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区境西部,街道办事处设于岭下里。唐宋时这里是通往闽江北岸之渡口,因处上游,故名。辖区东起龙潭角,西连鹭岭路、洪洋路,南及上三路,北至江心公园,与台江隔、江相望。下辖15个居委会、1个管委会。面积2.415平方公里,人口l.7万。仓山区最大的沙洲——尤溪洲、最长的内河——洋洽河坐落境内。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533年)海禁解除后,辖区逐步成为福州主要的木材集散地。闽江上游大批木材均先集中于水坞中,以后再运往省内外各地及日本、东南亚各国。2000年下半年,根据福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渡地区进行棚屋区改造,动迁面积24公顷,搬迁353l户人家,牵涉7个居委会。年末,棚屋区进人道路拓宽、新区建设阶段,定名为“南台新苑”的安居工程全面动工。
附:上渡、望北台地名由来
上渡 在仓山区的西北部,西起洋洽路,东至龙潭路,全程长913米,称为上渡路,而路的两侧地域,便称上渡。《福州百科全书》:“唐时,此为至闽江北岸之渡口,因处上鬻,故名。”上渡长期作为木材的集散地,是以闽北水运木材为主的口埠。周边有尤溪洲的木芎水坞、贮木场、木材商店、锯木厂等。上渡路,解放前为沙包土路,1959年拓宽改铺沥青混凝土路面,随着1999年三县洲大桥架通,路面又拓宽新修,配套成为主干道。虽然渡口的功能已渐消失,而地名“上渡”仍在沿用。
望北台 位于上渡街道境内与台江大庙山的钓龙台隔江相对。据考,昔年龙潭路尚未开通,南台岛北部的居民要过万寿桥入城,必须登上黄柏岭。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屿人陈京在黄柏岭顶建座真武庙,刻“望北台”三字在石壁上,从此,望北台替代了黄柏岭,成为地名。《榕城考古略》载:“望北台在光孝寺西,有庙踞山巅,祀真武,旧名黄柏岭。”民国初年,龙潭路逐渐开通,改称“北台路”。1950年后,恢复旧名黄柏岭。不过,古庙和刻石尚存,人们仍称望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