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岭乡
2016-08-2311-08-3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位于福州城东面丛山中,东与亭江镇白眉村交界,南与鼓山风景区相连,西与台江镇登云村、鼓山镇的樟林、横屿村接壤,北与宦溪镇毗邻,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2563人,辖宜厦、过嵛、南洋3个行政村。
  全乡地势南高北低。南面凤池山,海拔867.3米,逶迤向北经青洋座(727.2米)、长坑顶(746.8米)而下,到牛头寨(606.4米),止于北面的笔架山(571.3米)。
  宋代,该乡南部属于闽县凤池东乡鼓山里,北部属于晋安西乡。清代后期,属闽县东三区(东山区)。民国时期属闽侯县2区(闽安镇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曾属双岳乡、鳝樟乡,1958年5月,鼓岭桑园与南洋林场合并,成立国营鼓岭蚕桑综合农场。1970年农场解散,成立东风人民公社,属赤卫区。1975年4月划属郊区,1978年复名鼓岭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乡政府驻宜夏村梁厝。
  清代至民国该乡有古道4条:其一是从闽安镇经南洋、北垅、岭头门、出横屿、人东门,是古福州城接闽江口的最短路径,称官道,长10公里;其二是由南洋经长长楼、上青洋座,翻下磨溪,出快安、长15公里;其三是自南洋至鳝溪,长10公里;其四是自梁厝至埠头,长1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2条4级公路;从梁厝到涌泉寺,接福马路,长11公里;从嘉湖到南洋,长11.4公里。
  早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鼓岭乡即被开辟为避暑胜地,至民国24年(1935年),累计别墅共362座,游泳池19处,其他诸如邮政电报所、商店、保安设施、娱乐场所等,均能配套。1949年,外国人陆续回国,别墅无人管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鼓岭乡避暑休闲业复苏。1984年,恢复避暑旅游业。1986年,重建鼓岭避暑山庄。1992年,成立鼓岭避暑山庄投资区,进行土地成片开发,铺设鼓山——鼓岭——过嵛长11公里的水泥路面,并拓宽改造;开通嘉湖至南洋全长11.4公里的嘉南公路。至2000年,鼓岭乡有2条主干道直通福州市区:一是从下院经鼓山进入该乡,距市中心23公里;一是从鳝溪新辟公路进入,距市中心15公里。
  该乡山高林密,风景优美,著名景点有白云洞、海音洞、浴凤池、凤动乌龟石、美人照镜等20余处。古迹以牛头寨最著名,为古福州十大旱寨之一,是明代为防倭而设的,地扼南洋古道,寨旁崖壁如削,无径可登,山腰有一瀑布直泻而下,瀑布下方有一洞,名“小姐洞”,可聚百人。
  附:鼓岭、过斋村、牛头寨、螃蟹岭地名由来
  鼓岭 原名古岭,明《八闽通志》、《闽书》均载:“古岭下有铁鼎谭。永乐间,有龙潜焉。又有东函、观音潭。”民国《福建通志》卷十“山川”中说:“东山,在遂胜里……东为古岭,下有铁鼎潭,南日善溪。”卷五十一“关隘”中说:“古岭寨,县东,为海滨要地,明嘉靖间创筑,以捍倭寇,古岭为福州捍寨十之一。”据古岭村民说:“古岭因古有古岭寨而得名。民国时期还有‘古岭邮政代办所’之设。”就今所见,最早出现“鼓岭”名称的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P.W.彼彻牧师(Pitcher)著《鼓岭及其四周概况》一书,不知是作者还是译者所改。民国34年(1945年)中国文化服务社福州分社出版的地图上亦标作“鼓岭”。但真正把行政区域名称改为“鼓岭”的还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
  过嵛村 鼓岭乡过嵛村辖北垄、双贵顶、王唐山、鼓岭坪、长长坑等10个自然村。村委会在过田垄自然村。这里只有十几户人家,背山而居,片片绿树环绕,自然环境清静。“过嵛”,是指群山之间,必须盘着弯曲的山路,过了一嵛又一嵛的山,才能入村。足见村落地势高峻,入村路程长而且险。
  牛头寨 鼓岭乡的牛头寨,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扼守在一条通往亭江镇的古道上,穿山可抵达连江县。昔年,是福州城交通干线。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抗倭,从连江沿海,顺着这条通往福州城的山道行进,发现这里山形奇特,有两块相重叠的巨石,好似牛头,便选址在此间修寨驻兵。他嘱咐就地取材,纯以石块砌成寨墙,墙依山势,高者三米,低者两米,三面临堡,一面悬崖陡峭,而寨顶兀现两块牛头形的巨石,便称“牛头寨”。戚参将认为,寨当通往福州城的要口,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把守牛头寨,从连江沿海攻入福州城的通道便被挡住了。
  螃蟹岭 鼓岭乡宜夏村有个自然村叫螃蟹岭,地处宜夏村三叉路至双贵顶的路旁,交通方便。这个村落傍依起伏的峻岭,盘旋而上,在林荫环绕间,岭形酷似一只螃蟹,远望十分逼真。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