花生弄,以烟台山风景区、仓山影剧院为中心,景色引人入胜。梅坞的地名,从狭义而言,实指观井路的梅坞口上南坡至梅坞路一段。《榕城考古略》说:“自江南桥直南为藤山……山多梅花,开时郡人载酒出游,故亦日梅坞。额日‘罗浮春色’。”据传,当时,十里范围,沿途种梅,冬春之交,开花季节,城内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梅景,热闹非常。徐煺的“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诗句,便是观梅佳景的概括。许多观众在中洲南端远望梅坞,雪梅尽收眼底,这便是洲上“梅花道”地名的由来。梅坞的十里梅花林,明末毁于战火,从此,赏梅的佳景难再,仅存“梅坞”地名。
麦园路 仓山的麦园路,西南连对湖路,东北通塔亭路,是横贯仓山区人民政府及仓山影剧院前的干道,全长650米。《福州百科全书》释:“古时遍地植梅,清初毁于战乱。乾隆年间垦荒种麦,故名。”民国时期,修通马路,这条路便称“麦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