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渡街道
2016-08-2310-14-11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位于区境东南部,处于闽江大桥与鳌峰大桥之间。因与上游的龙潭渡口对应而称下渡。街道办事处设在敦睦里。辖区东至港墩,西、北两面与临江街道毗邻,南与三叉街接壤,辖19个居委会,面积1.78平方公里,人口2.91万。早在唐代,这里已有居民,是仓山最早的居民区,也是仓山古代文化的发源地。据传,境内唐代的陈靖姑因普救民间难产妇女而被尊为赤婴保护神,被历代帝王加封为临水夫人、顺懿夫人、顺天圣母,影响波及海外。元代,境内已建有仓山最早的书院——藤山书院。宋至明代的卢标、吴海、蔡瑞卿、陈纪、陈勋是仓山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被乡民尊为五乡贤。近代,郑权、林斯琛是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的创始人,刘元栋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民国时期,有曾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孙道华烈士等人。
  至2000年,街道共有工业企业30家,商场企业16家,劳动服务业8家,形成了较为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
  附:下渡地名由来
  下渡位于仓山区东南部,泛指闽江南岸、下藤路两侧地域,包括路东的郑祠巷、翻身巷、大坪巷、周厝巷、通明巷、小巷等;路西的园亭里、蔡厝巷、迪庐巷、门楼里、猴弄、福美弄、太和弄、上园巷、下园巷等。《福州百科全书》载:“唐时在此呼渡船去闽江北岸及南乡一带,因处下游,故名。”这说明下渡是从下游的渡口,或在下游搭渡而来。
  此地古称“江南铺”。《榕城考古略》载:“由藤山折而东,为江南铺,即下渡,廛居城下,上接黄山五里而遥,下通白湖十里而近。”而今道路新拓,交通方便,下藤路和六一南路纵贯境内,成为福州南大门的重要通道。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