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星街道
2016-08-2303-17-0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地处闽江下游北岸,位于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域,东与亭江镇松门、打石坑交界,西同马尾镇眦头村毗邻,北面接壤于马尾镇山地,南面临江。距福州市中心19.6公里,离闽江口35公里。总面积30.58平方公里。104国道穿境而过。
  街道前身为马尾镇。1982年8月,马尾镇从福州郊区析出,设立马尾区,同时改制为马尾街道办事处。1995年12月,马尾街道更名罗星街道。2000年,共辖沿山、马限、济安、福星、闽渔、君岐、培英、建星、凤洋等9个居委会,以及上岐、罗建、罗星、青洲、君竹、双峰等6个村委会。人口近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罗星街道仅有一条建于1933年的福马公路穿境而过。该公路系沙包结构,宽6~7米。1936年,马尾至君竹3公里路面竣工。
  1984年,福马公路改建成一级公路。随着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罗星街道区间道路建设进入高峰期。1984年12月,区内君竹、罗星、青洲3条主干道先后动工,于1985年8~12月先后竣工。其中,君竹路宽34米,全长1.56公里;罗星路宽40米,全长3.88公里;青洲路宽40米,全长1.1公里。辖区还有7条次干道。其中,建星路(原名交通路)、罗建路、上岐路分别于1984年12月动工,1985年8~10月先后建成;济安路1990年动工,年末建成;建设路、登龙路(原名上山路)于1990年动工,1991年2~7月建成;昭忠路原为土路,1991年扩建为混凝土路面。7条次干道总长7.70公里。1991~1992年,先后建成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经四路、经五路,5条路总长18.13公里。2000年末,上述道路未有变动。
  1984年始,根据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要求,在罗星路两侧安排旅游贸易中心,以宾馆、大型商场为主;君竹路北侧安排开发区行政管理中心;青洲路两侧安排文教体育活动中心;卧龙山北侧建外商高级住宅。至2000年末,主要办公楼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马尾区政府、税务局、马尾海关、福州港务局、福州边防检查站、马尾邮政大楼等;主要厂房有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中国国际钢铁制品有限公司、福建马尾水产饲料有限公司、福贝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福建光学仪器厂、福建东方机械厂、福建革新机器厂等17家;宾馆度假山庄有马尾邦辉大酒店、卧龙山庄等。
  坐落境内的人文胜迹有:罗星塔、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墓、昭忠祠、福建船政学堂遗址等。
  附:罗星塔村、马限村地名由来
  罗星塔村 马尾罗星塔也是村。《闽县乡土志》载:马江区共46村,包括罗星塔、青洲、胜头、儒江等。罗星塔作为村名,其村落在塔下,民居密集。1970年后,因马尾港口的建设,才将罗星塔村拆迁,大部分迁到三岐山上下,为“罗星新村”;一部分在青洲村附近,为“罗星塔新村”,合称罗星村。
  闽江之中,早有山丘,宋代柳七娘建造罗星塔后,这座江心的山阜也称罗星山。乾隆《福州府志》载:“罗星山在马江北岸,登之,百里诸山皆在左右,当省会要害,砥障奔流以入海者也。上有罗星塔。”《闽都记》载:“罗星塔屹立江心,镇会城水口,称罗星塔,俗呼磨心塔,以其在水中央也。”50年代,从马尾镇登上罗星塔,必须从一座木质便桥通过罗星塔村,才可登山盘塔。70年代起,罗星山已与陆地相连,罗星岛的地形已改。而今建成罗星塔公园,有江滨大道直接交通,已寻不到岛的旧迹了。而罗星村名依然如故。
  马限村 马尾镇和罗星山之间,有座马限山,民居背山临江,形成村落,村名“马限”。村名来自民谚“莲花上山马落水”的掌故。马限村后山,有一丛石岩,形似莲花,称为莲花谭;而在江岸40余米江上,有一丛礁石如马,称为大马礁。大马落了水,江岸的地势起伏,宛如一个界限,限定它只能在江上,不让上山奔跑。随着“五口通商”口岸的开辟,来往船只增多,民居和店铺沿着江岸搭盖,形成村庄,村名便叫马限村。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